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看看这些奇葩的砚台 古代文人怎能不爱读书写字






[日期:2015-08-08] 来源:新浪收藏  作者:佚名 [字体: ]

        砚台不仅是书写工具,也是可藏可赏的艺术品,一个书斋玩伴。
        酷爱砚台的纪晓岚,曾在一方螭纹端砚上写下广东巡抚和庵先生赠与他家乡“特产”端砚的经过,将这方砚大大夸赞了一通。清代一位苏州知府吴云也深爱端砚,他曾在一方有“活眼”的端砚上写下“无上神品”和“平生秘珍",足见其对这方砚台的珍爱程度。明清两代,藏砚赏砚之风盛行,在砚台上铭刻文字成为文人雅好,他们或抒发感情,或记录一段故事。
        除了文人题铭之外,还有一些砚台的”打开方式“也出人意料,没有一份说明书,还真不知道古人是怎样使用的。西汉时期,墨块小如丸药,当时每方砚台都配有一个研石,将墨丸碾碎,类似于捣药。有一方明代镂空雕花铜暖砚,青铜制成,四周雕花,分为上下两层,上层研墨,下层可放置热炭。这样,即便在冬天,人们也不用因为墨汁凝结而频频研墨了。
        砚台收藏有两次高潮。一次在宋代,随着文人阶层的壮大,人们逐渐对文人专属的砚萌发强烈的兴趣。时人搜罗各朝古砚,尤以六朝、唐代的名人用砚为甚。 另一次在清代,古砚收藏被纳入宫廷典藏范畴。乾隆四十六年完成的《两清砚谱》即是宫廷古砚收藏的梳理与总结。而在民间,则有大文人高凤翰、纪晓岚分别编写的《砚史》、《阅微草堂砚谱》大量刊行。民国至现代,古砚收藏也为人们所看重,其中尤以机构收藏为精。两岸故宫、上海博物馆、天津博物馆、首都博物馆、广东省博物馆、安徽省博物馆都有大量精品馆藏。

东汉卧虎盖三足石砚

        盖上雕有卧虎,虎作回首状。东汉时期在圆饼形砚的基础上,发展出三足砚,充分展示了汉代工艺美术“深沉雄大”的气势美。用“奇葩”二字形容它,是因为,这样在砚盖上雕琢一只小动物的砚式是极为少见的。

唐龟形澄泥砚

        澄泥砚是我国四大名砚之一,为陶砚,用经仔细淘洗、过滤的细泥加坚固剂做成坯块,风干后雕琢为砚形,烧制而成的。澄泥砚具有良好的耐磨性,不易渗水。产地主要在北方。此龟形澄泥砚产于古虢州(今河南省三门峡市灵宝市开方村。)

北宋张思净造抄手澄泥砚

        砚为抄手式,砚底刻行书三行:“己巳元佑四祀姑洗月(三月)中旬一日,雕造是者,箩土澄泥,打摸割刻,张思净题 (花押)”。据华慈祥介绍,抄手砚易于随身携带,流行于宋代、金代。


明陈洪绶铭抄手端砚

        这方砚最重要的是陈洪绶的题铭,他是明代最为著名的画家、书法家之一,其书法骨气洞达,遒劲有力而又流畅自然。砚左侧有行草书铭:“吾身与子惜如玉,慁之金谷则取辱。”款落“老莲”。端砚为中国四大名砚之一,出自广东肇庆,最初出现于唐代,在明清时期最为流行。

清康熙御制双螭纹松花石砚

        双色松花石,长方形。砚为绿、紫双色,墨池两端巧色琢高浮雕螭纹。不同于前一方端砚的简洁,这方砚台雕工繁复精致,砚盖更是满工雕琢,说明已经并非传统文人的审美,而是清宫技艺的传统。松花石出自松花江流域,位于满清龙脉附近。因而,这种砚台为皇帝用来奖掖大臣,激励他们为稳固江山根基服务。


清雍正丁未年著录砚

        砚名“田田”原意指莲叶盛密状。《乐府诗集·相和歌辞一·江南》云:“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后引伸为莲叶。田田砚著录于高凤翰《砚史》摹本第九,追求自然天作,有超凡脱俗的意趣。在高凤翰编纂的《砚史》中便有这方砚台的拓片,可见其在当时便为主人所珍藏。“著录砚”最为珍贵的一点也是它的来源清晰、流传有序。

清丁敬铭二十八宿端砚

        这方砚的精彩之处需要一一细数。首先,这是金石学的浙派鼻祖定丁敬铭刻并收藏过的砚台。到了道光年间,为广东砚学家何传瑶所藏。清末,这方砚台又流传到了金石大家、当时的江南文坛领袖吴大澂手中,被称为“愙斋所藏第五砚”。身世传奇之外,这方端砚的石材也堪称顶级。砚上共有28个“活眼”。在端砚中,石上有眼即为佳品,而此砚之上,石眼错落有致如流星雨,故而得名“二十八星宿”。同时,砚身密布的云纹雕刻也与“星宿”很好地配合,人工雕琢与自然造化相得益彰。


清嘉庆甲子年(1804)纪昀铭螭纹端砚

        这方端砚是广东巡抚赠予大学士纪晓岚的。端砚出自广东肇庆,其上的文字阐明砚台来历之外,还写出了它的珍罕之处:首先,端砚中的老坑石在当时就已经极为稀少,因而益显珍贵。殊为不易的是:此砚呈紫色,上有鱼脑冻、金线,为端砚佳品。纪晓岚晚年集砚成癖,著成《阅微草堂砚谱》。当时,这方端砚的到来让他欢喜不已,也被收录在砚谱之中。


二十世纪上半叶 陈端友制笋形端砚

        这方端砚的砚身为一段纵向剖开的毛笋(又称毛竹笋),艺术构思与瓜形端砚相似,笋的表面自上而下琢出层层迭迭布满直条纹的笋壳和逐渐粗壮的侧芽,笋壳已有剥损,露出部分鲜嫩的笋体;圆而突起的侧芽已招虫蛀,蛀洞妙化为不规则的砚堂,砚堂的四周顺势凹下以为蓄墨。砚背为毛笋的剖面,由于不似竹根般坚实,故剖面干净利落,前端是层状的笋壳,竹节同向弯曲,由上而下渐次疏落,与砚面呼应。砚的后侧有“端友手制”阳文篆书方印。而木制砚盒也与砚台完全相称,为一个圆雕毛笋。




二十世纪下半叶 陈端友制九龟荷叶形端砚

        在这方面砚台上,陈端友将他的工匠精神发挥到了极致。在1922年到1959年的37年间,他一直随身带着这方砚台,有灵感了便刻上几刀。但直至去世,都没能够完工。
        砚正背面雕刻一幅九龟戏荷塘图景,周边以重迭密布的荷叶将其融合成统一的造型整体。在布局上,中间的大块空间既作为池塘,又是磨墨的砚堂,同时,空疏的池塘与砚边交相错杂的荷叶对比,显得疏密有致,虚实相间,构思十分巧妙。在残荷败叶间有九龟出没,龟或从荷下探出龟首;或潜至叶底,祇在水面露出细细的龟尾。给静谧的荷塘带有无限的生机。
        更值得惊叹的是:瘿木砚盒。砚盒极似乌龟,龟首、龟足内缩,龟背已琢出龟甲,某些龟甲已刻纹样,但因陈端友去世,余下的工艺就延宕下来。在砚盒内部,陈端友甚至还刻出了乌龟骨骼的形状,可见这位制砚大师对完全“写实”技艺的追求。

(编辑:木木)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绿宝石 | 阅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