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真如绿水中,一朵芙蓉出——赞龙泉青瓷






[日期:2010-04-26] 来源:  作者:陈松贤 [字体: ]

   “和谐”是人类追求美的永恒主题,由于中国人特有的宇宙观,对“和谐”之美,有它独特的理解和表达方式,即在一种“天人合一”的创造精神的支配下,让人之慧心与宇宙的真相融会贯通,直到把宇宙本质之美表现得淋漓尽致。中国传统陶瓷艺术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中国文化追求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的审美态度,在中国陶瓷艺术中当然也表现得非常突出,它借助“形而下之器”突显“形而上之道”的艺术旨趣,充分揭示了中国人“尊重自然,道法自然”的创作奥秘。“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中国青瓷正是借助大自然的生命色青绿色,象征晶莹清澈,温润敦厚的高尚人品,从而达到陶冶人们的心灵,完成艺术最终的教化使命。因此,中国青瓷艺术在整部中国文化史中占有重要和特殊的地位。

原始青瓷始于商周,至今已有三千年的历史。在漫长的发展进程中,青瓷一直是沿着追求人与自然和谐这条主线走过来的。唐、五代的越窑曾经辉煌,然终因文化理念及烧制工艺技术上尚未完全成熟,虽然也有像“秘色瓷”这样的精品问世,但毕竟还属中国青瓷发展进程中的一个亮点,尚未能真正实现“绚烂之极,复归平淡”这样高层次高品位的审美境界。只有到了宋、元之际的龙泉窑,才真正使中国青瓷“夺得千峰翠色来”,实现了多少代中国人的审美理想。

龙泉窑兴于五代北宋,盛于宋元,衰于明末清初。至今也有一千七百余年的历史,早期龙泉窑受越窑和瓯窑的影响较大,胎质厚重,釉色淡薄,无论造型及釉色都尚未形成自己的风格,多嘴带盖的五管瓶和翻口浅腹等器皿造型以及刻划蓖纹装饰,仍为越窑风格的沿袭,另外,由于烧造技术及釉料配制的原因,虽然釉色由灰黄向青绿过渡,但总体上依然未能走出越窑和瓯窑的影子,究其人文原因,显然是因为当时还属于儒、道并存,玄学、禅宗尚未大盛的文化转型期,孔子提倡的“礼乐”思想,遗风犹存,因此早期龙泉青瓷器,继续延续“鸾镜晓匀妆,慢把花细饰”的审美情趣,通过人为的装饰,弥补釉色之不足,当然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但到了宋、元之际,尤其是南宋时期,随着皇室南迁,浙江成为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皇家贡品及外贸输出的需求,促使龙泉青瓷有了长足的进步,尤其是石灰碱釉的使用,粉青及梅子青釉色的烧制成功,青瓷才逐渐形成“造型端巧精简,釉色晶莹剔透,不事繁缛推砌,充溢自然生机”的龙泉风格。这种“真如绿水中,一朵芙蓉出”的艺术格调,既点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也化出了万水千山的艺术“心境”。南宋是中国封建社会文化高度发达的时期,“重感悟,重体验”的禅学精神,以及由它折射出来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审美风尚,决定了龙泉青瓷以心为器的创作理念,从而从根本上提升了青瓷的文化品味,博得世人的赞誉和叹服。

然而文化的演进结构毕竟是动态的,文化永远不会在一个点上停滞不前,因此青瓷文化也必然随着时代的变迁而继续向前推进。如果说陶瓷技术的进步是一种时间的线性概念,它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得到不断的精进的话,那么陶瓷艺术却是时间和空间相结合,人与自然相交融的精神表现,它是一种有别于物质表现的人的思想升华。特别是中国陶瓷艺术,它是一门讲究意境求取艺术格调的创造性艺术,也就更加注重人的主体精神的传达。时代变了,思想不同了,青瓷艺术当然也会随之变化,俗话说:“温故而知新。”也许元代龙泉青瓷的风格特征的变化,在这方面会给我们有所启示。元代龙泉青瓷一反南宋“重质轻文”的反艺术风尚,代之“极饰反素”的艺术手法,完全是取决于社会结构以及当时文化理念的变更。元代是一个由蒙古民族统治下的蒙汉文化交融的时期,蒙古民族“崇蓝尚白”的审美心理,并不十分注重如玉一般的青绿色,而更看好茫茫大草原上的“蓝天白云”,元代龙泉青瓷“大而壮”的型制以及“疏密相间”的纹饰,正是蒙古民族粗旷豪放的阳刚之气和中原汉民族柔美内秀的阴柔之美完美结合的体现,拿今天的眼光去审视,元瓷既丰富了青瓷的表现语言,又增强了青瓷的视觉张力。它的时代特征是非常鲜明的。“技进乎道”,艺术作品必须准确地传达人的思想,这是创作的根本。青瓷艺术也不例外。

今天的龙泉青瓷,正面临着机遇和挑战。机遇自不必言说,关键在于把握,挑战却不能等闲视之,必须认真对待。依我看来,如今挑战的中心还是在对待传统和现代的态度上。面对传统,当代龙泉青瓷背负的是南宋青瓷这座大山,面对现实,又是日新月异的信息社会。快节奏的生活模式已经逐渐改变了中国人的审美心理结构。如果说古代青瓷是以抒发内心作为其价值取向的话,那么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以及民间通俗文化的兴起,现代青瓷则会从“内省”向“直观”的审美情趣转变。在追求“物性”表象和追求“人性”张力之间,人们似乎更倾心于对后者的偏爱。现代文化精神的转变,已经让人们对古老的青瓷模式感到视觉疲劳,求新求变已经成为当代龙泉青瓷的自觉追求。在“赏心”和“悦目”这两种不同的审美定式之间进行选择,这或许是当代龙泉青瓷面临的最大困惑。其实在艺术创新面前,形式的选择还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怎样全面深入地去领悟和破解中国当代的文化精神,这才是消解这种困惑的最佳选择。可喜的是当代龙泉青瓷已经开始走出困惑,如今的龙泉青瓷大师辈出,精品纷呈,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争奇斗艳的大好局面,他们有的在保持龙泉青瓷传统精华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吸收唐代绞胎和汉代跳刀等这技法,以此来充实和丰富青瓷的艺术表现力,观之令人耳目一新,这一部分的领军人物有徐朝兴和卢伟孙、陈爱明等人。有的坚持龙泉青瓷固有的特色,在釉色上推陈出新,极力追求个人艺术风采,同样取得骄人的业绩,这一部分的领军人物有毛正聪以及夏侯文、徐定昌等人。除此之外还有如张绍斌、毛松林、陈石玄根、叶小春、胡兆雄等一批杰出的青瓷传统技艺大师,他们或在釉色上争奇夺妍,或在造型上精推细敲,各显神通,竞展风采,均有杰出的表现。在这里更值得一提的是,陈显林、徐凌两位大师,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致力于“个性化”的陶艺创作理念。正引领着一大批新生代的青瓷艺人,朝着现代陶艺创作方向努力探索、开拓。使得龙泉青瓷更加百花齐放,总之当今龙泉青瓷期逢盛世,大有朝气。只要坚持中国艺术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的创作宗旨,坚持当代艺术以人为本的创作思想,重视物我关系的调整,在强化技术磨练的同时,更加注重创作者艺术感觉的培养,相信一个振兴和开创龙泉青瓷艺术高峰的新局面很快就会到来。“平淡有真味,当惊世界殊”,祝愿龙泉青瓷永葆青春,再创辉煌。

陈松贤 于杭州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绿宝石 | 阅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