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上林湖越窑遗址






[日期:2015-03-04] 来源:绿宝石艺术陶瓷馆  作者:绿宝石 [字体: ]

 1、上林湖集我国瓷器的发祥地、唐宋越窑青瓷的生产中心及“秘色瓷”原产地于一身,在我国早期陶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据考古调查,上林湖环湖周围有青瓷窑址近120处,分布区域为12.9平方公里,主要集中在木勺湾、黄鳝山、荷花芯、狗颈山、后施岙、吴家溪、黄婆岙等处,可确认东汉、三国时期的窑址11处,南朝1处,唐代31处,唐-五代11处,唐-北宋17处,五代7处,五代-北宋27处,北宋10处。上林湖越窑遗址是我国目前烧造历史最长、保存最完整的古窑址之一,展现了越窑从创烧、发展、繁盛至衰落的整个历史轨迹,有“露天青瓷博物馆”之称,具有极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 

     自东汉晚期成功地烧制出青瓷器,至三国时期,上林湖的瓷业生产初具规模,形成了第一个兴盛期。南朝时期上林湖窑场取得了匣钵装烧的技术进步。 

     到唐中期以后,上林湖越窑成为当时“南青北白”格局中南方青瓷中的杰出代表。尤其到唐晚期,上林湖的瓷业生产进入最繁盛的时期,窑场数量剧增,制作工艺达到了炉火纯青、精美完善的境界,产品的种类、造型、制作工艺独步天下,还烧制出代表了当时瓷器工艺最高水平的秘色瓷,并受到了统治者的青睐,在上林湖设立“贡窑”和置官监窑,以便大量烧制秘色瓷供奉朝廷。五代时期,瓷业生产继续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制瓷工艺仍居诸窑之首。直至北宋中期,上林湖越窑瓷业生产规模依然庞大,但在工艺技术上开始出现停滞不前的迹象。 

     北宋后期,越窑开始衰落。南宋初期,由于朝廷征烧祭器等,越窑曾短暂地重现繁荣。但由于南宋朝廷在临安设立官窑,加之其他因素,上林湖越窑最终逐渐停烧。 

     1993年至1995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慈溪市文管会对上林湖荷花芯窑址进行了连续性发掘,揭露窑炉2条,并为其中长达40余米的唐代龙窑建造了唐代风格的保护棚。窑炉依山势而上,由火膛、窑床、窑尾组成,最宽处近3米,窑床内的垫柱、两旁的瓷片,生动展现了昔日的烧造场景。 

     鉴于上林湖越窑遗址独特的历史地位与价值,浙江省人民政府1963年将其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慈溪市政府于1987年批准建立了上林湖文保所。1988年,国务院将其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慈溪市和宁波市先后命名其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3年,浙江青瓷窑址(慈溪上林湖越窑遗址、上虞越窑、龙泉大窑龙泉窑)等6个项目,被推荐申报浙江省第一批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2、寺龙口窑址和开刀山窑址于2006年6月公布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时归入上林湖越窑青瓷窑址。

     寺龙口青瓷窑址位于匡堰镇乾炳村古银锭湖南侧钓杆山西坡。古银锭湖原为泻湖,早年已废为良田,沿岸分布的窑址群,是上林湖越窑的重要组成部分。寺龙口青瓷窑址是古银锭湖窑址群中具有特殊地位和重要价值的窑址。 

     寺龙口青瓷窑址的龙窑建在钓杆山西缓坡上,两侧废品堆积隆起,最厚处达10米以上,面积约20,000平方米,保存较好。1998年和1999年下半年文物部门两次对窑址进行发掘,发掘总面积为1,045平方米,揭露南宋龙窑遗迹1处,长50米,宽2米,残高0.4米,五代、北宋作坊遗迹各1处,五代匣钵挡墙3处,北宋挡墙1处,出土器物标本5万余件。确定窑址年代为唐晚期至南宋初期。 

     根据地层叠压关系和器物造型的演变及装饰工艺、装烧技术的变化,可将其遗存分为晚唐、五代、北宋早期、北宋中期、北宋晚期、南宋初期六期。 

     在第六期的堆积中存在着同窑合烧的二种不同类型的制品:一种是越窑制品,另一种为“官窑型”制品。制品的质量和装饰工艺,以及烧制的“官窑型”器物,表明这一时期的越窑,进入了一个短暂的繁荣期。 

