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工匠精神”与“艺术家精神”






[日期:2017-04-15] 来源:网络  作者:王进玉 [字体: ]

 

      近段时间艺术界一直在热议工匠精神,甚至有些艺术家和理论家竟把工匠精神当作或等同于艺术家精神来看待和论证,而在此之前却从未出现过此种提法和观点。事情缘起于全国两会上李克强总理在谈到政府工作重点时所说的一段话,“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很明显,总理鼓励的是企业,呼吁的是企业应培育工匠精神。
      那么工匠精神对于艺术界和艺术家到底有没有关系?答案是肯定的,但工匠精神并非就是或就等同于艺术家精神。什么是工匠精神?简明地说它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请注意,在这个概念里,它针对的对象是工匠,而不是艺术家;工匠所负责的对象是产品,而不是艺术品。此外其精神理念的内涵是“精雕细琢”“精益求精”,当然也包括注重细节、严谨专注等方面,但需要指出的是,这些精神理念不单单是艺术界和艺术家们需要,其实社会各行各业都需要,既然都需要,它就是个共性的精神,而绝不能把它当成艺术家专属的精神,或者艺术界的主旨精神。

      那么把工匠精神当作或等同于艺术家精神,恰恰说明了当前艺术界所存在的几大问题。
      一、身份定位的模糊。艺术家就是艺术家,工匠就是工匠,不能把艺术家当成工匠,即便是像薛永年先生在其《艺术家必须是能工巧匠》一文里所认为的那类“能工巧匠”,也绝不能混淆概念。而且应须知能工巧匠也未必就是艺术家。正如歌唱得好,未必是歌唱家,也可能只是个歌手;舞跳得好,未必是舞蹈家,也可能只是个舞者;戏演得好,未必是表演家,也可能只是个演员。同样,你是能工或是巧匠,但你未必就是个艺术家,也可能只是个画工、画匠或者书工、书匠。而一旦成“家”,除了歌技、舞技、演技、画技、书技之外,还必须要讲求综合素养。也就是说成为一个真正的艺术家除了要具有能工巧匠般高超的技艺、敬业的精神之外,还务必要拥有高尚的品格、良好的修为、丰厚的学识、宽博的学养、相当的成就,以及对家庭、社会等的担当。事实上也的确如此,在真正的艺术家身上,体现更多的已不再是所谓的身份、名誉、技法技巧之类,而更多的是一种责任,一种大任意识、担当精神和榜样力量。否则艺术家的门槛就未免太低了,也实在称不上是一个合格的艺术家。
      二、价值观念的混乱。艺术家不明确自己的价值观,没有自己的角色立场与价值判断,不清楚自己的价值方向,以及对社会应该创造出哪些方面的价值,未免有些可悲。这也正造成了现实中许多艺术家实际上已不再是真正的艺术家,而应该叫做社会活动家、商人,或者其它与艺术无关的身份和角色。以至于当今的艺术越来越不纯粹,越来越变了味,当今的艺术界也越来越变得错综复杂、良莠不齐。把工匠精神盲目草率地看作是艺术家精神,从很大程度上讲也正是艺术界自身价值观念混乱的体现:错把工匠手艺当成了艺术,错把工匠行业当成了艺术界,也错把工匠师傅的价值观当成了艺术家自己的价值观。
      三、主旨精神的缺失。正因为身份定位的模糊、价值观念的混乱,所以也便造成了艺术界主旨精神层面的缺失。当前的艺术界最欠缺的正是其自身领域所本该具有的属于自身的那份精神信仰和行为追求。也正是缺乏这股信仰与追求,才显得饥不择食、囫囵吞枣,甚至生搬硬套地把工匠精神借用过来充当成自己领域的精神主旨。殊不知艺术家要有属于艺术家自己的精神,而不是张冠李戴、巧夺其他行业的精神规范来作为自己行业的价值标准。
      四、谄媚政治的弊病。前面已提到,李克强总理鼓励的是企业,呼吁的是企业应培育工匠精神。那么作为艺术界来讲,首先应该要分清总理强调的对象,以及自身要选择学习的内容,而不是一味地、盲目地跟随和讨好政治。艺术和政治还是要保持一定的距离为好,这样才能真正确保艺术创作上的独立和自主,才会创作出真正具有艺术性和艺术思想的作品。此外从艺术本体角度来讲,许多艺术作品的创作也的确并非是单靠精雕细琢、精益求精就能够出色完成与所要达到的那样一种艺术状态和效果。所以自然就不能以企业管理的模式来要求艺术家,以产品制作的标尺来衡量艺术创作,显然是不合时宜的。

      那么到底什么才是艺术家精神呢?这里引用评论家黑子在《重塑艺术家精神》一文中所提到的观点来作为参考,也许能给我们带来一些感触和启示:纵观历史会发现,举凡真正的艺术家、艺术大家一定是具有这样品格与修为的人——以艺为本,以德为先;艺为人师,德为世范;自由思想,独立精神;重视原创,追求经典,且胸怀宽广,心持正念,并具有强烈的责任意识与社会担当。大概这也正是我们目前所欠缺和亟需具备的艺术家精神吧!

(注:本文作者王进玉,知名青年学者、艺术评论家)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绿宝石 | 阅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