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恩师陈文增牵引入行定瓷——庞永辉






[日期:2016-07-28] 来源:保定你好   作者:刘剑欣 [字体: ]
 

      日前,“合写公益心 共筑双创梦”保定市爱心企业家帮扶救助慈善晚宴在保定电谷国际酒店举行,短短半个多小时内共计二十余件艺术品成交,涉及书画、陶瓷、石雕、珠宝等多个门类,共募集善款80余万元。其中,庞永辉大师作品定窑《团圆刻花瓶》以5万元成交,成为当晚艺术品拍卖最高价。

  庞永辉有着众多的头衔,1973年生人的他,师承定瓷专家、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陈文增先生,现为河北省曲阳定瓷有限公司董事长,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全国劳动模范。他的作品多次获国家级大展等级奖。

  7月的一天,雨后,记者一行驱车来到曲阳定瓷有限公司。简单的黑色T恤,长裤,出现在记者面前的庞永辉衣着朴素,平易谦逊,而在定瓷展厅,专注地向记者细数每一件作品的艺术风格和创作过程的庞永辉,展现的则是一位定瓷大师的学识、素养和对艺术的挚爱。采访庞永辉大师,话题当然要从他爱若性命的定瓷开始。   

      恩师陈文增牵引入行

  “接触定瓷是因为我的老师陈文增。”庞永辉说。

  庞永辉是曲阳人,和有着“定瓷之父”之称的定瓷大师陈文增是老乡。在庞永辉的中学时代,陈文增已经名声鹊起,是业内的大师,而上中学的庞永辉虽生在定瓷之乡,父亲也拉坯烧瓷,却对定瓷知之不多,他心目中的陈文增是远近闻名需要仰视的大书法家。1989年的端午节,16岁的庞永辉看到麦田边有一个人在写写画画,他好奇地上前攀谈,才知道这个不起眼的中年人就是大名鼎鼎的陈文增,他在写诗。一个普通的农村男孩遇到自己仰慕的大艺术家,世界仿佛为他打开了一扇门。

  从此,庞永辉开始向陈文增老师请教书法、文学、绘画,犹如黑暗中的火把遇到了火石,庞永辉身上的艺术潜质被激发出来。

  “我父亲虽然做拉坯,但我的技艺是陈老师传授的。”庞永辉解释道。1992年,庞永辉进入河北曲阳定瓷有限公司,跟随陈文增先生学习拉坯技艺及装饰艺术。“一般从事手工艺的老师都会收比较有灵性的学生,但我的老师恰恰相反。他收我做学生时跟我说了一句话,‘我收你做学生,不是因为你陶瓷做得好,而是我看你真喜欢这个东西。如果你喜欢这个东西,说明你已经成功了一半,因为真正做瓷器的功夫在瓷外。’就这样,我成为了老师的第一个入门弟子。”

      艺差毫厘,道所不容

  收庞永辉为弟子,陈文增并不是即刻教他定瓷的制作,而是送庞永辉去保定师范专科学校(现保定学院)美术系学习深造。庞永辉回忆:“老师那时候对我说,若想成为一个大师,把定瓷做成艺术品,就必须系统学习,增加自己的艺术学识和修养。”

  然而,庞永辉与定瓷的握手却并不是一帆风顺。

  “1996年,我师专毕业,回到曲阳,初始对定瓷艺术是相当抵触的。”说到这件事,庞永辉颇多感慨:“我在师专学习的是油画,习惯了油画用色彩的明暗、冷暖,笔触的轻重、缓急来抒发情感,而定瓷的制作,太冷静,太理智。那段时间,我迷上了陶艺,觉得陶艺能更好地表达情绪。我整日埋头制作陶器,制作的成品也收到不少人的夸赞,我甚至有些自以为是的飘飘然。”老师陈文增看在眼里,却并不制止他。1997年,陈文增设计了一个盘口瓶,让庞永辉制作,庞永辉做出的每一件作品,都会被老师一针见血地指出不足之处。“那件事对我的触动极大,老师的点评好像当头棒喝,让我从陶器制作的沾沾自喜,一下子变得冷静下来,接下来是茫然——原来我什么都不会!”陈文增这时语重心长地对爱徒说:“事差分寸,理可通之;艺差毫厘,道所不容。平日行为做事,不见得一丝不苟,最终能行得通就可以了。但在艺术领域就不同,这里所差的毫厘不是尺寸,而是对于审美的感觉。你的审美应该从哪里来?应该从传统中来。”

  老师的一番教诲,如醍醐灌顶,使庞永辉从狂躁的情绪中走了出来,静下心神欣赏定瓷艺术,在庞永辉深情注视下,定瓷,也为他展现出自己瑰丽绚烂的典雅之美。   

      用作品表达最真实的自己

  如果说最初走近定瓷是因为对艺术家的崇拜,那么20多年定瓷艺术的浸润,已然是定瓷大师的庞永辉对于“艺术家”的评价已经看得云淡风轻,“艺术家只是外在的形式,我真正要感谢定瓷艺术,是因为可以通过一件件作品来表达出一个最真实的自己。”庞永辉说:“每个人对这个世界的认识,别人是看不到的,但手艺人很幸运,他可以用一个可见的东西来表达自己的思想。”

