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邯郸临水磁州窑初考






[日期:2015-01-17] 来源:网络  作者:庞洪奇 [字体: ]

    2002年5、6月间,邯郸市、区两级文物部门联合对位于峰峰矿区临水镇三工区刚开挖的顺田购物中心建设工地古瓷窑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清理。发掘出唐及宋金元古瓷窑作坊、料池、水井及大量窑具,共清理出土青瓷、黑瓷、化妆白瓷、白地黑花、红绿彩、刻划花、印花及仿钧瓷等残器、残片3万余件。带队组织这次发掘清理的邯郸市文物研究所副所长薛玉川和到发掘现场指导的著名磁州窑研究专家、邯郸市文物研究所研究员马忠理先生认为:这是一处烧造时跨唐宋、直至元明,内涵十分丰富,地位极其重要的古磁州窑遗址。

    临水镇,古属磁州,现为邯郸市峰峰矿区人民政府所在地,以地临“滏水”(今滏阳河)故名。从公元二二二年(三国魏黄初三年)始置临水县,至公元一○七三年(宋熙宁六年)省县为镇,此地设县治凡851年。该镇西依太行山,东邻冀南平原,扼古太行八陉之“滏口陉”,古为山西东出太行去往中原腹地的必经之地,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著名的磁州窑中心窑场——彭城窑与其东隔“滏口陉”相望,始建于北齐年间,有“中国石窟艺术的缩影”① 之称的响堂山石窟也与其毗邻。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在此次发掘古瓷窑址之前的几十年里,临水镇城区内曾屡有古瓷器出土,惜未引起文物部门的重视,故临水窑虽曾被北京大学考古系教授秦大树先生,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王建中先生等多位磁州窑研究专家在不同论著中提及,但均论之不详 ② 。

    一九七五年,磁州窑爱好者刘立忠先生和峰峰矿区文保所干部李喜仁先生共同在临水村(火车站南)发现古瓷窑遗址。经小面积发掘,出土钵形器、碗、高足杯、矮足盘及高足盘等青瓷器百余件,其最突出的特点是部分瓷器(主要是碗、钵)的口部施有化妆土,上面罩以青黄色釉,化妆土部分明显呈现黄白色。这与烧造年代为北齐至隋代的磁县贾璧窑青瓷具有显著不同之处,可以说是磁州窑白瓷使用化妆土的开端。磁县文化馆发掘了有北齐武平六年墓志的高润墓,陪葬品中有两个口部施用化妆土的青瓷碗。其型制及胎釉与临水出土的极为相似,应是该窑产品 ③ 。

    同磁州窑的中心窑场彭城一样,临水镇所在的峰峰新市区每有建设工程即可在地下发现古瓷窑址或古瓷器。上世纪七十至八十年代,在开挖人防工程及区公路站、长途汽车站、峰峰发电厂兴建办公楼、住宅楼时,均发现有红绿彩等大量古瓷器及保存完好的宋金古地道(现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从中出土了宋代瓷碗、梅瓶、水缸等瓷器。一九八九年五月四日在临水村南、区农电局后院挖地基时,发现了有阴刻“泰和二年八月十二日之过崔仙奴”(三行十四字)墓志的金代土墓。出土了大小不等(最高为25cm、低10cm)、姿式各异的红绿彩儿童俑数十个 ④ 。中国硅酸盐学会组织编写、文物出版社出版发行的《中国陶瓷史》一书也提及:“临水县窖藏出土一批白釉加红绿金彩文殊菩萨等塑像,坐于象、狮背上,高20至50厘米。……塑像高大、又分乘狮象,而且色彩鲜艳,特别是加金彩,更属难能可贵。”上述红绿彩瓷器显然应为临水窑所产。遗憾的是当时尚不知临水有宋元古瓷窑,该书误以为“临水地距观台很近,应是观台窑的产品”。

    近年来,随着峰峰矿区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大批新建及旧城改造项目开工建设,笔者及其他磁州窑爱好者又先后在花园住宅小区、世纪广场等建设工地,发现了10多处古瓷窑遗址、大量古瓷器、瓷片。另据调查,从滏阳河源头临水镇西纸坊村,往下至石桥村,在不过五、六里长的一段河道上,原建有20多座大型水碾。这些水碾是专门用来加工釉料的。

    由以上20多年众多磁州窑专业研究人员及业余爱好者的调查发掘,尤其是三工区建设工地古瓷窑址的考古发掘,使临水窑的真实面目清晰地展现在世人面前:

