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陶瓷纹饰——“百花不落地”






[日期:2016-05-16] 来源:中国陶瓷  作者:佚名 [字体: ]

 

      “百花不落地”是清代乾隆、嘉庆时期景德镇流行的一种粉彩瓷器品类,以各类花卉为装饰题材,又称“万花锦”、“万花堆”、“万花献瑞图”等。清代乾隆时期是清代社会发展的鼎盛时期,景德镇御窑厂荟萃了一代名师巧匠,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达到了历史的顶峰,“百花不露地”的装饰风格就在这个盛世间应运而生,专供皇室使用。这种纹饰多在器物主体中心部位绘制牡丹等大朵花卉,在其周围加绘菊花、茶花、月季、荷花、桃花等各种小花朵,且在空余部位佐以精细辅纹,使画面满密,器不露地,寓意“百花呈瑞,盛世升平”。

      其绘制过程是:先用生料在素瓷面上勾勒名花异卉,然后绘画少量枝蔓串连起来。给花卉填色之前,先用锅灰打底,再填色,再洗染大花头明暗,小花头则用粉彩平涂之。最后,在空白处填地色,常填黑、黄、红、蓝、绿等色地,以衬托花卉纹样,并以黑白两色最常见,白为艳,黑为贵。据《乾隆内务府纪事》中记载,这种图案的器物为寻常赏花时所用,有“万花献瑞”之吉意。当时曾明文规定:“年节用‘三阳开泰’,上元节用‘五谷丰登’,端午节用‘艾叶灵符’,七夕用‘鹊桥仙渡’,祝寿用‘万寿无疆’……寻常赏花用‘万花献瑞’俱按时令烧造。”不同纹饰有不同的使用场合,可见当时人们心中对于纹饰的态度并不仅仅存在于美的关照,还有寓意。
  纵观整个陶瓷发展史,可以看到自清以来,陶瓷的装饰风格由简入繁,开始极尽能工巧事,陶瓷工匠都以技艺展露为尚,一件瓷器上往往可见多种装饰工艺并存,《中国陶瓷史》在给予其工艺以肯定之余并不认为其有更多的艺术价值,认为清代陶瓷是艺术审美的式微。而皇室显贵在清代康、乾、雍时期为显示国力富强,极尽奢华之事,烧制瓷器也是百件中拣其一二,其余砸碎埋入土中,制一件瓷器往往需耗费百金。在这样的背景下,“百花不落地”的出现是历史必然,其工艺之精细、画面之细腻、色泽之艳丽,可一窥制作中所耗费的人力与财力。这种纹饰除用作传统瓷瓶上的装饰之外,还出现在瓷板画上、九子拼盘、瓷如意上等等,繁缛华美。有些还结合镂雕工艺,制成“百花不落地”转心瓶,层次丰富。如这一件清代粉彩万花转心瓶,不仅以镂雕与彩绘结合,还以青花与粉彩釉上釉下相互逗趣,最后加饰描金,工艺极尽复杂,稍有一丝不慎,就会毁坏整体画面。
  在整个中国陶瓷史的转折时期,作为陶瓷历史中的再一次巅峰,清代乾隆时期以其工艺的强大在世界上宣示了其陶瓷界的霸主地位,然后一蹶不振,带着日渐低俗的品位逐渐跌落神坛。嘉庆时期陶瓷艺术基本已无可圈可点之物,唯“百花不落地”瓷在此时反而以趋于舒朗简约的形式更胜于乾隆时期的堆砌繁缛。至民国,仍有仿古之物,但好比一个是天上仙姝,一个是粗鄙侍女,除形式上继承之外,其笔法、色泽不可同日而语。这一时期常见在万花之上作开光,再在开光内以粉彩绘制花鸟、山水等小景的装饰现象。随着20世纪50、60年代景德镇各大瓷厂的繁盛,景德镇陶瓷艺术迎来了新时代的春天,“百花不落地”瓷也重新大量烧造,这一时期的瓷器可见乾隆时之风采,甚至更加华丽,常见以金地做底色,碧丽堂皇。
      南京市博物馆的龙蟠虎踞厅,常年展出一套精致的粉彩万花瓷器,包含了盘、碗、盖碗、勺、茶壶、茶杯等等,瓷器上的团以赤金点缀,整体色彩明艳又不失雅致。这套瓷器的身世显赫,它们来自民国时期南京总统府,是蒋介石的御用瓷器。1946年,蒋介石为纪念抗战胜利,欲从景德镇烧制一批瓷器,作为国礼送给盟国元首。于是找到当时江西省立陶瓷科职业学院校长汪璠,提出国礼的设想,并嘱咐要仿造清代乾隆时期风格,瓷质力求细薄,色调务必高雅。待王璠赶回景德镇后,立即召集陶瓷名家商议,经反复讨论和商榷,制定出了设计图样。在这批国府定制瓷中,负责餐具设计的是有“现代国瓷创始人”之称的彭友贤先生,他在当时是著名的瓷器设计大师,抗战胜利后在景德镇创办了中国瓷厂,一心致力于瓷器业的改良。在接到这个重大任务之后,彭友贤在造型上除保留传统盘、盖碗、茶壶等之外,考虑到是赠送与友好国家,要符合当地的饮食习惯,还融入了西式的咖啡壶和咖啡杯,一应俱全,可谓是“中西合璧”。在装饰上继承了传统的万花风格,但在色调处理上力求雅致清丽,使其虽华丽鲜艳,却不失格高雅调。一经送往民国政府审核,便得到好评,就一直保留在总统府内,作为总统府宴客时的主要餐具。

