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炉火正红——王建中艺术作品展在中国美术馆举办






[日期:2016-12-05] 来源:新华网  作者:佚名 [字体: ]

     

      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家协会艺术委员会主办的“炉火正红—王建中艺术作品展”在中国美术馆举办。

“炉火正红—王建中艺术作品展”开幕

  本次展览是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王建中教授首次大规模的个展,展览集中展示了王建中教授从业以来设计创作的艺术精品,涵盖陶瓷、紫砂和玻璃等百余件作品,以期通过实物全面展现器以载道、器以载美的工艺造物理念。 

王建中玻璃作品

      “炉火正红”作品展不仅是对过往的回顾,亦是对未来的鞭策,更是对王建中教授职业精神的献礼。展览的作品有早先年的创作,也有近几年的新作。从这些艺术作品中,我们看到王建中教授的设计独具匠心,简洁大方又不失创新构想,包含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又融入了西方现代设计手法,是王建中教授长期学养、视野、经验之结晶。

王建中玻璃作品

王建中陶瓷作品

  王建中的陶瓷作品在吸收西方陶艺流派精华的同时,并没有迷失自我和传统,而是努力将传统与现代完美地融汇在一起,并致力于创新变革,走出了一条既保持本土文化特性,又符合时代精神的正确的陶瓷艺术发展道路。他在宜兴创作的紫砂壶《涡线提梁》,以简练、单纯的造型为特色,从提梁到壶身似天然曲线,力与美交织圆润中富有弹性,是一款经典之作;“天柱”对壶造型、“石趣”壶造型曾在业内产生很大影响,成为引领一时的设计风格;《冷咖啡具》设计大方现代,一改咖啡器具常态,将实用功能与整体审美完美结合,获得北京工业设计银奖。他的陶艺作品《永恒》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收藏,这一系列作品表现出王建中的人文思考。陶瓷作品《铁红釉刻线纹瓶》和《蓝釉刻纹罐》分别被国家博物馆和中国工艺美术馆收藏。

王建中紫砂作品

王建中陶瓷作品《永恒系列》

王建中陶瓷作品《永恒系列》

  作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建中教授和他的同事们白手起家,经过艰苦卓绝的不懈努力构建出中国玻璃艺术教育体系,由此,中国高校第一个玻璃艺术专业在清华美院诞生,填补了当代中国玻璃艺术创作与研究的空白。他本人先抟土为器,后铸沙成璃,开启了一个创作领域的新篇章。

王建中玻璃作品

  玻璃作品是此次展览的另一大亮点。王建中教授的玻璃艺术品,充分利用玻璃透明、折射和反射光线的特性,发挥极大的想象力,远古、自然、人文、科学元素通通为其创作所用。《元•初》、《启程》、《创世》、《望风云舒卷》、《邂逅—太极遇上引力波》等作品,经过王教授的设计创作,将玻璃原本冷峻的材料、单调的色泽变得生动、富有想象力,让观者体悟到奇幻之美和作者的品格与情怀。

王建中紫砂作品

  他从玻璃折射的光色微妙变化中看到了瞬间的永恒,从光怪陆离的结晶分布和光影的构成中找到了艺术形式的生成方式。他借鉴西方玻璃艺术的同时展现了十足的东方气派,观众能从中看到汉唐的浪漫大气、宋明的清朴素雅,传统文脉不息循环,色彩单纯而富于变化,晶莹纯净的质感与朴素而坚实的风格相融,呈现出独特的真、善、美的艺术魅力。这些作品体现了他“采宇宙光华,纳天地神韵,循自然之道,守造物之法”的玻璃艺术创作过程。

王建中陶瓷作品

  王建中的作品多次被作为国礼赠予外国友人或有关机构珍藏,他参与主持设计了1984年赠送给日本3000名来华访问青年的礼品;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驻纽约总领馆设计制作玻璃壁画《辉煌的四大发明》、为澳门行政公署设计了陶瓷壁画《敦煌乐舞》。

