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中国原始陶器中的“黑陶”






[日期:2015-06-04] 来源:古陶雅集  作者:佚名 [字体: ]

 

    在中国的原始陶器中,除了彩陶,在艺术上和工艺上取得了较高成就的还有黑陶。黑陶是在彩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黑陶产生的历史背景正是中国由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转型时期,无论是宗教祭祀还是祖先祭祀,都朝着一种规范化、制度化的方向发展,而社会成员内部的尊卑等级也越来越明显,其政治和经济利益的分配也需要建立一种制度化的行为规范。

距今7000年的河姆渡文化遗址中出土的黑陶盆 高11.7厘米 口径宽17.5厘米-21.7厘米 浙江省博物馆藏

    在陶土的运用上,黑陶和彩陶一样,用的是优质的细泥质陶土。陶器虽然还用手制,但有些部分已经从彩陶时期的慢轮制作发展到了快轮制作,已普遍使用辘轳车,除了耳、鼻、嘴、流、把、足等附件外,器身一般都用轮制。这样不仅能使器身的造型更加规整,而且使器壁厚薄均匀,甚至制作出了薄如蛋壳的黑陶。黑陶的器面修饰,采用表面磨光的技法,在陶坯将干未干时,用砾石或骨器在表面压磨,烧好后的黑陶表面光亮如漆。
    黑陶的出现与烧窑技术及窑炉气氛的改变有很大关系,用含铁质成分多的陶泥造成的陶器,在氧化焰气氛下烧成后呈红色或褐色,在还原焰的气氛下则呈黑色。原始的烧成方式,是当窑火烧到一定温度后,将出烟道堵塞,让窑室里充分缺氧,让陶土里的铁元素还原,最后烧出的陶器由于烟熏和铁元素还原,就变成了黑色。这种烧成方式需要陶窑达到一定温度,技术上要掌握一定的火候。黑陶时期的烧窑技术比以前有了提高,烧窑方式也更加多样。据测定,黑陶的窑炉能达到1000℃的高温,而一般彩陶的窑火则在800℃左右。
    由于泥土淘洗得更加细致、使用快轮、陶器表面磨光技术提高,以及烧成采用了还原焰等技术原因,使得黑陶与以往的陶器有了明显的不同:烧成技术的改进,使黑陶的致密度和烧结度都比以前更高,提高了陶器的坚硬度;快轮的运用,不仅使器壁厚薄更加均匀,器形更加规整,而且出现了许多新器型。

新石器时代 良渚文化 高1.2厘米 足径7.7厘米 细刻纹黑陶把壶 上海博物馆藏

    烧成技术和成型技术的进步也带来了造型艺术和装饰风格的改变。首先从装饰风格上说,一方面黑陶的黑色表面材质不适合彩绘装饰,另一方面复杂的器型构造也不适合进行彩绘装饰。在实用型的黑陶器物中,大多为素面磨光,这是一种非常典雅、精致的装饰;而除磨光外,还利用快轮辘轳的便利,在器身上划出或堆出凹进去或凸出来的各种弦纹,这些弦纹不仅起到了将器物分割为不同部位的作用,也是一种美丽的装饰,从而构成了黑陶的艺术风格——彩陶时期那种亢奋、激越、充满自由想象的图案装饰,被严谨的、秩序化的、极其规则化的弦纹装饰所代替;那种红黑黄的热烈色调,也被庄重单一的黑色所代替。那些在黑陶器皿,尤其是高足杯上反复出现的充满节奏、旋律、运动的弦纹,表现出一种经过反复提炼的程式美。如果说彩陶艺术更多地表现为一种激情的美,那黑陶艺术则更多地表现为一种理性的美。

上海青浦县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的黑陶瓶 通高25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而造型艺术风格方面,由于快轮辘轳的运用,器物的外轮廓线有了更多复杂的起伏变化——彩陶器物的外轮廓线一般都比较简单、饱满,因此人们的目光都集中在绘画装饰上,而不是器形的变化上;但黑陶就不一样,由于其表面不加以彩绘,所有的变化都体现在器形的转折、起伏上。因此,无论口部与肩部,肩部与腹部,以及腹部与足部的外部线条都非常考究且追求变化。如果说彩陶艺术是以其图案的装饰美取胜的,黑陶艺术则是以其造型的变化美来取胜的。
    由于快轮的运用以及人类起居生活的日趋精细,这一时期的器型种类明显增多,在彩陶时期日常的器型只限于罐、盆、壶、钵、碗、瓶、杯等,但发展到黑陶时期,还出现了可以蒸煮食物的甗、为了坐在地上取食方便的高足“豆”(古代的盛食器)、有保温功能的带盖钮的鼎和碗等。在装饰上除素面磨光外,还有划纹、弦纹、方格纹、附加堆纹、圆圈纹和镂孔等。

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 高足黑陶豆 高18.3 口径28厘米 1960年山东潍坊姚官庄出土 山东省博物馆藏

    蛋壳陶,是典型龙山文化所特有的一种陶系。器形仅见高柄杯一种,其特征是器表呈黝亮的黑色,器形规整,器壁极薄,最薄处接近蛋壳,但质地却极坚硬。由于其薄如蛋壳,故称为蛋壳陶。1930-1931年,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的考古专家们,在山东章丘县龙山镇发掘城子崖遗址时,首次发现了蛋壳陶,后来蛋壳陶就成为典型龙山文化的特征性器物。

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 蛋壳黑陶高柄杯 高17 口径11.9厘米 1960年山东潍坊姚官庄出土 山东省博物馆藏

    整器为两部分套合,杯身作宽沿,直壁圜底,下承圆筒状且两端外侈杯柄,上饰平行凹弦纹数周。该器以轮制而成,器壁薄如蛋壳,表面乌黑光亮。是山东新石器时代考古最重要的发现之一,也是典型龙山文化的重要标志。

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 蛋壳黑陶高柄杯 高22 口径8.8 底径4.8 柄长8.5厘米 1972年山东临沂大范庄出土 山东省博物馆藏

    蛋壳陶器仅见高柄杯一种。说它薄如蛋壳决不是夸大之词,据实测所得,器壁最薄处仅0.2-0.3毫米。这种器物的器身往往留有细密的旋纹,无疑这是由快速 陶车成形所致。它的造型规整、质地细密、器壁厚薄均匀、色泽光亮漆黑,即使在今天,制陶的能工巧匠也很难轻易仿就。
    在田野考古发掘中,这种制作精美的蛋壳黑陶高柄杯,很少在一般遗址中发现,往往集中出于大中型墓葬之中。这种情形表明,蛋壳黑陶杯在当时可能是一种高级 “奢侈品”,决不是一般氏族成员所能使用,只能是被少数氏族首领或军事领袖所独占,用以显示其尊荣的身分和显赫的地位。龙山文化已处于原始社会瓦解的发展 阶段,这种阶级的分化、社会分崩离析的情形,也在这蛋壳黑陶高柄杯上反映出来了。

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 黑陶双耳杯 高12.5 口径7.8 底径4.5厘米 1960年山东潍坊姚官庄出土 山东省博物馆藏

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 鸟喙足黑陶鼎 高18.5 口径26厘米 1960年山东潍坊姚官庄出土 山东省博物馆藏

夏 黑陶盉 高32 口径5.6 底径12.8 厘米 1990年伊川县南寨遗址出土 河南博物院藏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绿宝石 |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