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民情乡俗的符号——吕品昌作品小议






[日期:2015-05-12] 来源:网络  作者:陈云岗 [字体: ]

   

    中国当代雕塑领域的陶塑家,有两个人风格迥异但具有共性的人物,一个是罗小平,一个是吕品昌。他们都是学自景德镇陶瓷学院,都是具有较扎实的塑造功力,且都是作品多多,影响波及雕塑界。所不同的是,罗小平远涉欧美,吸纳现代风尚,同时也传递“中国功夫”;而吕品昌则在守望着民情乡俗的符号方面而成就卓然。

    在“和而不同”的比拼中,吕品昌获得奖项是自然的。他的“阿福系列”是迟滞多年的品牌作品,只要看到那种憨态、稚拙、原生的如生了气的胖而不腻的娃娃,那就是看到了吕品昌。

    吕品昌为什么如此多年的守持着“阿福”?在我想来,那是他在故土乡情与陶风泥塑之间找到的、他认为最佳的情与理、意与象、土与洋、华美与质朴、红尘浮世与乡土气息的印迹之间的结合体。在这种坚韧的结合中,他守住了的“中国的”“陶瓷的”“当代的”“个人的”“风格的”种种内涵。做到这一点,需要勇气和自信。

    求新异是当代雕塑界人人都在不自觉的心灵拷问中反复质疑的问题。成功的有两种人:一种是不断地变化翻新。

    吕品昌的“阿福系列”,首先应看作是一个个性化的文化符号。在这个符号系统中, “福”字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所具有的意涵充盈其间,祝福、祈福、祥福、万福等等,都被装在了一种圆融、圆满、一团和气般融会贯通的造型之中。它形成了一种具有语言符号价值的“语象”因素。这种因素是吕品昌的,是他在深厚的传统文化积淀与日新月异的现代艺术潮起潮落之间找到的,他驾驭这种具有个性化的语象因素去构成,去表达他自己的艺术语言。

    语象,是一个我认为应该成立的概念。尤其是一个使用汉语语文的群体应该最能感悟语言中所含的丰富信息,因为汉语始终都是沿着象形的系统而发育完备的语言系统。语有语象,同样,字也有字象,词也有词象。而字象是一切语象的基础前提。只有在“字象”优异的前提下去构筑自己的语言系统,“话”才能说得充分而独特。找到“阿福”的构成方式,即是吕品昌去说话的基础。吕品昌长期以来坚持自己的语系,并且使他的作品在视觉美感的构筑层面,坚定地将“气韵”作为具有流动性的驱动力加以贯彻。他作品中的饱满、充盈、波动、弹性、张力等等,都通过有机的生命体加以包裹,最终使之成为了他仿佛具有晃动性的造型体现出来。

                                                        陈云岗于2007年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绿宝石 |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