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中国产品设计师对中国传统审美之偏见—景德镇三宝论坛演讲






[日期:2017-04-15] 来源: 黄春茂的艺术与设计  作者:黄春茂 [字体: ]

我们的传统文脉没有断

      虽然中国有很辉煌的历史和很高的文明,但是伴随晚清之后的百年沧桑巨变,我们的工业化发展较晚,在经济上的一度贫穷落后,传统价值体系被打破,从而也带来了文化上的自卑。改革开放之后,一方面,我们少了传统的包袱,为经济经济的发展减少了束缚。另一方面,今天我们有了财富,没了斯文;文化上崇尚西方,精神缺少独立性。

      拨开种种外在现象,虽然我们的民族经历了战争、文化运动、城镇化、世界一体化,但是中国广大的农村群体没有被打散、我们的语言没有变,我们以家庭为单位的教育没有中断。我们的文脉没有断,我们不仅没有远离我们的传统,而且我们不可避免地流淌着传统的血液,我们本身就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即便你是零零后。

      今天,我们还处在城镇化和工业化的进程中,社会最大的阶层仍然是农民。很多人认为中国人是以农民为主体的国家,整体受教育程度低,无法出现好的设计。而事实是,农村是承载农耕文明的主体。中国古代读书人和官员在退休之后都要衣锦还乡,而这些社会精英分布在广大的农村,使得农村整体文明程度与时俱进。在农村,很多从没有上过学的老人,他们的传统人伦观、家庭观、社会观都很清晰,他们在生活上的细腻入微和在情感上的丰富程度并不比城里人差。以农村人为多数的中国人口总体文明程度很高,这将不是中国目前设计水平不高的根本。 

      工业时代技术和物质水平的发展并不能简单等同于精神文明的高度。我们中国人的精神文明高度不会因为我们工业化的相对落后而低人一等。我们不必在精神文明程度上自卑,不必怀疑我们传统文化的高贵性。我坚信这种骨子里的高贵精神会逐渐苏醒。

设计教育中传统审美的缺位

      从民国甚至更早,中国开始引入西方古典绘画,中国书画与西洋画并存。我们的工业设计教育也引入了西方现代工业设计的体系,中国产品设计专业学生学习西方古典绘画,但是不学习中国书法和绘画,学习西方现代造型,缺不学习中国古典造型,学习西方工业设计史,却不学习中国工艺美术史,中国传统产品的审美教育在设计教育中缺位!

      另外,工艺美术作为传统产品美学的重要载体,在新中国初期,工艺美术与产品设计并存。后来工艺美术逐渐弱化,西方现代工业设计体系占据主导地位。特别是教育扩招之后,院校新建了大批产品设计专业,但很少新建工艺美术专业,从而与传统产品的最后一点关联逐渐从高等教育中消失。反观西方发达国家,在工业革命的同时,西方出现了工艺美术运动,日本兴起了民艺运动。这些都是从人文的角度确立了工艺美术的价值,从而始终没有中断对传统产品的学习与思考。究其原因,一方面,中国在追赶工业化的进程中没有及时意识到剥离传统产品所带来的问题。另一方面,中国历史上“工匠 ”地位的卑微,导致文人阶层的教育者和学生对工艺美术的热情和尊重不足。

西方设计教育引入的偏差

      西方现代设计是伴随工业化和现代主义艺术概念发展起来的,当年包豪斯的教学是由现代艺术家与工艺师傅共同教学。我们的设计教育一直是以写实绘画为基础课程,到今天已经持续了半个多世纪。西方写实绘画作为一个经典是很有价值的,也能够培养学生很好的表达技能与造型认知,训练出细腻的品质与品味,达到消融概念的能力。但是设计基础教育不应该被限制在这样单一的思维模式之中。陈光辉先生就曾说过“中国艺术专业的学生的写实能力是世界上最好的,但是艺术意义和范畴远远超越了这些。”事实上,很多西方发达国家,早在半个世纪前的美术与设计的基础课程中就没有了写实绘画,而他们始终引领着世界的产品设计,这一点值得我们反思。

      另外就是设计教育主要是西方现代主义概念的设计为主。今天,中国艺术界在当代艺术、后现代艺术、现代主义艺术领域已经做了很多尝试,但中国工业设计的审美却始终以西方早期工业设计概念为主,一味地追求简约、科技感、未来感和新材料。也许是因为中国尚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中,我们在农业社会的泥土里太久了,所以只喜欢光洁的水泥地,喜欢不锈钢、喜欢塑料、喜欢新的。喜欢这些本无可厚非,但作为大学教育和产品设计行业,如果只有单一而滞后的审美观就值得反思了。

