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海内第一名塑”灵岩寺罗汉像






[日期:2015-11-02] 来源:网络  作者:绿宝石 [字体: ]

 

    灵岩寺,位于济南市长清区万德镇境内,地处泰山西北,现为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泰山的重要组成部分。灵岩寺始建于东晋,于北魏孝明帝正兴元年开始重建,至唐代达到鼎盛,有辟支塔、千佛殿等景观。灵岩寺佛教底蕴丰厚,自唐代起就与南京栖霞寺,浙江天台国清寺,湖北江陵玉泉寺并称天下“四大名刹”。唐玄奘曾住在寺内翻译经文,唐高宗以来的历代皇帝到泰山封禅,也多到寺内参拜。1982年国务院公布灵岩寺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灵岩寺罗汉由普通黄泥塑成,并以天然矿物质着彩,沿着千佛殿东、北、西三面,围坐成一个“U”字形半圈。罗汉的最大特点是逼真。说它逼真,不仅是因为他们的比例尺寸与真人相仿,更重要的是,他们的所有细节,都是比照真人仿制的,并且仿制之精细传神,以至你走进千佛殿,就像走进了真实的人群当中;如果你迎着他们投来的目光,你会感觉到那是一种真实的对视,使你不由得产生一种想跟他们挥个手、打个招呼的冲动。稍加留意,你还会发现,罗汉的手背、脑穴和脖颈等处,隐隐暴露着青筋;这些青筋根据罗汉的表情动作而发生变化,似乎能让人感觉到他们血液的流动,脉搏的起伏。更为神奇的是,二十多年前人们在修缮罗汉时,发现他们的腹腔内,竟然真的有用丝绸仿制的五脏六腑;经医学家鉴定,认为基本符合人体解剖学原理。罗汉的形态、表情也极为丰富。他们或端坐,或拄杖,或合掌,或口讲手指,或侧耳倾听;有的和善,有的愠怒,有的勇猛,有的闭目沉思,有的俯首低吟。袈裟衣饰也处理得自然流畅,线条虚实曲折,随着不同的姿态而起伏飘动。中国近代著名学者梁启超把千佛殿内罗汉像称为“海内第一名塑”。上世纪八十年代,刘海粟先生来这里参观时,站在罗汉前久久凝视,不忍离去,最后挥毫写下了:“灵岩名塑,天下第一,有血有肉,活灵活现”。可谓是对灵岩寺泥塑罗汉最贴切的概括和评价。

  1981-1983年,对罗汉塑像进行维修,从部分塑像体腔内发现一批铜镜、钱币、丝制内脏、墨书题记。其中一身以宋熙宁三年(1070)铸造的铁罗汉为内胎,从而确知,40身罗汉非同时所塑造。据碑记等推断,罗汉像初为32身,塑于宋英宗治平三年(1066),可能设于般舟殿中,元致和元年(1328)曾加妆塑,后该殿倾坍。明万历十五年(1587)重修千佛殿,约于此时,将残存之宋塑罗汉27身迁入殿内,并增塑13身。清同治十三年(1874)最后一次妆銮,即今日所遗存之塑像面貌。据现存木牌题榜称,其中除罗汉外,有11身为高僧及祖师像。

    四十身罗汉像环坐于殿内四周下层壁坛之上,通高在1.6米左右,风格写实,能够表现出不同年龄和身体特征的差异。宋塑解剖关系相当准确,注重人物不同性格和精神状态的刻画,脸型多为长方形,高鼻梁,眉弓隆起,轮廓清晰,衣纹刚劲,又富于质感。明代泥塑工艺较为简单粗糙,艺术表现上也较为逊色。

