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国营紫砂”的发展历程——集体智慧(1976-1986年)






[日期:2017-10-26] 来源:网络  作者:周越 [字体: ]

      七十年代中期到八十年代中期这十年左右的时间可以说是宜兴紫砂工艺厂沿着正确的发展方向,发展得最快速、最平稳的时期。这些特征反应在紫砂工艺厂的商品上,则是丰富的泥料、生产的标准、器型的多样、精致的工艺、统一的窑烧、严格的质检。高质量的工业化产品得益于以下四个主要因素:
      首先是国家宏观政策的大变革: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1977年1月“邓小平再次复出”、1978年12月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都是国家开始拨乱反正、结束“文化大革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等一系列重要历史事件,都为工业生产的恢复、提高、发展提供了相应的政治条件。在那个“夺回文革损失,为实现四个现代化而努力奋斗”的时代,每个人心中都憋足了一股热情和劲头,等待着新的时代为他们提供的重塑人生价值的舞台。李光曦演唱的“祝酒歌”恰恰是个那个时代人们心声的真实吐露,那个时代的年轻人是充满着理想抱负的一代人,是肩负着改变个人命运、祖国面貌与民族未来的一代人,整个国家是个充满希望的田野。紫砂工艺厂和全国其他行业一样,上上下下团结起来,以饱满的工作热情投入到生产建设中去,那么在这个时代制作出那么优良的紫砂产品也就不足为奇了。

七十年代后期清水泥线圆茶壶

七十年代后期紫泥蕉叶茶壶

七十年代后期紫泥仿青铜器茶壶

七十年代后期清水泥柏报春茶壶

八十年代初期段泥侧把茶壶


八十年代初期紫泥笠帽茶壶

      其次是紫砂工艺厂从建立重油隧道窑开始,进行了一系列的工业化改造,也为这个时期的大生产奠定了坚实的原料基础。紫砂工艺厂的原料总厂利用现代技术挖掘到更多、更丰富的紫砂原矿,这个时期基本上已经奠定了紫砂工艺厂后来使用的全部原矿泥料,即包括原矿的清水泥、紫泥、段泥、本山绿泥,也包括添加铁红粉的红泥、添加氧化锰的黑泥、添加氧化钴的墨绿泥,还包括最优质的底槽清紫泥、带有显著黑颗粒和黄颗粒的优质紫泥(也有黑星土、甲子泥别称)、各类拼紫泥料以及革新工艺所产生的泥浆原料,再现了紫砂历史上五色土的美名,可谓色彩纷呈。

七十年代后期清水泥石钟茶壶

七十年代后期紫泥竹节盖碗茶壶

八十年代初期段泥瓦当茶壶

七十年代后期本山绿泥葫芦茶壶

七十年代后期墨绿泥柿园茶壶

七十年代后期红泥平盖圆壶

八十年代初期黑泥顶珠茶壶

七十年代后期黑星土秦权茶壶

      雷蒙粉碎机和真空炼泥机将过去人工炼泥的数量提高到了大规模工业化生产的量级。这就为迅速扩大的出口生产所需要的大量原材料的提供了前提条件。在与制壶名手讨论一厂泥料时,他们都认为一厂的炼泥技术可谓是整个紫砂历史上的一个大创新,不但泥料的数量大幅增加,而且作为工业化生产的泥料,保证质量的同时也达到了高度的统一性,这一点从一厂茶壶泡养后的变化速度可以得到有力的印证。