设计师自身的人文情怀

      工业化高速的发展也带来了危及人类安全、破坏生态平衡、挑战人类身心平衡等一系列的问题。围绕着这一些列的新的问题和趋势,逐渐形成了后现代、当代人文情景与人文精神。在西方发达国家,现代主义之后,人们一方面肯定了现代主义的价值,继续享受现代主义带来的幸福;另一方面,人们逐渐意识到现代主义与历史割裂的局限性,人们开始重新审视历史和传统。在全球一体化的背景下,民族元素在不断被重新解构,全新的世界也赋予了传统经典新的文化内涵。整个西方发达国家的设计概念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展,当代的设计概念更加包容、丰富、人性化、富有人文生命感、具有当代精神。

“红木家具生活运动”

      伴随着中国人物质生活水平的提升、民族意识的觉醒、自我心灵的解放,消费中的精神要求在不断提高,中国逐步形成了对高端民族情结产品的需求。红木家具市场的火爆就是这种需求的一个典型代表。在中国人的观念中,红木家具具有价值感、富贵感,并可世代流传,从红木家具中可以获得财富的拥有感和家庭的延续感。这种典型的中式家具,极具仪式感,可以营造历史和文化情景,营造着一种恒定的心里归属感。的确,目前市场上销售的红木家具很多是雕龙画凤,装饰堆砌,但它却有巨大的市场需求。作为设计师,最重要的不是去简单评判这些消费者的品味高低,而是要从人格上去尊重这些群体的内在心理需求,尊重他们的文化归属感。而事实上,每个民族的物质观都是有差别的,这种特定的文化惯性很强。比如我们是玉文化民族,不是钻石文化民族,我们是瓷文化民族,不是玻璃文化民族。这种文化记忆和文化认同感背后有着深厚的民族烙印和极其丰富的文化价值。

      然而,在这场声势浩大的“红木家具生活运动”中,我们的现代设计贡献却很小,市场上除了仿古还是仿古。即便偶尔有一些有现代感的红木家具,很多也是带有西方现代家具的审美概念,鲜见从中国民族经典思想出发设计的当代红木家具。现代主义设计概念中的“少即是多、去装饰化、国际风格、理性造型、与历史割裂”等价值观对民族特色产品是排斥的。这些概念忽略了“记忆、历史、文化”这些人的内在精神的差异性。如果设计连对人的内在文化归属感都不尊重,那何谈设计服务,如何赢得甲方的尊重!中国人对红木家具的选择,是顺应大众内在精神需求的驱使,这是文化的自觉性的选择。而设计师群体没有介入这种“生活运动”,其真实原因正是价值观的隔阂。

“茶生活运动”

      与红木家具同时兴起的茶生活,同样是学院教育出来的设计师远远落后于茶圈子的步伐。我看到很多学院派设计的茶具,还是仅仅在玩现代造型、功能创新和所谓的人体功能学。很显然这样的产品是无法被消费者接受的。为什么不被接受呢?我们来看看中国茶圈子做的那些事就明白了。今天,中国的茶圈子已经玩疯了,在茶的制作方法、品种、品质上,他们的追求已近极致。同时,喝茶也不再仅仅关乎茶,而是成为以茶会友、提升生活品质、修身养性的生活方式。他们尝试各种办法去提升喝茶的精神意义的延伸:学仪式、烧柴窑、造环境,学台湾、学日本、学宋朝,学佛、学禅。虽然这中间难免做作、矫情之事,但进步是很快的。喝茶圈这些年所做功课的多元、立体、深入的程度反衬出我们产品设计教育中对于传统文化、历史的学习缺位,对于生活的教育不足,对茶生活本身的体验不足。因此,我们的设计师对传统茶中所追求的素雅、古意、天然、禅境的东方审美哲学和文人精神是隔阂的。在单一西方现代主义审美观念下的设计师无法自发设计出东方传统生活。今天茶器的快速发展不是由中国的产品设计师推动的,而是由大众血液里的传统精神的觉醒以及强大的商业和资本力量推动的。

中国人寻找文脉与根基的焦虑

      茶疯了,迅速复兴的饮茶之风,快速更替的流行式样,高雅、媚俗、畸形并存。

      从某种意义上说,现代设计概念进入中国传经典文化统领域是特别难的。茶器就如同中国画那样经典,在学院派人中,很多人尝试引入西方古典造型的手法到中国画中,其结果总是让人感觉是二流的国画。面对传统经典,我们需要慎重地去改变,大刀阔斧的结果总是四不像。这种很深的民族传统价值观,与现代主义所强调的“个性、理性、创新、国际化”本身具有不可调和的价值观冲突。在全球一体化的当代,“现代主义”和“中国画”本身都是无数并存的新旧经典中的不同个体,谁要想去改变谁都有点滑稽。

