背景: 阅读新闻

内丘邢窑窑址获重大发现






[日期:2015-01-17] 来源:中国瓷网  作者:绿宝石 [字体: ]

     邢窑遗址位于内丘县境内,是我国唐代著名七大名窑之一,距今已有1500余年的历史,历史上窑为名窑,瓷为珍品,大多文献均有记载。邢窑称谓是因内丘在隋唐时期隶属邢州管辖而得名,主要生产白瓷及其它釉色瓷器,与南方越窑形成“南青北白”相互争妍的两大体系,奠定了邢窑瓷器的历史地位。

  邢窑创烧于北朝后期,历经隋唐两代发展到盛唐时期达到顶峰,内丘成为盛唐时期当之无愧的瓷都。1984年,在县境内120平方公里区域内发现邢窑遗址28处。1988年7月,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在我县西关北遗址试掘首次发现了隋代透影白瓷200多片,可辩别出器形的有碗、杯、盘,填补了我国陶瓷史上一项空白。1996年11月20日,内丘邢窑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4月,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对原礼堂及影院一带进行考古发掘,发现窑炉10座,大量“盈”字款、“翰林”款以及首次发现的“官”字款,证实了内丘县城就是唐代官窑生产白瓷的烧造中心。

   -邢窑遗址五大重要发现

  2012年4月中旬,为配合县旧城改造工程,原粮贸大厦旧址区域建筑被拆迁,建筑垃圾清理完后,经县文物部门勘探,发现了非常重要的邢窑文化遗迹。2012年5月中旬开始,历时6个月,发掘面积1200平方米,发现北朝至唐代窑炉11座,墓葬22座,井35眼,灰沟6条,灰坑144多座,出土遗物多为瓷器和窑具残片量20万件片以上,完整和可复原器物约超过2000件,另外还出土了三彩和大量的砖瓦残片及瓦当模子。

  “内丘邢窑遗址的重要收获之一是窑炉的发现。具有年代早、完整度高、布局模式罕见等特点。”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研究员、邢窑窑炉群考古队队长王会民说,此次是邢窑发现窑炉中最早的几组,虽被隋、唐时期的灰沟、灰坑等遗迹破坏了窑体部分,但窑门、火膛、窑床大部尚存,窑顶,窑壁、烟囱等也存在较多,实属难得。“窑炉多窑共用一个窑前工作坑,是研究早期邢窑窑炉开凿、布局和烧瓷行为的重要资料。”

  “据不完全统计,这次发现堆积有北朝时期遗物的灰坑约超过20个,遗物丰富,时代单纯,是邢窑历次发掘中首次批量出土的早期遗迹、遗物,也是该区域制瓷窑炉可上推至北朝时期的重要证据。”王会民说这是此次的第二大重要发现。

  “第三大重要发现为隋三彩,是邢窑首次发现。证明至少在隋代邢窑已烧制三彩器,可改变原来对唐三彩的认识观念。”王会民说,第四大发现是“高”、“上”、“大”三种刻款器物残片的发现。字款皆刻划在器物底足外壁,字体大小不一,说不上规整,也没有一定格式。但为邢窑刻款瓷器增添新内容的同时,对已知“盈”、“官”、“翰林”等字义的解释和器物用途等有所帮助。

  第五大发现是在隋代废弃灰坑中出现较多铁渣堆积,证明内丘城在隋代冶铁工业存在的史实;唐代一灰坑中堆积有较多的素烧残片,为寻找三彩窑炉提供了新的区域和思路;隋代刮条纹白瓷碗,唐代筒足分格盘以及唐代纪年密檐石塔等都是这次比较重要的发现。王会民说,正是因为这五大发现,此次考古发掘成功获评“201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

  -邢窑遗址面临保护难题

  在内丘邢窑遗址现场,记者看到遗址区已被岩棉覆盖得严严实实。考古队通过研究、查找、比对,最终选择使用一种化学物质,将其涂到遗迹表面,保护遗址。

  “我们采取的是临时性的保护措施,遗迹本体的长期保护是一项世界性难题。”王会民说,目前,还没有先进的技术可以对遗址本体进行长期保护。2013年,国家文物局批准了800平方米的发掘面积,但是由于资金和保护问题,是否还会扩大面积进行挖掘,则需要进一步论证。

  “遗址保护应该制定一个整体的保护规划,防止后来的工程对其进行干扰,同时也应该成立一个专门的管理机构。”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主任吴东风在邢窑遗址考古发掘现场观摩后提出建议,除了对文物本体进行保护外,还应该利用数字信息化的手段将遗址原始资料保留下来,将传统的保护手段和高科技手段结合起来。“邢窑遗址入选201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不仅在学术方面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同时还将在文物保护利用方面起到带动作用,如果建立起博物馆、考古公园,对当地的经济、文化都将产生带动作用。”

  “邢白瓷文化产业集聚区以邢窑遗址为依托,以文化旅游为先导,以配套服务为支撑,重点发展艺术品鉴赏与交易、民俗体验、休闲度假、创意设计等四大支柱产业和消费服务、培训教育、养生康体、生态人居等四大辅助产业,传承陶瓷烧造技艺,弘扬邢窑文化精髓,打造“邢窑文化之乡”的文化品牌。”内丘县文物保管所所长贾城会说,园区位于县城西北区域,东至中兴北大街,西至李阳河西岸,南至胜利西路,北至李阳河古河道。园区西侧、北侧、东侧具有发展预留空间。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绿宝石 | 阅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