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蜀山古南街,幽幽紫砂情






[日期:2016-05-11] 来源:网络  作者:许琦 [字体: ]

      江南的水有着与生俱来的灵气,它在百转千回的曲折流淌中,从江河分散成众多的湖泊溪流,每一处都能派生出别样的风景。遥想当年,满怀惆怅的苏东坡也许正是遁着这样幽雅的气息一路前行,寻访释怀之地。当他来到太湖之畔时,情不自禁吟诵出“吾来阳羡,船入荆溪,意思豁然……”阳羡与荆溪不是别处,正是这位学土脚下温润泥土里散发出紫砂清香的江南小城宜兴,那艘小船正悠悠然地飘在一条名为蠡河的狭长水域,据说当年的范蠡与西施曾通过此河,把宜兴的陶瓷文化传播到四面八方。或许这里的场景与蜀地有几分的相似,东坡内心底的思念之情终于有了暂时的寄托,于是他欣然在此创办了东坡书院,书院的背面便是东坡命名的蜀山,而与之相连的是一条天紫石铺就的繁华街市,名曰:蜀山古南街。


      不知是先有书院,还是先有南街,但古南街与东坡书院毗邻,这多少让它有了诗意的氛围,当年的东坡情意切切,在此求一方宁静的乐土,也许不仅仅是思乡情结的释放,而是在这江南的一隅寻到了他熟悉而又深爱的气息,紫砂泥的古朴,阳羡茶的清香,还有他自己亲手制作的那把东坡壶,在这座似蜀的小山之下,被他演绎得如此生动与传神。从此,馨香一脉的诗情画意永远定格在青山脚下,绵延不绝。不去揣测范蠡与西施的千古绝唱,是否曾在沿街的那条小河里静静传唱;也不去度量东坡对于此地与老家的关注程度孰轻孰重,如今,我们更乐意沿着故人的足迹,在老街上泰然地行走着,去寻访声声不息,敲打内心深处的那些熟悉的人与景。



      老街的姿态很安然,从来没有掩饰过岁月的痕迹,所以在很多年后的现在,我们还能依稀想像着它很久以前的清秀模样。门牌上的记印已经模糊了,而清晰可鉴的那几家是重新标贴的,这是从老街走出的大师旧居,此间唯独找不到当年紫砂七艺人之一朱可心的名字。仍在此坚守的住户说起了当年老街的核心老桥,随着它的消失,桥边朱可心大师的故居也不再存在,而同时,老街也失去了往日的繁华与热闹。可大师的气息还在,三十年代的老街,桥边一家简陋的房舍中传来了阵阵拍打声,在寂静的夜色中,节奏分明。大师创作的灵感就来自这条朝夕相伴的老街,细腻的构思源于天赋的聪颖。那奔腾的龙便是老街形象的化身,而绮丽的云是幻化于心的点点思绪,忘却了窗外已是夜色沉沉,忘却了周遭四袭的寒冷,只有一星烛火,一碗烈酒,相伴到鸡啼。砂泥本无情,它静静地埋于这片神情的土地下,等待邂逅一场完美的转身,而它的期待也终于盼来修成正果的那一刻。朱可心的“云龙壶”在老街上创作完成,无声的砂泥幻化成鲜活的艺术,没有鲜花和掌声,没有刻意地炒作,那时的大师们有着多么质朴的情怀,在生命的最后还念念不忘陪伴一生的泥凳,那些用了一辈子的工具,还有在手中质感超然的紫砂泥。大师走了,而在南街上行走着,分明还能听见他桥边故居里传来的敲打声,他清癯的身影在桥头静静地伫立着,一切恍若昨日刚刚发生。



