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陶瓷制作过程中一道神秘的工序——制釉






[日期:2016-07-12] 来源:绿宝石艺术陶瓷馆  作者:绿宝石 [字体: ]

 

     在漫长的历史里,白釉、红釉、青釉、蓝釉、黑釉、酱釉、黄釉、绿釉等等若隐若现地穿梭其中。受制于皇家审美和市场喜好的变化,它们各自的势力也随之兴衰浮沉。
  景德镇从宋代开始,真正参与青釉的生产。在这个“制瓷中心”里,制釉行当和其他行当一样,迅速完善,并建立起自己的体系。如今景德镇已有数百种釉料,相较于过去,无论是品类、研发、销售的渠道都有所变化。



      在制瓷的工序里,和釉料有关的只有“施釉”这一步。但工序繁复的制釉却是云遮雾绕,鲜少被提及。

  而在介绍陶瓷的书籍里,和釉料相关的内容也多是“以某种元素为发色剂”的叙述一笔带过。蕴含科技含量的制釉一直都以秘而不宣的姿态,伫立在众多可以公开的制瓷工序之外。


    制釉为什么这么神秘?
  釉料的制作一直属于家族秘传,如果单从步骤上解析制釉,也很简单——原材料开采、粉碎、配比、研磨、静置48个小时过滤。但若把过程进一步细化,就涉及到“配方”,诸如哪些矿物原料放在一起会产生稳定的化学反应,它们能在电窑、气窑或柴窑里烧出什么效果等等。这其中牵扯到一系列复杂的化学、物理反应。
      在1954年的《中德技术合作资料》上,德方明示了需要景德镇颜色釉的配方、制作工艺、烧成技术等祖传秘方。当时的景德镇市陶瓷研究所(现为中国轻工业陶瓷研究所)承担了这个任务,经过了几个月的努力,将这些资料挖掘出来。由此可见,景德镇传统颜色釉的重要性。
      景德镇的传统颜色釉,基本都是采用矿物釉。而正是因为矿物釉的原因,景德镇的传统釉料才神秘莫测。

      为什么不把釉料标准化生产?
    因为景德镇的传统釉料只能定性不能定量。色相、明亮度、光泽度这些都可以拿仪器测出。但多色釉变化多端,根本没有办法测,有时候一种釉里有七八种变化,烧不烧成功完全看人的意志。有时候,釉烧偏了,运气不太好,但非常好看。那算不算烧成功?这是靠机器、电脑无法判断的事情。单色的釉料有判定标准,但多色釉没办法测,景德镇的釉至少有一半不能定量,没办法测。
   而且,矿物材料永远都在变,现在的矿石和古代肯定不同,烧出的效果也有区别。现在书上已经有一些釉料的配方,有人依葫芦画瓢,但烧出的效果差强人意,便义愤填膺“书上都是骗人的”,但不一定是内容都有误,而是矿石在变化。而另一方面,釉烧成的效果会根据釉的厚薄、温度、上釉的方法、烧窑的位置、烧窑的气氛、甚至有时候与泥巴也有关系。

    “釉”,作为陶瓷主要装饰技法,展示着陶瓷艺术的精神内涵。中国传统颜色釉瓷温厚而含蓄,呈现出明澈与幽静的意境,凝结着古拙与朴素的艺术精神。中国传统颜色釉种类尤为丰富,釉色多达几十种,呈色不同、格调互异,却具有独特的审美情趣与艺术风格。清乾隆时期的《南窑笔记》关于制釉工艺记载:“夫釉水配法,非有书传,亦无定则,法多配试,自有独得之妙。五金八石,皆可配入。色之诡怪,奇异不一,而足千变万化,俱成文章,神而明之,存乎其人。” 古代陶工取天然原料,经火力炼造,使得釉色天然所成,无累赘修饰,以其本色之美,展现彩釉之天姿,表现出“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的精神内涵。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绿宝石 |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