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继往开来处 青瓷灿汝窑——专访汝瓷技艺传承人朱文立






[日期:2015-04-12] 来源:河南经济报   作者:佚名 [字体: ]

 

中国陶瓷艺术大师朱文立作品《汝窑弦纹尊》

    “宋人眠无醒,汝瓷今重生。谁获神异彩,雨过现天晴。破秘八百载,民间出璨星。闻名清凉寺,寻迹汝州行。望嵩楼下访,望人如望嵩。穿云足未息,兢攀更高峰。”

  2001年4月,贺敬之的这首诗题赠给中国陶瓷艺术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汝瓷烧制技艺)传承人朱文立先生。

  初冬时节,带着对汝瓷的敬仰和好奇,记者慕名来到汝州市,采访了这位传说中的陶瓷艺术大师。

  初涉汝瓷 一见倾心

  朱文立出生在汝瓷的故乡——汝州,但祖上并没有搞汝瓷的传统,能走上研究汝瓷复烧的道路,用朱文立自己的话说,“是命运选择了我与汝瓷结缘”。

  1975年,朱文立从部队转业到了地方,因一时没能解决编制问题,组织上便安排他到临汝县(今汝州市)汝瓷二厂工作。由于上过高中,化学学得不错,很快他就成了厂里的技术骨干。

  中国以盛产瓷器著称于世,而宋代更是我国瓷器业发展的鼎盛时期。宋代有五大名窑:汝、官、钧、哥、定,南宋叶寘在其《坦斋笔衡》中记载:“汝瓷为魁。”汝瓷为宋代宫廷用瓷,由此可见汝窑曾经的辉煌。“因此,当我被分配到汝瓷厂时,尽管是个临时工,我也很高兴,梦想着有一天我能为汝瓷的辉煌贡献自己的力量。” 朱文立说。

  1979年,朱文立被派到浙江龙泉瓷厂学习。有一天,在龙泉瓷厂的陈列室里,朱文立看到一个青瓷挂盘,上边有一句话:柴汝官定今何在,独有龙泉一枝花。“我心里涌现出一种说不出的难过。从龙泉回来,我暗暗憋了一口气,埋头开始研制豆绿釉。”当时汝瓷也试验出了豆绿釉,不过产品成功率极低,不能批量生产。3个月后,豆绿釉的新配方被研制成功,从此,豆绿釉由少量试产进入批量生产的新阶段。

  凭借这一成果,汝瓷二厂开拓了新市场,取得了比较好的经济效益。后来,朱文立把自己研制豆绿釉的过程写成了论文《汝瓷豆绿釉》,发表在1980年的《瓷器》杂志上,引起了外界的一些反响。当时轻工业部科学研究院的李国桢教授看到这篇文章后,主动给他写信,对他的研究成果表示了肯定。

  后来,厂里又成立了天蓝釉攻关小组,朱文立任组长。为了天蓝釉项目,他多次跑到汝州周边的山区寻找配釉的矿石原料,前后骑坏了4辆自行车,穿烂了十几双千层底鞋。每次从山区回来,他都要背回一大包矿石原料,光帆布包都背坏了5个。夏天山区暴雨多,有几次他差点被山洪冲走。说起当时的艰苦,朱文立沉默了一会,“现在想起来还有些后怕,当时真是挺难的,但对汝瓷的痴迷使我坚持了下来。”

  研究汝瓷 一波三折

  1982年4月,第一届古陶瓷学术讨论会在河南巩县(今巩义市)召开,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陶瓷学术界首次召开的大规模陶瓷学术讨论会,朱文立应邀参加了这次研讨会。更令他感到兴奋的是,他带去的两篇论文《汝瓷豆绿釉》和《汝瓷遗址踏勘》得到了大会的认可并在大会上被宣读。他也因此收到了同年10月份在上海召开的首届国际古陶瓷研讨会的邀请函。

  “因为我是临时工,不够资格参加国际性的学术研讨会,再加上参加会议需要不少费用,所以厂里的领导不同意我去。”朱文立还清晰地记得,当他拿着邀请函兴冲冲地向领导汇报时,领导对他说的话:“愿意去你就去,不过你今天去今天就开除你,明天去明天开除你。”

    “这是多么大的荣耀啊,参加国际性的会议,别说汝州了,当时在河南都少有。”不甘心的朱文立狠下一条心,冒着被开除的风险,带着妻子准备的干粮,奔赴上海参加会议。会上,国内外专家关于汝瓷的学术观点对他启发很大,那些观点代表了当时国际上汝瓷研究的最高水平。当时李国桢教授,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古陶瓷学会会长冯先铭看到他历时两年主持研究成功的临汝窑天蓝釉产品时,都对他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冯先铭告诉他:“我这一生,最大的愿望就是能看到仿制天青釉汝瓷的技术重回人间。”

