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中国古窑万里行(十一)缸瓦窑村坭兴陶古龙窑遗址






[日期:2016-03-21] 来源:瓷网  作者:绿宝石 [字体: ]

中国古窑万里行(十一)2016年3月5日启程,为期一个月,本次活动将从济南出发,途经十个省份,计划对近一百个有历史记载的古窑遗址进行实地考察和记录,并与当地的陶瓷艺术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进行广泛地文化交流。

活动期间,途中的趣闻轶事将通过瓷网的官方微信:D10470046(瓷网朱东明与大家分享,敬请关注!

坭兴陶,古称越陶,学名紫泥陶,自唐至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与江苏宜兴紫砂陶、云南建水陶、四川荣昌陶并称“中国四大名陶”。其窑变艺术在国内陶瓷行业中绝无仅有,艺术品位极高,有“中国一绝”之称。2008年6月,钦州坭兴陶烧制技艺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同年12月,坭兴陶被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批准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坭兴陶古龙窑遗址位于钦州市钦南区的缸瓦村,坭兴陶古龙窑长大80米,据考证是国内幸存最长的古龙窑,它不仅是国内最长的古龙窑,也是传承千年坭兴陶的龙图腾。

在著名陶瓷艺术大师陈梅女士的陪同下,考察了缸瓦窑坭兴陶古龙窑遗址。

陈大师详细的介绍了钦州坭兴陶的历史和文化。陈大师也为钦州坭兴陶的传承和发展也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窑址的保护措施非常完善,龙窑周围铁栅栏围挡,还建有窑棚可以遮风雨。四周环境幽美。龙窑头低尾高,头尾落差约10米,尾部有一座高约10米的烟囱。弓形的窑背有如龙身,窑道边投柴孔的支撑像是龙爪,依山形起伏的窑背则恰如一条卧龙。

 相关链接

龙窑是烧制陶瓷的窑炉,我国龙窑最早始于战国时期,以其形状如一条长长的卧龙而得名。龙窑一般利用自然山势斜坡建造,用土和陶砖筑砌成直焰式圆筒形的穹状隧道,由窑头、窑身(窑床)和窑尾构成。

缸瓦窑村一代又一代的缸瓦人在这里繁衍生息,加上这里的坭质好,烧出的陶器质量高,生意越来越红火,原籍横州的卢、袁、王等姓氏的缸瓦人也相继跟着进来。随着人口增多,一条窑满足不了需求,又在沟西建第二座龙窑,也约30米长。再后来,张姓、苏姓,颜姓都相继自己建了自家的龙窑,张姓甚至自建两条。这些龙窑就分别叫张屋窑、苏屋窑、颜屋窑。于是,不大的缸瓦窑村,处处窑火,遍地缸瓦。每装坯满窑之后,便家家上香祭神,土地神、三界爷、火头公、众先师,一律供上三牲羹饭,然后才点火。年节还要唱采茶、跳岭头、舞狮舞龙……一派热闹兴旺之景象。

 

缸瓦窑村的先民,在烧制缸、钵、罐等粗陶的过程中,不断探索创新,自觉开发精陶产品。他们采钦江东、西两岸之泥进行组合,东泥软为肉,西泥硬为骨,用料的配方如按软六硬四的比例进行混合来制作碗、碟、茶具之类的小陶坯,由于坭的骨肉相互支撑得当,烧制出来的质量特别好。这些小陶坯一般套装在缸、钵等大件陶坯里烧制,烧制出的产品,以前的缸瓦人俗称它为“四六瓦”。 这软六硬四的配方,今天的坭兴陶制作依然采用。这“四六瓦”精陶,就是技艺已相当成熟的坭兴陶了。其始于何时,有待进一步考证。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绿宝石 |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