      随着20世纪80年代“现代陶艺”思想的传入,中国传统的陶瓷制造观念受到冲击,当代陶瓷艺术家们挣脱了束缚的枷锁,可以追求属于自己的陶瓷艺术的自由王国。一时间,传统的陶瓷工艺、技术受到了质疑和鄙夷,认为其“俗”而“劣”,创作理念要远超于工艺的价值。从很大程度上,中国的陶瓷艺术进入了一个真正自由的创作空间,在创作过程中表达艺术家个人的思想和情感赋予了中国陶瓷艺术更广阔的道路,陶瓷艺术的范畴更为宽广,陶瓷艺术品的艺术价值更受肯定。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过于“重道轻技”会使得一些优秀的传统陶瓷工艺失去继承的动力,从而濒临消失,这是一大哀婉之事。出于这样的时代背景,类似于“百花不落地”、“扎道粉彩”等等重工陶瓷品类逐渐沦为边缘艺术,陶瓷艺术家不屑于以其作为创作手段,唯有一些做仿古瓷的商家会有所保留。因而,在市面上几乎看不到太多的万花瓷,即使有,也是或粗劣或精致的仿古样式。
      日本民艺之父柳宗悦说“工艺文化有可能是被丢掉的正统文化,原因是离开了工艺就没有我们的生活。可以说只有工艺之存我们才能生活……文化首先必须是生活文化。”近年来,受日本民艺思想的影响,中国开始逐渐重视起传统的、民族的文脉,对于很长一段时间以来被忽视的“工艺”产生了保护的欲望。时代的审美有所差异,如何适应当下,是传统工艺进入时下生活中最需要思考的问题,创新不可避免,而创新归根结底要归入传统,创新的更高意义,应该是使传统有新生的活力,得以推进和延续。在一片“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呼声之中,中国当代的设计思想开始关注传统文化符号,作为其中的重要代表,“百花不落地”这种陶瓷工艺也有了新生的方向。
  现代艺术是古代艺术的继承与发展,而不是它的隔绝。继承的选择性应该是立足于本民族的优秀传统基础之上的。也许设计师们应该认识到,人们渴望有民族自信力并且崇尚传统,但并不意味着他们愿意住在古董店里。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绿宝石 |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