     考古资料表明,寺龙口青瓷窑始于唐代晚期,一直延续至南宋初期,五代北宋时期烧制秘色瓷,供奉朝廷,南宋初为朝廷烧制精美绝伦的祭祀用瓷和宫廷生活用瓷。寺龙口青瓷窑址向世人展示了从晚唐、五代到南宋初年越窑青瓷的发展轨迹,为深入研究越窑青瓷文化提供了可靠的实物资料,具有非常重要的学术意义,被评为1998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

     开刀山青瓷窑址位于古银锭湖南部,今慈溪市匡堰镇乾炳村开刀山北麓。古银锭湖早年干枯,已辟为良田。 

     该窑址堆积丰厚,面积达4900平方米,其烧造时代为北宋晚期至南宋。从遗存情况看,存在着两种不同类型制品遗存的混合堆积,不少实物标本证实为同窑混合装烧。第一类产品的工艺特征为传统的越窑制品。器型有碗、罐、瓶、盏、盘、盒、花盆、三足炉、鸟食缸、器盖、器座等;胎质灰白,釉层薄,普遍灰暗,透明度差,釉色以青黄居多,还有青灰等;刻划花简单粗犷,花纹有莲瓣纹、荷花、水草花、双蝶纹等;器物主要用明火烧成,少数使用匣钵,此外,还应用了在外壁刻划花纹的直口深腹碗内放置坯件,上覆一圈足盘的套烧工艺。第二类制品在工艺特征和面貌风格等方面与越窑传统制品有着明显的差异,而与南宋官窑制品有诸多相同之处。器型有瓶、尊、鬲炉、花盆、觚、盘、鸟食缸、器盖等,仿古器物占有相当比重;胎骨灰白,与越窑制品相同,也有淡紫色的薄胎器;釉色均为淡青,似乳浊状,有细密的小气泡,不透明,釉色深浅不一,有玉质感,釉层有厚薄之分,厚釉器是经过多次上釉而成;器物大都用匣钵组装,也有少量的明火装烧,满釉器为支钉垫烧,露足器用垫饼垫烧。其中用新工艺烧造的产品,制作精细,造型优美,可与官窑器相媲美。

3、白洋湖、里杜湖越窑遗址2013年3月公布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时归入上林湖越窑青瓷窑址。

     白洋湖、里杜湖越窑遗址位于浙江省慈溪市观海卫镇白洋湖、里杜湖湖畔,西距越窑中心产地上林湖约2.5公里,由白洋湖、里杜湖两个窑址群组成,以白洋湖石马弄和里杜湖枫树湾、栗子山窑址分布密集,1982年分别被公布为慈溪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白洋湖窑址群位于白洋湖西岸及杜、白两湖连接处的近岸山坡上,由唐至北宋时期的12处窑址组成,遗存散布面积约27,270平方米。在1999年和2002年进行的石马弄窑址二期抢救性发掘中,清理出北宋早期龙窑一条、房基一座、釉缸一只,获得大量晚唐、五代至北宋时期的青瓷标本,其遗存的文化内涵和同期上林湖窑址相同,且堆积更为丰厚。

     里杜湖窑址群遗址位于里杜湖西岸平缓山坡上,由唐和北宋晚期的15处窑址连成一片,瓷片散布面积约为42,000平方米,瓷片堆积厚度最高达5米。其中发现的少数带“文”、“上”、“大”等字款和梅花点标记的唐代盖罐及以壶类产品为主的瓷窑遗址,为附近其它窑址所不见。

     遗址遗存产品的胎釉、造型、装饰及装烧工艺与上林湖窑址群的唐代至北宋晚期制品的一脉相承,是以上林湖为中心的越窑生产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上林湖越窑由盛至衰过程中瓷业发展演变及相关课题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1982年5月8日,慈溪县人民政府将白洋湖、里杜湖湖畔遗存分布密集的栗子山、枫树湾、石马弄窑址公布为慈溪县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白洋湖、里杜湖越窑遗址被公布为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绿宝石 |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