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清水河县黑矾沟明清古窑址亟需保护






[日期:2015-02-08] 来源:呼和浩特晚报  作者:刘丽 [字体: ]

       2008年11月6日,清水河县文物普查组在窑沟乡黑矾沟进行普查时,新发现保存完好的明清时期民窑窑址群10多座。窑址群位于一条狭长弯曲的沟谷内,全长2500米,建造特点为圆型圆顶状(俗称“馒头窑”)。这是自清水河县2008年开展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以来的重大新发现。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意外发现明清古窑址

      几年前记者就听人说过,清水河县窑沟乡一带生产瓷器,尤其是生产花盆和一些坛坛罐罐,很多人路过那里都想买几个带回来。今年文物部门在进行文物普查时在窑沟乡黑矾沟一带意外地有了重大发现,那些湮没在深山沟里的一座座被当地人称为“馒头窑”的废弃瓷窑竟然是有着400多年历史的明清时期的古瓷窑,这在清水河县的文物普查历史上也是重大新发现。

      前不久,记者来到清水河县就黑矾沟古遗址的发现、保护做了采访。

      清水河县文体局文管所所长刘建国高兴地告诉记者,清水河县是一个文物大县,去年进行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他们在窑沟乡普查时发现黑矾沟谷内河沟蜿蜒曲折,全长2500米,属季节性河谷。沟谷两边是当地村民所挖煤窑洞口,河前一座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建造的瓷窑仍在生产。10多座古窑址坐北向南,依坡而筑,分布为单座、双座或成群体座,建造结构为圆型圆顶(俗称馒头窑),高矮粗细不一,窑身为上下部分结构,上下各有窑口,下部基础座于石砌平台,平台下有出灰口,连接上下部分间为台阶式,台阶一侧为生产作坊石砌窑洞。经鉴定,这些古窑址为明清时期所造。清水河县境内发现保存完整的大型明清时期古窑址群较为罕见,这是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清水河县的重大文物发现,在文物普查登录尚属首次发现。

      刘建国介绍,窑沟地区瓷土储量大,土质细腻,胶性大,是生产陶瓷产品的极好原材料。清水河县黑矾沟明清古窑址的发现,对今后保护、研究和利用其都有历史和现实意义,对于研究当地瓷窑生产发展状况、生产生活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呼和浩特市文化局办公室主任张沛哲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黑矾沟明清古窑址是清水河县自开展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以来的重大新发现,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应予以重点保护。

      五代烧瓷传人讲述先人辉煌的制瓷史

        年近5旬的张满林是清水河县窑沟乡黑矾沟人,从他这代算起,他的祖辈从山西保德来到窑沟已经上百年了。他是张姓家族的第五代烧瓷传承人。从记事的时候起他就听了许许多多烧瓷业的故事,他从小就是看着父辈制瓷、玩泥捏瓷长大的。与祖辈不同的是,他在22岁的时候被厂子派往宜兴陶瓷工业学校专业学习制瓷。他是清水河县当地培养出来的制瓷业的专家,尤其擅长配料,现在是清水河县一家陶瓷生产企业的副厂长,负责技术把关。

      张满林说,出生、成长在制瓷世家,却眼看着古老的烧瓷技术面临失传,他的心情很焦虑也很酸楚。现在他给一家做地板砖的陶瓷企业打工,他期盼着有朝一日重振古瓷制造业,把自己这满身的烧瓷技艺展示出来,让400多年的古窑重现风采。

      “清水河县黑矾沟的古瓷主要就是碗,全部是手工制作出来的,和江西景德镇瓷器的做法是一样的。在我们内蒙古的中西部地区,黑矾沟就是制瓷中心。”说起先辈烧瓷的历史,张满林非常自豪,滔滔不绝。给记者详细介绍起了传统的烧瓷工艺流程。

      第一步是选料,就是从山里挑选出优质的胶泥土。

      第二步是把土放在石槽子上,加上水,用牛拉着一人多高的石轮子磨土。把磨好的泥糊糊流在100平方米左右的大沉淀池里沉淀。沉淀好后把水倒出去,剩下的泥浆自然干燥半年后才能成为原料。一般都是在春天磨浆,后半年使用。

