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浅谈四川乐山西坝窑






[日期:2015-02-07] 来源:绿宝石艺术陶瓷馆  作者:江东 [字体: ]

      从乐山市区出发沿岷江东岸逆流而行18公里左右,便可到达西坝镇。

  西坝镇与五通桥隔江相望,是一个景色优美的充满人文色彩的古镇。离镇不远有著名的桫椤峡谷,这里,空气清新,气候凉爽,岩崖峥嵘,溪水淙淙,特别是遍布峡谷中的古老生物——桫椤树,更是令人心旷神怡。桫椤树与恐龙同代,已有两亿多年的生长历史,是国家一级保护植物,被称为“植物界的熊猫”、“远古生物的活化石”。5万多株桫椤树密布在面积达数十平方公里的山谷之中,犹如孔雀开屏般的桫椤树叶在微风中摇曳,常常使人看得如痴如醉,流连忘返。

  桫椤大峡谷位于庙沱山中,山下的沫溪河,流水清清,波平如镜,有小漓江之称。在沫溪河转向之处,有庙宇为海法寺,寺中的摩崖石刻有晋王羲之和王举的石刻文字。

  从海法寺出发,沿小路朝瓦片山山头前行,虽然全是梯田、耕地、庄稼、竹丛小道,但所到之处皆可看到碎瓷片、碎垫圈、碎窑具之类的东西。据当地人说,这里是当年窑州府的所在地。虽无城址,但绵延近5公里的陶窑遗址可以作证,从曾伍山下的东汉崖墓群中的陶棺可推之,此地在东汉时是特大陶器生产基地,规模和技法都相当宏大和成熟。

  有资料说,西坝窑兴起于五代,鼎盛于两宋时期,元代后逐渐衰败,最终毁于明代。古陶瓷专家陈丽琼先生将此窑归于邛窑系,无论是从地理学上看,还是从陶瓷工艺学、陶瓷器型学上看,都是成立的。但与邛窑系其他瓷窑相比较,依然有着独特的风格——豪放、大气、粗犷!

  笔者曾前往考察,在一个竹林丛中收集到不少瓷片,结合在收藏实践中所看到的实物,感觉到西坝窑生产的器物有罐、鼎、瓶、炉、壶、钵、盘、碗、盏、杯等,而以明器——魂罐、谷仓罐、钱罐为最大宗。

  魂罐是盛骨灰用的,呈椭圆形,多堆塑单龙或双龙,龙的形态亦有繁简、优劣之分;谷仓罐是盛粮食的,呈圆塔状或长椭圆形,罐身塑一圈或多圈三角形锥体;钱罐是放钱币的,与一般同时代矮圆形罐相差无几。出现这种情况显然跟宋末元初和元末明初这两个时期四川因战乱死人实在太多有直接关系,也反映了当时四川民间的丧葬习俗。

  西坝窑的各种瓷器产品胎色多样,计有黑灰、砖红、灰黄、灰白、深灰、浅灰等,胎体粗糙厚重,带颗粒状杂质,胎表面施白色化妆土。釉色以黑色釉和酱色釉(包括酱黄釉、酱黑釉、酱红釉、柿色釉或紫金釉等)为基本色釉,也有褐色釉和少许灰白釉,多数器物同时呈现形态繁多的蓝、白、灰、黄、红色的花斑条纹——这是由于釉料不纯,含有铁、钛、铜等多种金属元素以及器物在窑炉中受热不均所造成的。

  西坝窑瓷器多数修坯草率,因而,胎体厚而不均匀,修坯痕迹和接胎痕迹都很明显;施釉也不精细,普遍施釉不到底,釉层厚薄不匀,常见流釉现象和漏釉现象。器足多为饼形足、宽圈足、环形足、玉璧底足,以及底部外沿留宽圈足而中间保留一小圆饼的特型圈足,有的宽圈足内沿还向内斜削一刀。所有底部挖足粗糙,刀痕明显,粘砂多,缝隙多。

  根据器型学结合年代对比,西坝窑宋代至元初的产品比元末明初时期的产品精细得多,相对而言,前一段时期的实用器和陈设器多一些,后一段时期明器多一些。

  西坝窑在四川长期处于战乱、逃难人口很多、死人很多的时代背景下生产,难免为追求产量而粗放制作,但并不意味着当时西坝窑的制瓷工艺差。事实上西坝窑也生产了少量的精细产品,其中以用料讲究、修坯均匀、施釉精细、全身满釉、色调全黑或全紫的器物和具有各色花斑条纹(如蓝兔毫纹、白兔毫纹、玳瑁斑、油滴斑、虎皮斑、酱红色斑、酱黄色斑、不规则花斑等)者最具观赏价值,质量上乘者甚至可以被一些人误认为是建窑、吉州窑和广元窑的产品。

  据笔者所知,四川由于人力、物力、财力和其他条件的限制,尚有不少古代陶瓷窑址,没有得到科学发掘,乐山西坝窑就是其中之一。目前,四川特别是乐山地区的民间收藏家除将在古玩、文物市场上零星出现的西坝窑瓷器产品收藏起来以外,还积极地对其文化内涵进行研究,这无疑填补了我国古陶瓷研究的空白。希望笔者的这篇文章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绿宝石 | 阅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