七十年代后期红泥六方梨式茶壶

八十年代初期紫泥铺砂梨式茶壶

      再次,便是加快出口市场的开拓。众所周知七八十年代国内的生活水平还很低,广大民众还不可能成为代表着闲情逸致生活方式的紫砂茶具的消费主体,所以在那个时代,紫砂茶壶要想有大的发展,就必须坚持走出去的经营方式。从尼克松总统和周恩来总理跨越太平洋的握手那一刻起,中国重新被西方发达国家所接纳,为以后改革开放的经济建设,提供了政治环境、资金来源、技术革命和广大市场。同样,国家的开放也为紫砂行业大发展带来新契机,这个新契机便是由当代紫砂行业的普罗米修斯——香港太平绅士、著名的爱国企业家罗桂祥先生吹响的集结号。
      1979年12月罗桂祥及其随行人员首次来到宜兴丁蜀镇。他们先后参观了宜兴紫砂工艺厂和其他一些陶瓷厂,考察了宜兴陶瓷博物馆、羊角山古紫砂龙窑遗址和原料总厂黄龙山四号紫砂矿井。在紫砂工艺厂观摩了紫砂壶的制作、泥料练制和窑炉装烧的全过程。临行前,罗桂祥先生约见了厂内制壶的优秀职工,在厂部接待室,他向这些当时的能工巧匠展示了自己收藏的明清时期的老紫砂茶壶照片,希望他们能够将这些古代经典的茶壶复制出来。
      1980年代初期以前,宜兴没有个体的工艺师,宜兴紫砂工艺厂是唯一的一家生产紫砂茶壶的国营企业。所生产的茶壶底款均为“中国宜兴”印章。每件茶壶的售价仅三五元人民币。罗先生要求他定制的紫砂茶壶,需要按照古代紫砂茶壶的制式,钤印上作者姓名的章款和制作的纪年,这在仍然处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紫砂厂来说是个挑战,在向上级主管单位反复请示与汇报以后,才小心翼翼地与罗桂祥签订了一份五万多人民币的生产销售合同。这就是后来一厂商品壶中的佼佼者——“82小品”的由来。也正是这个时候,紫砂工艺厂生产的产品一改文革时期为工农兵服务的大容量器型,开始了全面小型化的过程。更实用、更适于品茶、更符合文人雅士审美情趣的的小容量茶壶成为主力产品。
      1981年,第一批由宜兴紫砂工艺厂优秀职工制作的紫砂茶壶被运到香港。罗桂祥先生将这批一厂职工制作的紫砂壶与自己毕生集藏的明清紫砂藏品一起捐赠给了香港市政局。1984年香港茶具文物馆建成,“宜兴紫砂器”展览首次对外开放,吸引了大批中外参观者。与此同时, 罗桂祥先生还编著了第一部关于宜兴紫砂的英文著作《宜兴紫砂器》(The Stonewaresof Yixing),全面阐述了紫砂艺术的工艺、历史和发展,“宜兴紫砂器”展览首次让世界各地专业人士、收藏家及爱好者全面了解和认识了宜兴紫砂艺术的过去和现状。由于他的积极推动与宣传,八十年代中后期香港、台湾、新加坡及东南亚地区出现宜兴紫砂茶壶的收藏热潮。
      在这之后香港成立了四大紫砂行业贸易商行——双鱼艺瓷公司、海洋贸易公司、英泰贸易公司和锦锋贸易公司,他们和一些老茶行一起开始寻着罗桂祥先生的脚步,踏上了开发宜兴紫砂茶壶之旅,大量的海外订单促使宜兴紫砂工艺厂在很短的时间内得到了高速的发展。海外的紫砂贸易公司不仅订购紫砂工艺厂的产品,而且还提供自己的茶壶样式、印章要求紫砂工艺厂代加工。


香港茶行定制红泥扁下水平茶壶

八十年代初期台湾定制黑星土四季春茶壶

八十年代初期清水泥小集玉茶壶

八十年代初期红泥四方如意茶壶

八十年代初期红泥菱子直甩茶壶

      最后一个因素就是所有制决定的,中国历来对出口产品尤为重视,紫砂工艺厂对出口产品也制定了很高的质量标准,泥料选择四号井五号井最优质的紫砂原矿,车间职工除了老职工外,新职工都是学徒满三年考试合格后才能上线从事生产工作,所以制作工艺严谨、细致,质量检验也更加严格,建立了商品等级的质量体系。外贸出口数量急速增加之后,紫砂工艺厂和研究所都开始照收开发新的品种,也鼓励具备设计能力的职工进行设计创新,优秀的作品也会被采纳列入生产目录。从原料、制作、检验、窑烧到销售,商品的各个环节全部统一管理,是保障产品质量的重要因素。与此同时现代工商业的CI设计意识也开始进入紫砂行业,久违了的商标也开始再次出现在紫砂茶壶表面,成为以后全面商品规范化、标准化的滥觞。

八十年代中期绿色椭圆形商标

七十年代初期椭圆形商标

八十年代初期黑泥矮单线茶壶

八十年代中期段泥樱花报春茶壶

      这是一个中国社会又一次全面而深刻变革的时代,思想解放的同时也解放了整个民族巨大的生产力。只要你有坚强的信念和勇气、只要你有一腔饱满的热情、只要你愿意去奉献自己的才华,无论你是老职工还是新学徒,你都可以“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绿宝石 | 阅读:
相关新闻       紫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