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陶烟五色永乐瓷——景德镇御窑出土明永乐瓷器特展[图文]






[日期:2016-10-03] 来源:新浪收藏  作者:佚名 [字体: ]

    时间:2016年9月3日——2016年10月10日

  主办: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厦门市博物馆

      高温颜色釉瓷釉是指在釉中掺入不同金属氧化物的着色剂,施在瓷器的胚胎上,再将胚胎放入摄氏1250度至1320度的高温中焙烧,烧成后呈现不同釉色的瓷器。

  它色丰富多彩,器物精致完美,造型风格迥异,光泽清亮耀目,是陶瓷史上一颗光彩夺目的明珠。

  永乐朝官窑瓷器烧造的品种除青花瓷外,高温釉瓷也成为主流。种类有红釉、黑釉、紫金釉、青釉等,以单色釉为主,具有色彩丰富、艳丽迷人的装饰效果。

  永乐红釉

  永乐朝红釉烧造技术逐渐成熟,其中鲜红器釉厚如脂,光莹鲜艳,亦称“祭红”,历来有“永器鲜红最贵”的评价!

红釉暗刻云龙纹梅瓶

    瓶唇口,束颈,丰肩,浅隐圈足,滑底,胎白而细腻。内满施白釉,外施红釉,近底呈绿色。釉下绕刻双角五爪龙一条,下为海水江崖纹,肩饰朵云纹。瓶唇口,束颈,丰肩,浅隐圈足,滑底,胎白而细腻。内满施白釉,外施红釉,近底呈绿色。釉下绕刻双角五爪龙一条,下为海水江崖纹,肩饰朵云纹。

  永乐时期类似造型的梅瓶有很多种,如釉里红云龙纹梅瓶、青花地刻白龙凤纹梅瓶、甜白釉锥缠枝莲纹梅瓶等。永乐时期的梅瓶腹部非常的饱满,造型端庄稳重。

      梅瓶早期为装酒器,在宋代时叫“经瓶”,这源于宋代皇家的讲筵制度,“讲筵”也叫“讲经”。讲完之后,皇帝要招待大家,当时的酒,就是装在这样的瓶子里,所以叫“经瓶”。而“梅瓶”这种器形得名比较晚,以口小只能插梅枝而得名,其功能也逐渐演变为观赏陈设。

永乐红釉碗

    侈口,曲壁,深腹,圈足,内外壁均施红釉,外底施白釉。口沿与足部红釉显白绿色。红釉因为对烧成温度和窑炉气氛有着严格的要求,在烧成过程中稍微有变化就容易产生流釉,致使颜色不均匀。侈口,曲壁,深腹,圈足,内外壁均施红釉,外底施白釉。口沿与足部红釉显白绿色。红釉因为对烧成温度和窑炉气氛有着严格的要求,在烧成过程中稍微有变化就容易产生流釉,致使颜色不均匀。

      永乐时期的红釉是以铜为着色剂,生坯挂釉,入窑经过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烧制难度极大,因此极为珍贵。器物的口沿映出白色胎骨,是因为烧制时,釉层在高温熔融状态下自然垂流,致使釉层变薄,显露出胎色,这种现象俗称“灯草边”,底足边也是如此,底足施白釉,釉薄的地方泛黄。部分红釉瓷器光素无纹,部分有暗纹。

  永乐红釉色泽纯正,光彩夺目,改变了过去红釉中的红中泛黑或偏灰的色调,其红釉的烧制成功,对宣德以后红釉器生产有重大影响,宣德祭红(鲜红)是此基础上的发挥。


永乐红釉印花折技瑞果纹盖盒 高10.3厘米 、口径18.9厘米、足径14.5厘米,2003年出土于御窑珠山北麓

  扁圆形,圈足,盖盒由子母口套合。内壁通体白釉,外壁通体施红釉,外底施白釉。盒盖面上印折枝瑞果纹,近口沿部印三枝折枝瑞果纹;盒外壁印三枝折枝瑞果纹,盒口沿饰六出小团花一周。

  此件盖盒目前在传世品中未发现,弥补了传世明代御窑瓷器中的欠缺。

      永乐紫金釉  


永乐紫金釉盘 4.1厘米

      侈口,曲壁,深腹,圈足。胎体轻薄。内外壁施紫金釉,色调深暗,呈色不佳。外底施白釉。

  紫金釉又称柿色釉,是一种以铁为呈色剂的高温色釉,其釉料中含氧化铁和氧化亚铁的总量较高达5%以上。是一种以氧化铁为着色剂的高温颜色釉,属于酱色釉,但其釉呈棕红色,与普通酱色釉瓷呈色有所不同。酱色釉瓷的出现始创于北宋的北方窑口,如定窑、耀州窑等窑场中均有烧造,以定窑酱釉最著名。

  景德镇在宋元时期也已开始烧制酱釉瓷,但是烧紫金釉瓷则始于明初,当时官民窑均有烧造,其中官窑制品品质最佳。关于永乐紫金釉没有直接记载,倒是提到过洪武年间的紫金釉,它是在元朝基础上烧成的。

  永乐黑釉

永乐黑釉四方盖盒

  黑釉器漆黑光亮,为明初的罕见珍品;直径7厘米。1984年,在明御厂珠山南门永乐地层出土。该器造型大方饱满,盒作子母口,盖顶微隆起,四角略下榻,方框形浅足,足内无釉。盒与盖内均施黑釉,釉薄处呈褐色。

永乐黄地锥绿龙纹梨形执壶 口径3.9厘米,腹径8.5厘米,足径5.6厘米,通高12.4厘米

      壶身作梨形,圆口珠顶盖,弯流曲柄,盖沿与柄的上端各有一小系,圈足微外撇。壶内与足内满施白釉,壶身黄釉地锥刻双龙戏珠及祥云十四朵,腹下部与盖以锥刻变形莲瓣一周,珠顶锥刻成花蕾状,流两侧与足外壁锥刻卷草,皆填绿釉。

永乐白釉三壶连通器 口径8.7厘米,高31.2厘米 1983年出土于珠山永乐地层

      口作杯状,杯底有花形筛孔,通过颈部的内管及其下的三扁管与三个带圈足的球状皿相连通。颈之外层以镂空花纹为饰,器身上有七道凸起的弦纹,其间锥刻阿拉伯錾金纹饰。

      据推测,该连通器应与伊斯兰器物有关,可能为容香器。从断面观察,除了三个球状皿的下半截为轮制镟销成型外,其余部分均采用模印分段黏结而成,结构复杂,成型难度大。该器造型奇特,为极其罕见之孤品。

      在珠山御窑厂发掘出土的御用瓷中,除了大量可与传世品相互印证者以外,也有不少不见于传世品中,此件盖盒便是其中之一,这类器物对于全面了解当时景德镇御窑器厂的烧造品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绿宝石 |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