王建中玻璃作品

  众多大家、名家对王建中的作品给予了高度评价。著名美术评论家邵大箴认为其作品“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想象力,启发人们认知美无所不在的道理,刺激人们勇敢探求未知的激情,鼓舞人们热爱艺术,热爱创造,热爱生命。”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张守智教授称其为“集陶瓷与玻璃艺术大成者。将玻璃与陶瓷的审美特性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了独具魅力的新的审美感受,堪称时代精品。”清华大学吴倬教授评价“王建中的造型艺术是赋予陶土、瓷土、玻璃等物质以生命和灵魂的美好艺术创造,能够以蕴含于其中的人文精神启迪着人们的思想,激荡着人们的情感和引导着人们的价值诉求。”


王建中陶瓷作品

  王建中认为,如果你的艺术所创造的美,感动了别人,使人觉得幸福和美好,你便获得了最大的成功和奖赏。“基础知识的宽厚是创新的源泉,学科交叉和审美意识的通达是创新的重要途径。”这是他一直践行的学术主张。胸怀美好理想,秉承包容、豁达的态度和不断开拓创新的精神,运用不同材质,历经炉火淬炼,大气、灵动、有韵味的艺术作品使人感受自然之美、生活之美,令人遐想,乐享其中。这就是王建中艺术作品的魅力带给人们的美感享受。

研讨会现场

  展览期间还举办了“炉火正红——王建中艺术创作学术研讨会”,来自清华大学、中央美术学院的多位专家参加了此次研讨。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张守智:

  今天这个展览我感觉非常新鲜,是新中国60年来中国美术馆的第一个玻璃艺术展览。中国的玻璃没有陶瓷普及,一直到这个世纪初,美院才把王建中从陶瓷系调出来,让他办玻璃艺术系。艺术玻璃在国内是一个空白,但是有一点基础是哪儿呢?就是山东博山的琉璃,包括鼻烟壶的内画壶,那个是玻璃。所以王建中这16年当中最早接触的一个基地应该是博山,现在博山市的市徽是他设计制作的。王建中先生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教学,他是认认真真从事工艺美术教育的德才兼备的好老师,在教学之外还承担着大量的社会工作。他兼着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的副理事长,又是中国陶瓷工业协会艺术专业委员会的主任,每年承担着协会的工作,特别是陶瓷协会的工作。现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陶瓷系的任何一个老师也不像王建中这样熟悉全国各个陶瓷厂的情况,而且他大半时间还承担着全国当代陶瓷、艺术陶瓷、日用陶瓷和陶艺各个产区的创作活动,全年起码有三个月时间要承担这个工作。所以今天的玻璃艺术展览当中,他的作品让我很震撼,他的作品有份量、有时代感,在他的作品当中能看到传统文化,很多东西融进去了。一件玻璃艺术作品完成的时间,远远超过我们完成一件陶瓷作品的时间,要经过雕刻等复杂程序,玻璃的硬度大概是1400多度溶解度,温度很高,所以这个难度很大。这次王建中的展览会为新中国的陶瓷玻璃专业的发展带来很大的促进作用。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王建中:

  我的研究生这次编了一本小书,里面有一个我写的自序,画册里也有。我在里面讲到一点,就是从80年代我在坚持一个,我认为不管有多少种艺术思潮,不管有多少新奇的东西,我对自己的要求始终是坚持真善美最基本的原则,这几十年来我一直在这么做,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大的课题,特别是像我们有如此深厚、如此久远文化的国度,这个问题是需要永远去探索的。所以这么多年,无论是我在做日用陶瓷设计,还是做陶艺,还是后来做玻璃,我自己始终坚持这一点,非常简单,就是真善美,这个尺度的把握,到底什么是真,什么是善,什么是美,我自己在找自己的标准。正如我在那篇文章里说的,其实这些问题是我经常思考的,经常自问自答,去找一个在某个时段是合理的回答。可能再过一段时间,这个回答可能又需要调整。所以这里面又有我们学设计的一点,因为我们在做设计时总是在调整,在调整形、量、体的关系。所以这么多年走过来,一直在坚持这样一个理念。大家看到这些东西,说实在的是非常辛苦的。其实,这么多年以来,特别是这些年,我精神和思想上很自由,我很感谢工艺美术系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创作环境,但是体力上很累,腰很疼、腿很麻。任何一种材料、任何一种创作的实践行为都伴随着非常艰苦的劳动。我想在未来,炉火正红是我的座右铭,是鞭策自己的,我希望自己能够在艺术创作的道路上走的更远。