      第三步是和泥。一个老师傅带着一个徒弟在一个绞轮上作业。老师傅绞轮子,做好泥胚后递给徒弟拿出去烘干。烘干后要在上面上白色的底釉,然后上亮釉就有了光泽。

      第四步是装窑。要把上好釉色的瓷器一个个码在轮奎子也就是匣钵上,送入瓷窑里准备烧瓷。

      第五步是烧窑冷却。瓷窑里的温度在1300度,10天后,一个个洁白亮泽的碗就诞生了。

      张满林介绍,那时都是家庭式手工作坊。一盘轮一天能生产500个碗。最辉煌时,黑矾沟一年能生产280万只碗。这些碗从清水河县黑矾沟源源不断销往了内蒙古的中西部地区,由一只只船载着通过黄河这条水路销往了包头、巴彦淖尔市等地,还有一条旱路就是靠肩背驴驮走出了山沟,由销售商卖到了呼和浩特周边旗县和乌兰察布市等地。那时,窑沟地区的瓷窑生产的产品都是和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东西,比如腌菜、盛水、放粮食的大缸,坛坛罐罐、点煤油灯的灯盏、拔火罐的大大小小的火罐、盘子等等。

      现在,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生产方式发生了变化,过去的一些瓷器、瓷具逐渐远离了生活。古老的制瓷业遭遇了巨大的冲击。由于当地经济落后,家庭式的作坊生产规模小、技术落后、设备落后,拥有400多年历史的窑沟乡瓷窑在现代生活的冲击下一个个陆续关闭了。现在传统技术传统工艺的瓷窑一个也没有了,瓷窑变成了砖窑,有个别的砖窑在生产耐火砖。 

      古瓷传人欲振兴传统制瓷业

      张满林说,他家里至今还保存着祖辈留下来的传统制瓷工具。他从小就从父辈、祖辈那里学到了最古老、最传统的制瓷技术。现在,传统制瓷业面临着失传的危机。他现在苦于没有资金暂时不能进行创业。其实在他的脑子里没有一天不思考着在如何不断地创新发展,想给传统制瓷业寻找出路。他有很多思路,比如借助清水河县大力发展旅游业、开发老牛湾的机遇在景区开一个陶吧,专门制作旅游纪念品,让游客体验制瓷乐趣,教游客亲手制作一件传统工艺的瓷器作品留作纪念。

      张满林说,其实外界可能还不知道,清水河县窑沟的高岭土储量有8亿吨,品质好,1972年国家普查鉴定显示,清水河县窑沟的高岭土与苏州的高岭土品质差不多,未来的发展潜力巨大。他希望有朝一日,清水河县能借助这些资源的开发利用插上腾飞的翅膀。

      古窑址遭到破坏 保护迫在眉睫

      清水河县文体局文管所所长刘建国不无担忧地介绍,黑矾沟古窑址由于年代久远、自然的风侵雨蚀及人为破坏较为严重,目前已濒危灭绝。黑矾沟现有居民不足五户,大部分居民居住在黑矾峁。目前黑矾沟的自然环境对古窑址的保存造成了较大程度的影响。一是煤窑生产对古窑址有污染和震动破坏;二是洪水对其构成很大的威胁。根据近期普查发现,古窑址已面临垮塌的危险,现在已经有五六座窑址塌掉大半部分,其他危险来自于污染、震动及煤窑生产活动,所以亟需对窑址周边环境进行整治。可喜的是,清水河县县委、县政府和社会各界正在积极行动起来,保护古窑址。

      因为清水河县境内保存完整的大型明清时期古窑址群较为罕见,文物普查登录尚属首次发现,清水河县人民政府高度重视和关注。2008年12月8日,清水河县人民政府划定并公布了黑矾沟古窑址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并指示文物主管部门要对其做出具体保护措施。县文化主管部门根据县人民政府指示精神,对明清古窑址制订出具体的保护措施:将2500米分布的十几座窑址的黑矾沟划定为文物保护区;在文物保护区内设定保护标志,设专人予以保护。保护标志为砖石结构水泥牌,标志说明文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明清古窑址群”。凡在保护区内非法从事有关文物安全和造成文物污染的生产建设活动,文物保护管理机构将依据《文物法》规定,照章严惩;及时申请县人民政府及上级文物部门拨出保护经费,对其实行原址原状保护,同时进行防洪防塌抢险维护。

      在今年呼和浩特“两会”期间,清水河的人大代表建议:将该窑址群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尽快申报为自治区和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对部分残垣断壁进行补修或维修,最大程度地恢复窑址群原貌。争取国家投资开发为文化创意产业园区。    (文/刘丽)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绿宝石 | 阅读:
相关新闻       古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