  以《跳刀纹荷口瓶》这一作品为例,庞永辉介绍,最初他尝试跳刀纹顿点技艺,是想把装饰的点顿得很均匀、很完整、很有秩序。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他发现,追求的均匀会被人自身的缺陷所打破。人呼吸的变化和手臂关节的运动曲线,造成下刀时力度发生改变,呈现的效果自然达不到均匀。“但后来我发现,正是因为这种缺陷,反而雕刻出的纹路更具律动感和节奏感。”于是,庞永辉不再刻意把握手的力度,反而让不可逆转的缺陷自然而然流露出来,展现缺憾美,庞永辉从中也悟出与人打交道的道理:“每个人都有优缺点,那么在我们面对面交流的时候就尽量不要隐藏这些缺点,非常自然地流露出来,让大家能够更深入了解自己。若刻意隐藏自身的缺点,时间一久大家对这个人的认识就越来越模糊,反而不好相处。”庞永辉解释说,“搞艺术和做人都应该懂得回归自然的道理,但这个自然不是随心所欲和任性,而是追求事物本身可循的规律。” 

      “我无私藏”的公益心

  我的定瓷工艺是老师陈文增传授的,在追随老师的这24年,我从老师身上学习到的却并不仅仅只有定瓷艺术,还有永远让我仰视的大爱情怀。

  庞永辉介绍,作为曲阳定瓷有限公司的创始人,有着“定瓷之父”之称的艺术大师,陈文增的多件作品被英国珍宝博物馆、人民大会堂、中南海紫光阁、国家博物馆、中国美术馆等收藏;他在自己制作的瓷器上刻写自作诗词,被称作瓷、诗、书三联艺术,开创了世界陶瓷艺术史上的先河,2001年,这项绝技获颁上海大世界“吉尼斯之最”。可谁能想到,6月12日,陈文增离世时,个人存款仅有3000元!

  “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无私照,我无私藏。这是老师的真实写照。”庞永辉说:“几年前,老师做出了一个决定,将数十年所创作的两千余件包括瓷器和书法在内的艺术精品悉数捐赠国家。在一封写给县领导的信中,老师袒露心扉——我为人子,其孝难尽;我为人父,其爱不张。而唯于定窑复兴竭尽忠诚,唯于自己作品敝帚自珍。”

  对于公益事业,陈文增从来都是倾囊相助。庞永辉告诉记者,老师从小喜爱读书,但家中贫穷,上不起学,一直有着读书情怀,他为自己的书房起名为“凿壁堂”,就是借“凿壁偷光”的典故。公司经营步入正轨,老师提议设立一个教育基金,50万的本金不得以任何名义挪用,利息每年资助十个孩子;汶川地震,老师每每看到电视报道总会落泪,前前后后,老师共捐款5万元,那是家里的全部财产,气得师母跟老师吵架说:“这日子没法过了!”

  老师的这些人性的光辉如一束温暖的光,始终照耀、指引着庞永辉,“当你的行为和别人的生活发生关系之后,才是一种传播。有一点能力,做一点事,这是‘行为’也可以理解为是一颗种子,它会影响更多人的。这,就是我对公益的理解。”

  老师走了,可老师的精神还在,老师付出心血和汗水的事业还在!庞永辉说,我们要继续把定瓷做好,把社会公益做好,老师人生信条是能够帮助更多的人,定瓷艺术能够影响更多人。我们除了参加拍卖会,将自己作品拍卖所得注入公益之河,还希望通过定瓷让更多人感悟生活中的艺术,引领大家走上一条艺术生活的路。庞永辉介绍,暑假,他们组织10期针对学生的定瓷夏令营。“夏令营完全是公益的。三天的时间,每一位同学都要烧制出一件自己设计的作品,在作品的制作过程中,引导孩子们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美,从而慢慢体味艺术的生活。注入情感的作品,就会不同凡响,因为情感是艺术的灵魂。”

  推开那扇门,于庞永辉而言,定瓷是老师,是朋友,更是他毕生追求的事业。以定瓷为媒介,让定瓷影响更多人,让定瓷改变更多人的生活,庞永辉说,我一直在努力!

  定窑与汝、钧、官、哥窑一同并称宋代五大名窑。

  定窑窑址位于曲阳。自唐代开始,定窑便在曲阳兴起,至北宋盛极一时,衰于元。历史上的宋金之战,使得定瓷毁于一旦,其制作工艺失传。因古时曲阳属定州管辖,故名“定瓷”。定瓷以生产“白如玉、薄如纸、声如磬”的白瓷而闻名世界。

  1978年,陈文增进入保定地区工艺美术定瓷厂定窑实验组工作。他和团队成员蔺占献、和焕一起去多地学习制瓷工艺,将能搜集到的瓷片送去做成分检验,数次进京到故宫博物院研究定瓷实物并请教专家,终于在材料、拉坯、铣削、刻花、施釉、烧制等方面逐一取得进展。经过30多年努力,全面破译了定窑工艺过程,使失传800年的历史名窑的精湛工艺重现人间。2008年,定瓷烧造技艺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陈文增现场演示失传绝技“定瓷刻花”,该项技艺也被业界称为“破译宋代定瓷密码的开始”。陈文增从事定窑研究生产40年,使失传800年的定窑绝技复活并得以发展,被业界称为“名窑复兴时期中国定瓷之父”。

  近些年来,定瓷已经形成了艺术、仿古、日用三大系列百余品种的生产规模,产品出口日本、美国、加拿大、马来西亚、香港、澳门等国家和地区。4月22日,陈文增、蔺占献、和焕创作的7件定窑作品被故宫博物院收藏。6月12日,陈文增去世,享年63岁。

      庞永辉,男,1973年出生河北省曲阳县,大学文化。河北省曲阳定瓷有限公司拉坯部经理,河北省工艺美术大师,河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首届河北省十大金牌工人,获河北省五一劳动奖章。2015年"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获得者。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绿宝石 |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