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民国时期钦州窑桃形壶欣赏






[日期:2016-02-04] 来源:网络  作者:佚名 [字体: ]

      钦州窑是我们相对陌生的一个陶瓷窑口,它是晚清民国时期兴起的一个窑场,其产品类似宜兴紫砂器,时称钦州陶器,又名“坭兴陶”。

 钦州窑桃形壶,安徽博物院收藏

      壶呈寿桃形,高12.5厘米,通长18.4厘米,底径5.8厘米。前有一短小的流口,与壶身融为一体,并不显得突兀;后置一柄,柄作桃枝状,又在柄与壶身的连接处刻画四片桃叶,桃枝和桃叶的装饰与桃形壶身巧妙的配合,和谐而统一;壶上配有一个很小的壶盖,壶口旁开一细槽,需盖沿突起处对准壶口细槽方能盖合,转动壶盖后即与壶身合为一体,即使倒置,壶盖亦不会掉落;壶流一侧的下腹部,仿寿桃的特征制成微凹状,惟妙惟肖;全器呈乌金色,部分有黑色纹理,木光,古朴而雅致。在桃形壶的肩部还刻行书“辛酉年孟春月于古安作”十字。经鉴定,这件钦州窑桃形壶为民国时期生产,再根据壶上铭文“辛酉年孟春月……作”,可知此壶生产于1921年农历正月,而钦州古称安州,故铭曰“于古安作”,由此更可确定其为钦州窑产品。
      据《钦州府志》记载,南朝梁时,在此设安州。隋开皇十八年(598),改安州为钦州,取钦江为名。唐开元年间这里已开始烧制陶器,但炉火未能延续,后鲜为人知。明清时期,钦州升为钦州府,属广东省管辖。民国以后钦州降为县,仍隶属广东省,解放后钦州划归广西(今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窑的陶器生产主要是在晚清民国时期,据传其工艺技法借鉴了江苏宜兴紫砂器。最初因其生产的鸦片烟具精美耐用,而逐渐闻名于世。之后开始烧造食具、茶具及文房用具,其产品运销广东及附近邻省和东南亚地区。钦州窑陶器是以一种富含氧化铁的褐红色黏土制成,胎质坚细,光滑滋润。其装饰手法则采用雕刻、填泥、打磨、抛光等工艺,有的还加以诗文书画作为点缀装饰,大多刻有款识,使其更显得风雅别致。值得一提的是钦州陶器与宜兴紫砂一样,表面不施釉,属于无釉艺术陶。1915年,钦州陶器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获得金牌奖,当时人用“品性铮铮月铁石,光辉铧铧鉴毫毛。”的诗句来赞誉钦州陶器。

      安徽距离广西钦州较远,所以在安徽钦州窑陶器并不多见。安徽博物院收藏的这件民国钦州窑桃形壶的原主人是在抗日战争中袭击日寇,立过战功的国军桂系旅长邱清英。他是桂系广西籍将领,所以将使用的家乡广西钦州窑茶具带到了安徽。抗日战争爆发后,桂系部队奉命驻守安徽。1939年5月,时任桂系176师526旅旅长的邱清英,曾率部袭击日寇控制的原安徽省会安庆,歼敌百余人。因此,这次安徽博物院举办的“皖江洪流——安徽军民抗战史实展”展出了这件邱清英使用过的钦州窑桃形壶。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绿宝石 | 阅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