在古南街,彭耀年指导儿子彭澎制壶

      蜀山古南街不长,三百七十余米的长度,可以一口气走完,但南街所包容的紫砂情怀却可以如溪水长流般绵亘岁岁年年。明清时期的南街最鼎盛的,老街的一处别院据说是当年紫砂名家杨彭年、杨凤年兄妹俩的旧居。如今虽已是物是人非,沉旧的瓦片被厚重的泥土所覆盖,斑驳的墙面烙着时光的印记,似乎再也寻不到当年兄妹俩创作时的一丝灵气与激情,但当你静静地伫立在此地,那轻轻拂过脸庞的微风会让思绪渐行渐远,时空交错间的那个傍晚,我们仿佛可以看见妹妹杨凤年创作那把旷世奇作“风转葵”的过程,也就是在里,聪慧的凤年看到了夕阳中摇曳的向日葵那妙曼身姿,突发灵感,创作了她一生中至关重要的完美作品。从此,在男性统治的紫砂领域里,终于有了女性的一席之地,而后人也永远记住了这个傍晚,这个小院,这样的一个奇女子与这样一把无与伦比的紫砂壶



      走在南街上,脚下的石块已被磨砺得相当的光滑,犹如手中把玩许久的紫砂壶,愈发的生机与鲜活。有很多地方,在繁华殆尽后,总会悄然无声地被人遗忘,而南街不一样,它似乎越来越年轻,很多人从这里走出去后,就再也没有回来,但也有一些人,或许在此只是生活过很短的时间,却在心里珍藏了一辈子。南街的中间位置,是一间两层小楼,曾经是最早的培养紫砂人才的会所。这样不起眼的地方,居然走出了赫赫有名的现代大师们,非物质文化遗产紫砂传承人汪寅仙便是其中一位,刚到老街的她,才不过是二八的妙龄女孩,那时的老街,在这样一位少不更事的少女眼中,无异于人间天堂,琳琅的紫砂物件,比鲜艳的头花来得更为吸引她的目光。而一群年纪相仿,正值青春年少的学姐学哥们,更是让年轻的汪寅仙感受到无比的温暖,在以朱可心,吴云根为代表的名师悉心教导下,他们的手艺目臻成熟。两年后的一个寒冷冬天,他们搬家了,从南街搬到了不远的新址,那时的他们,没有留恋,没有不舍,年轻的他们向往宽敞的地方,而若干年后,在新址慢慢变旧,那条南街在他们的记忆里却日渐清晰。在汪大师家中靠着温暖阳光的窗台边,听着大师平静地讲述着那些往事:第一次在老街上的露怯;第一次见到老师时的拘谨;第一次完成作品时的喜悦,在她丝毫不用停顿的讲述中,能体会出仅仅只有两年之缘的老街在她心中的分量,“那时真的很年轻,不懂,现在年纪大了,总会时时想起老街,想起朝夕相伴的师兄师姐们,想起朱可心老师做壶的样子……”这样的感觉很好,面对这样一位大师的平和的交心,任何人都会沉浸于这份情感之中。“如果可以,我真的是希望能把老师们的生平介绍在老街上一一展现出来,哪怕是几句话也可以啊,因为老街就像一个紫砂发祥地,而老师们的精神更要让我们后人去继承……”。



      当我们行走的脚步开始变得越来越缓慢时,才发现南街是永远也走不完的,从厚重的历史回顾,到温润的记忆搜索,栉风沐雨后的南街,仍然风姿绰约地存在于我们的视线中,这足以证明它有着强大的生命力,而维系这份生命力的正是那份浓得化不开的紫砂情。走过南街,那些昔日大师的故居里,仍然传出阵阵的敲打声,大师们的精神与气韵早已穿越时光,渗透在南街的角角落落。而再次回眸那些曾经的旧址,我们仿佛还能看到大师们往日的身影:在茶馆里,年轻气盛的顾景舟摔碎了自己被人非议的茶壶;在蠡河边,年少单纯的徐秀棠、徐汉棠在祖辈的熏陶下开始学习紫砂创作;在龙窑边,朱可心与学生们正焦急地等待着成品的出炉。回望南街,我们终于真正明白当年的苏东坡会选择这样的一方水土寓居,因为这里不仅有着如诗如画般的山水风光,更有着来自泥土深处的一份至真至纯,沁人心扉的紫砂情缘!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绿宝石 | 阅读:
相关新闻       紫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