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古陶瓷的底足特征






[日期:2015-06-15] 来源: 澡雪观化  作者:佚名 [字体: ]

      古时瓷窑工匠们制作瓷器胚胎,在完成底部的“修足”工艺时,不同时代、不同区域及不同窑口的“修足”方式一般都有所不同。通过对瓷器底足的区别,可以看出各个时期胎釉的结合情况,综合瓷器本身显现的资料来评判瓷器的年代。
      古瓷器修足工艺的基本演变过程是从最早的平切底、到平底中央内凹、到底部中央挖个圆孔、到玉璧底、玉环底、到矮宽圈足底、到矮窄圈足底、到高圈足底演变。也就是说,平底的瓷器一般比平底中央挖个圆孔和玉璧底、玉环底的瓷器年代要早;而平底中央挖个圆孔和玉璧底、玉环底的瓷器一般要比矮宽圈足、矮窄圈足底、高圈足底的瓷器年代要早。
      隋唐时期使用竹刀或线手工削刮

隋代洪州窑钵底部,施有化妆土。

隋代洪州窑钵底部,施有化妆土。

早期寿州窑青瓷有明显线削刮痕迹

唐代晚期越窑碗底似玉璧,一般称作“玉璧底”。

唐代长沙窑水注底部,有明显线削刮痕迹。

唐代寿州窑底部,圆饼底。

      宋代修胎方式是在旋转的陶车上用铁刀削刮

宋代陕西耀州窑瓷片底部

北宋湖田窑底足,中间黑色部分为垫饼留下的痕迹

宋代吉州窑瓷器底足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绿宝石 |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