  学术交流很成功,收获颇丰的朱文立走在回家的路上心里却是七上八下。回厂当天,他便被撤销了试验组组长的职务,到原料车间拉石头,边劳动边写检查。

  以生产日用瓷为主的汝瓷一厂领导听说他的遭遇后,力邀他加盟。1983年朱文立来到汝瓷一厂后,对工人进行了培训,并到汝阳杜康酒厂推销产品,凭着过硬的技术,他们烧制的酒瓶得到了杜康酒厂的认可。汝瓷一厂开始转产为杜康酒厂生产酒瓶,当年汝瓷一厂就扭亏为盈。

  “我一生中遇到很多挫折,研究汝瓷可谓是一波三折。”朱文立说,他的临时工身份多年未变,1996年,曾被有关领导调去看大门,也就是震惊全国的“专家看大门”事件,还曾因为反映张公巷北宋官窑遗址被破坏的问题遭到报复,被打得遍体鳞伤。

中国陶瓷艺术大师朱文立汝瓷作品《三牺尊》现收藏于绿宝石艺术陶瓷馆

    天青重现 一鸣惊人

  同钧窑、官窑一样,汝窑的起止时间历史上未见确切记载,至今仍无定论。据史书记载,汝窑的存续时间只有短短的几十年。金兵的金戈铁马,使所有的窑炉一夜间灰飞烟灭,世界顶尖的汝瓷烧造技术从此沉寂800年。

  宋代以后,明清两代的统治者都命御窑大量仿烧,然而都仿得不成功。明宣德年间仿烧的汝瓷釉色偏蓝,釉面片纹较重;清代雍正、乾隆两朝仿烧的汝瓷颜色不是偏灰就是偏蓝,以至于乾隆皇帝感叹“仿汝不似汝”,还在一件汝瓷上伤感地题诗:“赵宋青窑建汝州,传闻玛瑙末为釉。而今景德无斯法,亦自出蓝宝色浮。”

  1983年,国家启动恢复天青釉汝瓷项目,由省轻工业研究所牵头试验。原计划半年完成,结果试了一年也没成功,科研经费花完了,试验组撤走了,仪器设备也带走了。但李国桢、冯先铭两位老师告诉朱文立说,“小朱,你要坚持下去,我们希望能在有生之年看到你烧出的汝瓷。”这给了朱文立莫大的鼓励。之后的5年里,他到野外采集矿石,调制配方,先后进行了1500多次烧制试验。

    汝瓷的烧制不仅对釉料配方有严格要求,而且对火候的掌握也格外挑剔,它的烧制过程其实就是一个窑变的过程,因此每次试验,朱文立都亲自在窑炉前,无论严寒还是酷暑,无一例外。这期间,清华大学杨根教授给他寄来了一本《古代名窑资料汇编》的手抄本,里边的一段关于汝瓷的传说引起了他的注意:北宋年间,皇帝传旨要烧新瓷,要求新瓷的釉色是:雨过天晴云破处,者(这)般颜色做将来。结果接连两任瓷器官都没能烧出这种釉色,均被杀掉。第三任瓷器官接任后,连续几窑,也没成功。她的女儿听说活人入窑即可烧出天青色瓷器,于是她回望父亲一笑,纵身跳入火窑中。顿时,一声巨响,窑中光芒四射,映照着女孩美丽的身影,熊熊烈火中飞出一只金凤凰,迎着蓝天飞去。打开窑门,窑里的瓷器出现了惊人的天青色。

中国陶瓷艺术大师朱文立作品《汝窑竹节瓶》

    这个凄美的传说,让朱文立琢磨了好久好久。是不是骨头起的作用呢?于是朱文立拿来了猪骨和羊骨进行试验,但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却没有出现他梦想中的天青色。

  1987年4月的一天,又是一个出窑的日子,这一次已经连着烧了三天两夜了,疲惫不堪的朱文立像往常一样去查看的时候,令他魂牵梦萦的天青色汝瓷呈现在他的眼前。就这样,朱文立经过近2000个日日夜夜的奋力拼搏,先后调整配方328个,在1500余次的失败后,断代800年的汝窑天青釉汝瓷重现人间。

  1988年7月,朱文立烧制的天青釉汝瓷通过了国家轻工业部和河南省科委组织的鉴定,填补了我国汝瓷烧造的空白。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绿宝石 |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