瓷之国的瓷文化迷失

      今天很多中国设计师对陶瓷的偏见源于以下因素:首先,我们还在城镇化的过程中,我们离开泥土的时间太短,还沉浸在洁净的水泥路带来的幸福之中,更不要谈对泥土所带来的质朴与自然的浪漫情怀的理解。其次,我们身边好的、创新的陶瓷案例太少了。陶瓷容易给人印象是古旧的,带有压抑感,没有时代气息。再次,就是他们所持有的现代主义设计观念。目前,我们的设计很多是典型的国际概念的简约设计、“北欧白”设计或者是在西方现代设计的审美概念下简单地使用传统元素设计的产品。在今天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人的审美多元化、国际化是无可非议的。问题是,一边是设计师的现代主义风格的产品廉价销售,另一边是无人设计的传统陶瓷市场很大。很多设计师抱怨这个消费群体太土了,无法救药。这确实是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

      早在包豪斯的著作中就提到“陶瓷是一种有着传统审美延续的媒介。”我们中国有很多的传统图案、色彩、造型在大众的记忆和内在的精神世界中客观存在,这种文化心理上的依赖和归属感是客观的。一个现象是,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国人钟情带有传统图案的服装。不论是否好看,这样的服装却有着很大的市场。作为设计师,我们不仅需要去尊重这种市场和商业价值,更要去尊重消费者的文化归属感。设计师对于传统经典产品的束手无策正是由于其本身对传统文化的陌生,基于自身的综合素养的局限性,对后现代、当代精神的模糊。

      对于APEC国宴瓷,可能很多设计师觉得很土(以土、洋作为审美标准本身就具有殖民色彩)。他们认为鲜艳的色彩不雅、古典的线型不现代、古典的图案不时尚。其实设计的不仅是餐具,同时它也承载着一个国家的礼仪。国宴这种特定场合中的餐具,不仅要体现民族性、经典性,还涉及与环境的配合,以求体现隆重和热情。就如同我设计了一套中式结婚礼服,你却一定要僧人的禅服审美标准来批判我。想想我们的丝绸,华美无比,不雅吗?我们的婴戏图,极富生活气息,俗吗?我们的戏曲服装艳丽繁复,俗吗?难道我们要把春联都刷成“高级灰”才是雅吗!关于雅俗的概念是不能够用简单的、单一的审美概念来定义的。

      有朋友善意地提醒我,为什么国宴不用宋瓷和元青花。其实很简单,他说的是传统文人陶瓷审美中雅俗的观念。我想说的是传统审美不仅仅包含了文人审美,市民文化同样有着重要的文化价值。宋朝的文化是一种内省、雅致的文化,审美含蓄而内敛。宋理学着意于知性反省,造微于心性之间,两宋的审美舒徐和缓、阴柔澄定。而元青花的发展和特征与蒙古族尚白尚蓝有着密切的关系,亦与伊斯兰文化有所关联。中国古代审美观念中对色彩追求一直是贬抑之势,《孟子·告子上》中告子曰:“食、色,性也”,就是说对色彩的追求就是对感观的追求;老子曰:“无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庄子·天道》曰:“静而圣,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这些都是古人对色彩及审美观念的不同看法。同时,市民文化的发展,特别是明代以来市民文化大为高涨,以李贽为首的新理论家群提出了“童心说”,提倡童心、情感、性灵等对人血肉之躯的感性、感受、欲望、冲动的肯定,从而导致对市民生活的肯定,适应市民文化的戏曲、小说迅速发展。而这些题材被运用到陶瓷的装饰中,极大地丰富了陶瓷装饰的内涵与外延。因此,做为设计师,我们对传统精英价值认同之外,也应该要有对传统大众文化、普世价值的尊重。

      另外,西方发达国家的一个案例也能够给我们启示:二战之后兴起的现代陶瓷艺术运动,就是选择了以日本为代表的民间陶瓷的那种粗放、自然、随意、禅境、泥土、田园美感,我们能简单的认为这是传统平民精神吗?这分明就是一场现代运动。所以说,文化不是静态的死概念,文化是在生长的。传统文化有很复杂的人文脉络,大美的人文精神。我们需要真正地走进去,学习和了解她,我们才有可能介入她的设计。对于整体年轻化的中国设计师群体,传统文化修养及综合人文素养的局限同样是一个问题。

小结

      我记得中央美术学院潘公凯院长说过:“我们需要两端深入,一端是传统,一端是现代”。今天,我们对西方现代关注很多,却对传统关注太少。我们需要进入传统,去尊重和敬畏我们的传统。

      今天,在中国民族意识觉醒和自我心灵解放的背景下,人们对于自身文化定位和价值定位的焦虑的背景下,在强大的市场和资本的推动下,我们也必然会迎来中国式的当代设计盛宴!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绿宝石 |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