中国艺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吕品田:

  王建中的陶瓷作品,我觉得每一件作品都像他自己,特别是有人格的面貌清晰的呈现在他的作品上,端端正正。建中的陶瓷艺术最突出的成就体现在造型上,造型很讲究、很大气。我也是学陶瓷出身,我深知陶瓷的每一个推进是非常不容易的,它就是两根线条,尤其是对器皿来说,这两根线条的变化非常难、非常讲究,起伏、收放,可能在毫厘之间器皿就会发生全新的变化。建中的作品造型很讲究,一是有他的审美趋向,端庄、大气、雄浑,这跟他的人是有关系的,他的取向就是很端正的艺路。还有就是造型紧扣材料和工艺,他处理青瓷、钧红是不一样的,火红的釉色非常大气,能够体现出钧红的气质。他在青瓷方面的考虑就是空灵的多,那种纯净、宁静、空灵的釉色美学品格留出了足够的、充分的空气。现在很多做陶艺的在创新时不懂得该在什么地方进行装饰,所以建中整个陶瓷作品非常有法度,能见出丝丝入扣的修养功夫,对于陶瓷艺术的工艺材料的深切认知,这种东西不彰显,不是大刀阔斧,或者靠体量,或者外在很表面的东西来夺人,他的东西很内敛、很成熟。

  第二,端庄之下又充满了变化,有很多细腻的生动的东西,一种灵动的、活泼的因素呈现出来。我注意到他用竹节做的紫砂壶,我觉得很新颖,其实用竹节来做紫砂壶本身不新鲜,但是壶嘴和壶把的处理,那种线条不是紫砂最传统的处理,突然让人眼睛一亮,这个东西很新颖,在细节上看出他的创新和心意,这种东西使得紫砂壶端庄当中有一种飘逸,这种灵动的处理,在这些陶瓷作品上都能看到。

清华大学《装饰》杂志主编 方晓风:

  今天这个展览里,两种材料非常有意思,一个是陶瓷,一个是玻璃。在中国语境里,陶瓷和玻璃区别很大。陶瓷是我们的传统材料,玻璃传统上有,但是量非常小,审美上也很不一样,中国的玻璃艺术和西方的玻璃艺术走的路完全不一样,王老师这两种材料的创作有一种有趣的对比在里面。

  王老师求变的愿望非常强。这两个材料求变的方向不一样。在陶瓷上,他的注意力主要放在造型上,他的造型更多的不是在竹节那一类作品上,我觉得王老师的作品还是在日用陶瓷的方向上,所以是一个比较几何化的创作,就是把它的造型更几何化、更现代化,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向。但是在玻璃上的重点还是放在了色彩的控制上。西方的玻璃其实更强调玻璃的光学特质,透明性,他们在反射、投射方面更关注。中国玻璃,传统上,我们的玻璃是仿玉,所以还是适度的让它不透明。王老师今天的展览,在中国美术馆办,等于是中国当代玻璃艺术的一次登堂入室。

  王老师的玻璃创作很好地完成了本土化的过程,他的玻璃创作的审美趣味,意向上还是比较中国化的,跟西方的玻璃作品有很大的不同。首先是对玻璃器型的控制,从器型上来看,有很多纹样是取自中国古代的纹样,但是后期还有变化,就是对透明性的把握,在玻璃里面有一些是抑制材料熔化后的絮状肌理效果,这种效果取得了一种类似于水墨的视觉感受,我想这也是他艺术玻璃创作力非常重要的成就。其次,他在重大器的基础上,将几块的切割和光色的表现结合在一起考虑,很有纵深感。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绿宝石 |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