    (一)在磁州窑众多窑场中烧造年代最早,且持续时间很长。始烧于北齐年间的磁县贾璧窑被认为是磁州窑的滥觞之地,但其烧造时间只有百年左右,便在隋代以后停烧。最负盛名的磁州窑观台窑始烧于宋初,停烧于元未,持续烧造时间约为400年上下。彭城窑烧造活动虽由古至今千年窑火不熄,然从现有考证材料看,其烧造年代不会早于宋 ⑤ 。惟临水窑从北朝直至明清,持续烧造时间长达上千年。

    (二)窑场范围广,烧造规模大。从现已发现的古窑址分布情况看,临水窑场大致范围为:西至峰峰发电厂,东至区建筑公司,北到邯磁环行铁路,南到滏阳河,总面积近2平方公里。在此其间,各窑场首尾相连、窑址密布,地下古陶瓷遗存十分丰富(见附图)。笔者发现的区人民公园大型古窑址瓷土料场,瓷土存量达上万立方,实为磁州窑各窑场发掘所仅见。临水窑的烧造规模由此可见一斑。

    (三)烧造品种繁多,制作精良。在临水窑已发现的众多窑址中,三工区古窑址出土的瓷器多为宋、金、元时期烧造,最具代表性。其品种计有各类磁州窑风格的日用瓷、陈设用瓷、宗教用瓷及建筑用瓷,仿定窑印花白瓷,仿钧窑蓝釉红斑瓷,仿耀州窑印花青瓷等。笔者还在国泰花园建设工地古窑址发现明代磁州窑青花瓷器残片若干片。瓷器的造型计有各式碗、盘、壶、杯、盏、罐、钵、炉、瓶、人物俑像、动物玩具、建筑构件等上百种。上述各类瓷器大多胎体轻薄、质地细密、釉面滑润光亮。如出土的仿定印花白瓷洁白细腻、釉光润泽、器型俊俏、印花精美,胎体最薄的仅为0.6mm,表现出临水窑高超的制作水平。

    (四)装饰技法多样,题材丰富。临水窑出土瓷器装饰技法概括起来主要有:(1)色釉装饰。如化妆白瓷、黑釉瓷、绿釉瓷、黄釉瓷及绞釉瓷、绞胎瓷等。(2)刻、划花。主要为白坯刻、划花。此类装饰器物多为碗、盘、盏、枕等,刻划花线条劲挺流畅、粗犷豪放,表现出古朴典雅的装饰风格。(3)白地黑花。主要有白地釉下黑彩、褐彩等,约占全部出土瓷器(残片)的1/5左右。绘制的器物不论是瓶、罐,还是炉、枕,均笔法生动、技术纯熟,表现出生动活泼、简练豪放而潇洒自如的艺术风格。(4)红绿彩。主要技法为画红点绿,画红点黄、绿,白地釉下黑彩加釉上红、绿、黄彩(亦称“宋五彩”)等,为本次发掘之重大发现。表现为:出土器物数量大,约占整个出土瓷器的10%左右;品种多,有日用瓷、菩萨造像等宗教用瓷,及造型各异,生动传神的仕女俑、贵妇俑、文官俑、武士俑、戏剧俑等人物俑像;器型高大,出土的一贵妇头部(颈及以下残缺)高达8cm;造型准确,尤其是各类人物和菩萨俑像,或站或坐、或抚琵琶、或持如意、或拿团扇、或捧葫芦、或抱孩童,造像各部比例协调、姿势优雅、表情生动;色彩艳而不燥,丽而不俗,釉下白地黑彩对比强烈,釉上红黄绿彩交相辉映。此次临水窑址大量出土红绿彩瓷器及其颜料作坊的发现,无可争议地说明临水窑才是磁州窑红绿彩瓷器的主要产地。(5)印花装饰。分印花青瓷和印花白瓷两种,均构图完整,印制精美。尤其是印花白瓷更是胎薄、型俏、釉润,器物上印以缠枝牡丹、莲花、海水、云头、婴戏、仕女、夕牛望月等精美绝伦的纹饰,其品质不在定窑之下,实属本次发掘之又一重大发现。(6)仿钧釉装饰。出土数量较少,但釉色或青、或蓝、或月白,间以红、紫色斑。临水窑的产品不但品种繁多,装饰技法丰富,而且装饰题材广泛,富有浓郁的民间色彩和强烈的生活气息。归纳起来主要有花鸟虫鱼、飞禽瑞兽、山水人物、吉祥图案,以及诗词、文字书法等。如这次出土的一方八角形白地黑彩文字枕,枕面装饰为草书“惜花春起早,爱月夜眠迟”。一红绿彩小碗内书“酒中曾德(得)道,醉里遇神仙”,似为道观而制。

