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广东高明唐代龙窑遗址终成“国宝”






[日期:2015-01-23] 来源:广州日报  作者:黄建华、周靖宜、李钢 [字体: ]

   据报道,讲起瓷器,广东人总忘不了佛山石湾公仔,南风古灶500年窑火不断传为佳话。但是,据考古发掘证明,在南粤大地,众多的古窑当中,高明市的唐代龙窑历史最为久远,迄今至少在1000年以上。有学者据此断言,名扬天下的石湾陶瓷可能就是由此繁衍而来。这是记者日前从佛山一个陶瓷学术研讨会上得知的信息。会上学者还认为,高明唐代龙窑与石湾陶瓷一脉相承的渊源关系应向世人阐明,还历史本来面目。

唐代龙窑今日甚少人光顾

  昨日,记者一行慕名来到位于高明市荷城区灵龟园内的唐代龙窑参观。但见两层高的陈列馆一片“门前冷落车马稀”,与佛山石湾南风古灶车水马龙的繁忙景象形成巨大的反差。据陈列馆工作人员介绍,也只是在唐代龙窑陈列馆刚刚落成的头一两年有较多的游人驻足,而今甚少人光顾。有关人士指出,这座唐代龙窑的历史文物价值毋庸置疑,但其旅游商业价值却亟待提升。

  据了解,高明唐代龙窑遗址是在1957年的一次文物普查中发现的。当年,广东省博物馆考古工作者风尘仆仆从广州到高明,在现今的荷城区灵龟塔西北角的山麓,考古工作者采用“探沟”方式,挖出了20多件唐代四耳陶罐、六耳陶罐和用以判断存有窑址的“釉渣”、“红烧土”、“垫烧”。这一重大发现在当时经有关媒体披露后,曾在考古界引起很大反响。 

遗址尘封30年后成“国宝”

  在尘封了近30年后的1986年6月,为了让沉睡了上千年的中华古文化遗产重见天日,在省博物馆专家的指导下,高明县又组织力量在大岗山东坡重新发掘清理了第一号唐代龙窑遗址。

  从发掘的情况来看,一号龙窑遗址前段已经因挖泥烧砖被破坏,后段又被筑路所毁,残存的龙窑长9.55米。考古工作人员在龙窑20米开外打了两处“探沟”,发掘出陶碗、碟、两耳罐、四耳罐、六耳罐、盘、缸、釜、耳环、炉、短颈两耳展口壶、砚等10余种共上千件陶器,估计为废弃物堆积层。从龙窑中发掘出来的陶器以青釉为主,具有浓厚唐代陶器的特征。

  到了1987年3月,考古工作者又开始在大岗山北坡发掘第二号唐代龙窑遗址。在完成两座唐代龙窑的发掘工作后,考古学者在总结时指出,两座唐代龙窑的结构和宋代龙窑大致相同,但在窑床铺泥,陶器放在铺泥上叠烧的方法,不及宋代龙窑所采用的烧制方法先进。两座龙窑的倾斜度也各不一致,由此可见,广东的唐代龙窑尚未成熟。但是,考古学者们也承认,高明境内发现的唐代龙窑是广东省内发现的唯一遗址,对于研究唐代窑炉造型,探讨唐代龙窑向宋代龙窑的过渡及广东陶瓷历史,唐陶器工艺及当地陶瓷文化和手工业等,提供了极其丰富可靠的实物资料。当时,就有考古学者推测,明清以后发达的石湾陶瓷与高明唐代龙窑具有承前启后的联系。

  为了保护这一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1987年,省、佛山、高明等多方筹集了17余万元,决定在二号龙窑遗址上盖起一座陈列馆,对龙窑加以精心保护。当时,17万元已经算是一笔数目不菲的经费了。1989年,占地面积288平方米的陈列馆建成,开始向游人开放,成为高明旅游的一大亮点。

  目前,高明唐代龙窑遗址除已经被列入广东省第三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外,还被辟为高明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旅游观光景点,成为高明的“国宝”。(记者黄建华、周靖宜、李钢通讯员李信红)此文发表于2001年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绿宝石 |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