    不过有的中国高僧塑像木牌的名字似乎是有问题,因为造像年代早于其生活年代,至于当时塑像时名字上是否有所遵循,已不可考。

右起第一尊是禅宗初祖达摩尊者 后面依次为目犍连和摩诃俱絺罗

东土初祖达摩尊者

    禅宗初祖达摩尊者是东边第一尊。菩提达摩,中国禅宗初祖。南天竺婆罗门人,原名菩提多罗,是南天竺香玉王的第三子,禅宗二十七至祖般若多罗到该国传法,菩提多罗从他学法,很得般若多罗的赏识,就给他改名为达摩,意译为“道法”,是达摩已通达到法的意思。梁武帝普通年(520-526,一说南朝宋末)到达广州,梁武帝闻其名,迎入金陵(今南京),但观念不相契合,达摩悄然北上。途经北江,没有渡江的工具,遂将一束苇草置于江面,踏蹑而渡。《幼学琼林˙卷四˙释道鬼神类》:「达摩一苇渡江,栾巴噀酒灭火。」后至北魏,所到之处,以禅法教人。游嵩山少林寺,在少林寺后山五乳峰山洞内面壁九年,创立了中国佛教禅宗。

    随着禅宗在中国的发展,达摩逐渐成为传奇式的人物。传说达摩到金陵(今南京)时和梁武帝的问答。梁武帝是笃信佛教的帝王,他即位以后建寺、写经、度僧、造像甚多,他很自负地询问达摩:“我做了这些事有多少功德?”达摩却说:“无功德”。武帝又问:“何以无功德?”达摩说:“此是有为之事,不是实在的功德”。武帝不能理解,达摩即渡江入魏。

摩诃目犍连尊者

    “摩诃”是大、多或胜的意思。目犍连是释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目犍连”是梵文的音译。或为摩诃目犍连、目犍连、大目犍连,古印度摩揭陀国土舍城人。从释迦牟尼佛出家,成为释尊的十大弟子,以神通第一著称。后被反佛教的婆罗门打死。在佛教雕像中,常侍立在释尊左边。相传其神通广大,以“天眼通”看到他的母亲在地狱受苦,在七月十五按佛陀的意思设盂兰盆供奉十方僧众,在他们的帮助下入地狱救母,由此,佛教有“中元节”。

摩訶俱絺羅尊者

    摩诃拘絺罗。“摩诃”译为“大”,“拘絺罗”译为“膝”,合译为“大膝”,大概这位尊者的膝盖很大,从形貌上的特徵而立名。在佛的大弟子中,是“答问第一”。

    摩诃拘絺罗是舍利弗的舅舅,最善于口辩。他的姐姐常辩论不过他。后来姐姐怀孕后,他就辩不过姐姐。他说:“姐姐怀的孩子,必具特殊智能,将来必然超过我。”于是发愤到南印度去游学,努力研读十八种经。他非常努力,吃饭很快就吃饱了,喝水也喝得很快,一天到晚学习各种典籍,连剪手指甲的时间都没有,因没有时间来修饰容貌,手指甲长得很长,所以一般人都叫他“长爪梵志”。梵志就是修道的哲人。后来学成回家后,去见佛索取外甥。佛问他;“你所学的以什么为中心思想?”他说:“我以不受一切法为中心思想。”佛又问他:“你还受不受你自己这套思想理论?”他回想,我既然以不受一切法为中心思想,假若我接受了我自己这套理论,岂不是自相矛盾?假若我自己都不接受我自己这套理论,我这套理论又如何站得住脚?无论受与不受我都理屈。于是向佛认错,从佛出家,在佛的弟子中,号为“辩才第一”。

摩诃迦旃延尊者

    迦旃延(议论第一)或称为摩诃迦旃延、大迦旃延。释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为梵语的音译,古印度阿盘提国婆罗门之子。原出家修习外道,后跟随释迦牟尼学法,以能分别诸经,善说法,这位尊者善于文饰,善于论议,他是论议第一。此位尊者和任何人辩论,一定会得到胜利,故有“议论第一”之称。他又有一个名字叫‘思胜',此名源于他的思想好,辩才无碍之故。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绿宝石 | 阅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