    有关专家指出,临水窑场的发现,在磁州窑研究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是揭示了磁州窑发展的源头。如前所述,临水窑至迟在北齐武平六年即已烧造口部施用化妆土的青瓷器。一九七五年刘立忠还曾在临水窑址发现了白瓷片,此次又在三工区发掘出唐代及宋金元古窑址。这些发掘和发现,不仅有力地证明了临水窑烧造瓷器的历史久远,而且完整展现了磁州窑由青瓷向白瓷“过渡”,进而由化妆白瓷到采用多种技法装饰瓷器,最终形成以白地釉下黑彩及多彩瓷绘为典型代表的独特艺术风格的历史过程,谓其磁州窑瓷器烧造之源头当不为过。

    二是填补了磁州窑研究的空白。经过几十年的调查和发掘,磁州窑北朝及宋金元明清各个时期的窑址均已发现,但唐代窑址却扑朔迷离一直未能找到。如今,这一困绕磁州窑研究者多年的“迷团”终于被揭开:在临水镇三工区古窑址宋金文化层之下发现小型陶窑残基一座,从其火塘的柴灰中发掘出灰陶罐2个;发现呈青绿色的原料池12处,从中发掘出唐“开元通宝”铜钱11多枚,黑釉瓷罐、平底无釉青黄瓷器(残片)403片及几枚白瓷片。由此断定这是一处唐代窑址无疑。从而弥补了磁州窑考古研究上的“遗憾”⑥,成为磁州窑研究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发现。

    三是明确了磁州窑三大中心窑场的传承关系。临水窑场的发现,不仅奠定了其作为磁州窑“中心窑场”之一的地位,更使我们由此获得了其与彭城、观台两大窑场传承关系的新认识,即:临水窑是古磁州最早的瓷器烧造中心,而彭城、观台两窑均是受其影响而发展起来的。其主要依据有:(1)考古发掘表明,临水窑之烧造年代早于彭城、观台两窑约半个世纪,且其持续烧造时间一直延至明清。(2)即使在宋金观台窑烧造的巅峰时期,临水窑不仅同在大量烧造磁州窑最具代表性的白地黑花瓷器等品种,而且其红绿彩瓷器及印花白瓷器则为观台窑所不及。(3)据元大德10年户部尚书马煦撰题的临水镇《李靖庙记》称“……惟今临水镇实古昭德城,……以今陶冶之利,甲于河朔,资绐公私,无不得其所矣。”⑦  这段文字可证,临水窑至迟在元代已成为“利甲河朔”,称雄中国北方的瓷器烧造中心。(4)临水镇自古以来一直是古磁州西部之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商贸物资集散地和东西陆路交通要道,且水运方便,烧造瓷器的各种原料附近均有出产。因此,古磁州陶瓷烧造首先在此兴盛起来,然后再向附近的彭城、观台等窑场扩散发展,就成为再自然不过的事情。那么,“观台窑停烧,窑场转移,才有彭城窑之兴旺”等诸说 ⑧ ,就值得重新认识和考量了。

临水窑三工区古窑址在清理发掘之前已遭严重破坏,且受发掘范围的局限,此次发掘尚未发现宋金元时期的“窑炉”,已出土器物尚在整理之中。市、区文物部门计划在该建设项目二期工程开工前扩大范围,全面进行保护性发掘。届时,相信会有更重要的发现。

注:

① 响堂山石窟为北齐皇家所建。其造像活动集中在北齐年间。其后,隋、唐、宋、金、元、明、清各朝直至民国均有不同规模的修造。因此,被北京大学考古系教授宿白先生誉为“中国石窟艺术的缩影”。

② 分见《观台磁州窑址》(文物出版社1997年出版,马忠理、秦大树撰写)第一章“地理环境与考古工作”;蔡子谔著《磁州窑审美文化研究》(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年6月出版)第一章第一节“磁州窑审美文化的源头及滥觞”;王建中著《磁州窑瓷鉴定与鉴赏》(江西美术出版社2002年3月出版)“一 磁州窑概述”之“磁州窑兴盛的历史渊源”(第12页)。

③ 见《磁州窑研究论文集》叶广成文章《磁州窑》。

④ 见《峰峰志》(新华出版社1996年8月出版)第805页。

⑤ 见冯先铭主编《中国陶瓷史》(文物出版社1997年重印版)第237页、第241页。

⑥见王建中著《磁州窑鉴定与鉴赏》第12页。

⑦见《峰峰志》第1043页。明成化《磁州志》录之,今庙、碑均不存。

⑧蔡子谔著《磁州窑审美文化研究》第54页称:“观台磁州窑于元末消之后,代之以兴的是彭城镇磁窑。”第55页称“明朝时期,观台窑已衰落停产。彭城窑代之以兴。”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绿宝石 |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