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扒村窑的艺术特色






[日期:2015-02-02] 来源:网络  作者:绿宝石 [字体: ]


扒村窑窑址

      禹州市扒村窑遗址位于禹州市城北25华里,东起龙母奶奶庙,西至虎头山下,南到花果岗坳,北抵扒村村北,东西长约1500米,南北宽约800米,考古勘察表明,在扒村河两岸散布着数百个古窑遗址,总面积近百万平方米,是禹州市最大的古瓷窑遗址,是研究宋、金、元时期北方制瓷业的一处重要遗址,具有较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
      扒村,从外表看,这是个宁静的村子,浅浅的扒村河从村子中央一划而过,将村子分成南北两半。就是这个村子,在中国陶瓷史上赫赫有名。“扒村窑”成了陶瓷专家们绕不开的一个名词。
      从唐宋开始,扒村就成为烧造瓷器和冶铁重镇。扒村古称“神前镇”,享有“瓷都”之盛名。与有“钧都”之称的“神垕镇”相映成辉。虽然,扒村作为当时的烧瓷、冶铁的工业重镇风彩已不复存在,但却留下了许多美丽的故事。扒村瓷窑遗址已被列入国家第六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元代张克己为伯灵翁庙碑撰写碑记:“所居之民皆以烧造瓷器为业,乃所谓凝土以为器者,其所由来之矣。是镇,金国末年最为繁盛,人稠物充,几有方室,市井骈阗,不减城邑。逮壬辰(1232年),兵烬已余,百不存一……”。说明扒村当时的瓷窑业相当繁荣。
      扒村瓷窑遗址就位于扒村村东侧。遗址基本呈长方形,东西长1500米,南北宽800米,市区经浅井至苌庄的公路纵穿遗址中心,西部和北部的小山包中盛产瓷土和煤,是烧造瓷器的理想地方。
      禹州市的古窑遗址多达一百四十多处,是河南省古窑址最多的县,但在《禹县志》上列出具体村名者,仅有神垕镇和扒村。《禹县志》载:“伯灵公庙有二:一在古东会立(文风里神垕镇)始建元孝,元延祐七年乡人常希重修;一在古东张镇(锡章里五申岜村镇)庙土已久,惟有一元碑残缺数字在山志。”
      神垕镇是以烧钧瓷为主,素以“钧都”之称闻名遐迩的。古东张镇的扒村窑,便是以“白地黑花瓷”为主,是磁州窑系中的一颗明珠。磁州窑系是北方最大的民窑体系,分布于河南、河北、山西三省,而以河南为最多、为最早。禹州市扒村窑规模最大,制作最精。
      扒村窑的瓷器烧制历史很长,据考证,应始烧于唐,历经五代、宋代,而终于元代。扒村瓷窑遗址较好地保存了历史原貌。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陈万里、冯先铭、叶喆民、方国锦等陶瓷专家先后对扒村瓷窑遗址进行考察,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作为北方著名的窑场,扒村窑在白地黑花装饰上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白地黑花的装饰,以黑彩代墨,以瓷坯为纸,因为北方瓷胎较粗,所以施以“化妆土”之后,坯胎成了书画创作的广阔空间。民间艺术家们在瓷器上描绘人物,寄情山水,抒发情怀,从而形成了制瓷与绘画相结合的彩绘陶瓷艺术,并很快得到发展。
      扒村窑产品丰富多彩,釉色鲜明,以白地绘黑花为主,其次有翠青地绘青花,瓷釉有白釉、黑釉、宋三彩、宋加彩等。扒村窑的釉,“白如雪、黑如铁”,至于三彩制品,更有“三彩之精,加彩之美”的赞语,有“红如朱、白如脂、黑如漆、绿如翠”的佳话。
      扒村风格十分鲜明,黑是黑,白是白,色彩鲜亮而不浑浊,让人看了心里清爽。民间艺术用色纯正,表达率真,动机纯粹,不像现在城里人的那些艺术,包着一层厚重的脂粉。这种审美的追求,其实是一个人人生态度的外化,是一种内心的迹象。
      扒村瓷制作讲究,善于利用化妆土美化瓷面,做到了粗料细作,精益求精,扒村窑瓷器,构图比较严谨而繁密,线条流畅、生气盎然。以富有乡土气息与民间色彩而见称,在宋瓷中别具一格。特别是画面装饰多取材于当时人民喜闻乐见的生活小景,富有生活意趣与幽默感,保存了宋代民间绘画和宋代民俗学的史料。它犹如一座历史宝库,蕴藏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深厚的文化内涵。不仅在国内颇负盛名,而且在国外特别是日本,影响很大。历来为世界各大博物馆及收藏家们所珍爱。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绿宝石 | 阅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