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斗笠铺窑址考古勘探






[日期:2015-12-29] 来源:湖南考古  作者:张兴国 [字体: ]

      “洞庭洋沙湖国际旅游度假区”项目位于岳阳市湘阴县南郊洋沙湖一带。2014年3月文物部门在该项目工程范围内发现一处古窑遗址受工程施工影响,即斗笠铺窑址,为制定斗笠铺窑址的下一步文物保护工作的措施,依据相关法规,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负责主持该项目工程施工范围内斗笠铺窑址的考古工作。2014年7月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组织湘阴县文物旅游局文物工作人员组成了“洞庭洋沙湖国际旅游度假区”项目斗笠铺窑址重点勘探队,对窑址进行全面的考古重点勘探工作。
      截止至2014年7月底斗笠铺窑址重点勘探工作基本结束,经重点勘探探明不同时期窑业遗存两处:一为斗笠铺窑址,一为瓦子江窑址。这两处窑业遗存对研究湘阴历史悠久的陶瓷、砖瓦窑业具有重要参考价值,须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隋唐时期湘阴隶属岳州,此一时期的窑址以岳州窑之名享誉于世,本次重点勘探的斗笠铺窑址与岳州窑、长沙铜官窑有密切关系。现将这两处文物点的勘探情况简要介绍如下:

斗笠铺窑址勘探现场

斗笠铺窑址探沟内出土遗物

斗笠铺窑址出土青釉瓷盘残片

      斗笠铺窑址
      斗笠铺窑址位于湘阴县城南乡紫华村八组瓦子江、窑坡一带。第二次文物普查资料有载录,当时窑业遗存分布面积约1.25万平方米,文化堆积厚达1.8米,有黄褐釉、绿褐釉陶、瓷残片,其器形有缸、罐、碗等,另外有乳钉垫圈等窑具。2014年3月文物部门调查时斗笠铺窑址窑堆被推去大半,大量唐五代的瓷器标本暴露于地表,有青釉印花碗、乳钉垫圈、匣钵等。另外在斗笠铺北向约100米的工程施工道路渣土垫层中发现大量东晋至南朝时期青瓷残片及窑具,可辨器形有青釉大平底碗、盘口壶、饼足杯、齿状支烧具、匣钵等。
      本次重点勘探的主要目的为发现窑炉具体位置、明确原生窑业堆积的分布位置、面积、深度以及性质。勘探情况表明斗笠铺窑址所在地原为一较高的山包,当地称为窑坡,现今地貌已被推平为一台地,南北向长约60米、东西向宽约30米。现台地西部靠近洋沙湖的高处已被推平,东部低洼处填土深3-5米。我们在台地中部布设南北方向0.5米×40米探沟1条、东西方向0.5×10米探沟5条,探明在台地中部尚存原生窑业废弃堆积层,呈西高东低的坡状堆积,埋藏深度约30-50厘米,堆积层厚30-50厘米,分布面积约400平方米,但未能发现窑炉等其他遗迹现象,也不见第二次文物普查时候所见的两晋南朝时期窑业遗存。本次对斗笠铺窑址进行重点勘探经探沟探掘的出土物有碗、盘、碟、杯、壶、碾槽、器盖等器形,胎质较粗疏,断面多呈深灰色,釉以青绿釉为主,另有褐釉、青黄釉等,装饰技术较单调,主要器形碗类均素而无纹,但在碾槽、壶、器盖等器物局部可见刻划、印花、镂雕等装饰技法,窑具有匣钵、乳丁垫圈、火照等。大量出土的碗底足多为宽扁饼足或假圈足,少量圈足。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在废弃堆积内还出土数片胎质细密的白瓷片,从外观特征看,这些白瓷片并非该窑址自身烧制的产品,应是北方邢窑或定窑系的产品。根据出土器物可初步判断该窑址的年代为晚唐至北宋早期。这一时期在隋唐时期享有盛誉的岳州窑已日渐衰微,岳州窑的市场正被异军突起的长沙铜官窑所取代,这一时期岳州境内的古窑址在此前的工作中发现较少,斗笠铺窑址可视为晚唐至北宋时期岳州境内代表性窑址,该窑址的发掘将对研究岳州窑在晚唐的演变及其与长沙铜官窑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瓦子江窑址勘探现场

瓦子江窑址揭露的烟囱

      瓦子江窑址
      瓦子江窑址位于湘阴县城南乡紫华村八组瓦子江、窑坡一带。瓦子江窑址与斗笠铺窑址地处同一台地,是本次重点勘探斗笠铺窑址时的另一新发现。瓦子江窑址位于现台地的北端,我们在台地北端布设南北向0.5×10米探沟1条,南北向2×10米探沟1条,经探沟探明该窑址是一处主要烧制青瓦的瓦窑,从探沟已揭露的部分看,该窑顶部已塌陷,基部保存完好,呈扇形,尚存有窑门、火膛、窑室、烟囱,窑壁烧结厚达5厘米,窑壁外受火红土层厚10-30厘米,结构完整。在其东、南部尚有储泥坑、制坯、晒坯等作坊区遗迹,分布面积约200平方米。在洋沙湖东岸一带,还分布有与瓦子江窑址同类的清代瓦窑,如第三次文物普查新发现的杨家园窑址、场地坡窑址等,洋沙湖北岸一带至今仍名为瓦窑湾,现今也仍有较多砖瓦窑场,可见洋沙湖一带砖瓦窑业传统从明清时期一直延续至今。
      洋沙湖湖岸及附近一带窑址分布较密集,据现有资料可知有青竹寺窑址、洋沙湖窑址、吴家渡窑址、斗笠铺窑址、葫芦山窑址、竹园里窑址、于家咀窑址等汉晋至唐宋时期的瓷窑,也有瓦子江窑址、杨家园窑址、场地坡窑址等明清砖瓦窑址。东汉时洋沙湖一带已成为一个较为集中的青瓷生产区,是目前发现的湘江流域时代最早最为集中的一个青瓷生产区,可能是湘江流域制瓷技术之源头,这些汉晋时期的青瓷窑址开启了湘江下游湘阴地区制瓷业的兴盛之门,晋唐时期青瓷生产向湘阴县城集中,窑场规模逐渐庞大,洋沙湖一带的制瓷业也仍在继续,形成了较稳定的技术系统,特别是匣钵的使用使得瓷器的质量和产量得到很大程度的提升,使湘阴窑的青瓷烧制水平位居时代前列,南朝时可能生产过宫廷用瓷,到唐代湘阴窑青瓷产品则以岳州瓷之名而备受称誉。可以说洋沙湖是岳州窑一系最早的烧造中心,是“湘瓷”的故乡,洋沙湖一带古窑址群是湘江流域历史悠久而浑厚的青瓷制瓷技术传统的典型代表,具有极重要的科研价值。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绿宝石 | 阅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