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龙泉青瓷的历史与装饰特征|关于哥窑






[日期:2018-09-06] 来源:《龙泉青瓷|装饰研究》  作者:夏侯文 夏侯辉 [字体: ]

      1.哥窑的文献记载

      关于“哥窑”的说法很多,记载“哥窑”的古文献主要有:元代的《至正直记),明代的《宣德鼎彝谱》、《格古要论》、 《春风堂随笔》、 《遵生八笺》、《浙江通志》和清代的《博物要览》等,但未见有宋人记载。

      孔齐《至正直记》(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 :“乙未冬在杭州时,市哥哥洞窑器者一香鼎,质细虽新,其色莹润如旧造,识者犹疑之。会荆溪王德翁亦云,近日哥哥窑绝类古官窑,不可不细辨也。

      明代《宣德鼎彝谱》:“内库所藏柴、 汝、官、哥、钧、定各窑器皿…”“马祖之神供奉狮首马蹄炉,仿宋哥窑款式,炉高五寸六……

      明代陆琛(字子渊,上海人,弘治十八年进士,卒于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春风堂随笔》:“哥窑,浅白断纹,号百圾碎。宋时有章生一、生二兄弟,皆处州人,主龙泉之琉田窑,生二所陶青器纯粹如美玉,为世所贵,即官窑之类,生一所陶者色淡,故名哥窑。”

      高濂《遵生八笺》:“官窑品格大率与哥窑相同……二窑烧造种种未易,悉举例可见,所谓官者,烧于宋修内司中,为官家造也,窑在杭之风凰山……哥窑烧于私家,取土俱在此地。官窑质之隐纹如蟹爪,哥窑质之隐纹如鱼子,但汁料不如官料佳耳……
曹昭《格古要论.古窑器论): “旧哥哥窑出,色青浓谈不一,亦有铁足紫口,色好者类董窑,今亦少。有成群队者,是元末新烧,土脉粗,燥,色亦不好。

      清代蓝浦《景德镇陶录.卷六》:“哥窑, 宋代所烧,本龙泉琉田窑,处州人章姓兄弟分造。兄名生一,当时别其所陶曰哥窑。土脉细紫,质颇薄,色青浓淡不一。有紫口铁足,多断纹,隐裂如鱼子。釉惟米色、粉青两种,汁纯粹者贵。唐代《肆考》云:‘古哥窑器质之隐纹如鱼子。古官窑质之隐纹如蟹爪,碎器纹则大小块碎。古哥器色好者类官,亦号‘百圾碎’, 今但辨隐纹耳。’又云:‘汁釉突不如官窑。

      清代《南窑笔记》“哥窑”条:“即名章窑,出杭州大观之后。章姓兄弟,处州人也,业陶,窃做于修内司,故釉色仿佛官窑。纹片粗硬,隐以墨漆,独成一宗。釉色亦肥厚,有粉青、月白色、淡牙色数种。又有深米色者,为弟窑,不堪珍贵。间有溪南窑、商山窑,仿佛花边,俱露本骨,亦好。今之做哥窑者,用女儿岭釉加椹子石未,间有可观,铁骨则加以粗料配其黑色。”

      《七修类稿续稿卷六.二窑》:“哥窑与龙泉窑皆出处州龙泉县, 南宋时有章生一、生二弟兄各主一窑,生一所陶者为哥密,以兄故也,生二所陶者为龙泉,以地名也。其色皆青,浓淡不一;其足皆铁色,亦浓淡不一,旧间紫足,今少见焉,惟土脉细薄,釉水纯粹者最贵;哥窑则多断纹,号曰百圾碎。”

      由于没有找到确切窑址,种种说法只是推论,其中有关于修内司窑的一种说法,就是鉴于南宋初期龙泉窑就烧出了粉青薄釉的官窑瓷,有人推断修内司窑在龙泉;也因为大窑一带出土了黑胎厚釉的 “哥窑”产品,有人推断哥窑窑址在龙泉。传说描述了哥窑起源:浙江处州人章生一和其弟章生二都是制瓷好手。他们俩人同在龙泉各设一窑,因生一是兄,所以其制品被称为“哥窑”,生二为弟,当然称为“弟窑”,此二窑皆为著名民窑。哥窑的釉色以青为主,铁足紫口,釉面有碎纹而著名,号曰“百圾碎”。纹片呈血色、黑蓝色、浅黄色等,其中以黑色最多,被称为“金丝铁线”;而按形状分则呈网形纹、梅花纹、细碎纹等。

     2.传世哥窑的基本特征

      这些推论和说法,都由于没有窑址发现,而不能作为结论,我们只能从传世哥窑(为区别于明、清文献中所记载的哥窑,即龙泉章生一窑,宫中名为“哥窑”的传世品,后世鉴赏家称其为“传世哥窑”) 的器物来作具体表述。

      对于哥窑器物特征的定义,上海博物馆这样描述:哥窑胎多紫黑色、铁黑色,也有黄褐色。釉为失透的乳浊釉,釉面泛一层酥光,釉色以炒米黄、灰青多见,釉面大小纹片结合,经染色后大纹片呈深褐色,小纹片为黄褐色,也称“金丝铁线”、“墨纹梅花片”、“叶脉纹”、“文武片”等。这是传世哥窑的主要特征之一。 器型有各式瓶、 炉、尊、洗及碗、 盆、碟等。 多见仿古造型,底足制作不十分规整,釉面常见缩釉和棕眼。

     “哥窑”的器型:

      哥窑的器型比较丰富,《中国陶瓷史》说其造型有各式瓶、炉、洗、盘、罐等,其琢器造型多以仿青铜器为本,古拙、质朴、浑厚,少有大器,可分礼器和日常生活用品两大类,器型有瓶(莲瓣瓶、胆式瓶等)、壶(贯耳弦纹壶、贯耳八方壶、贯口穿带杏叶壶)、鼎、炉(三足圆炉、绳耳乳足炉、鱼耳炉、冲耳乳足炉、双耳炉)、洗(牡丹花式洗、葵瓣口小洗、圆洗、三足圆洗等)和碗(双耳碗、葵瓣口碗、高足碗等)、杯(葵瓣口小杯、茶花式小杯、八方杯等)、盘(牡丹花式盘、菊花式盘、葵花式盘、葵瓣口盘)、碟(菊花式碟、葵瓣口碟、圆碟) 、罐等。

      宋代哥瓷的胎质,《中国陶瓷史》介绍:其胎质有瓷胎和砂胎两种,胎色有黑灰、深灰、浅灰、土黄多种色调,釉色也有粉青、月白、油灰、青黄各色。也就是胎质有坚细也有粗松,胎色不一,从浅到深可分为灰白色、深灰色、黑色、赭色等,其中胎质粗松者叩之声音沙哑,呈色土黄,似欠火候。胎呈黑色、赭色、深灰色的有紫口铁足现象,浅灰、土黄的没有紫口铁足。

    具体器型众多,例如:“哥窑海棠式洗” ,深灰色胎,青灰色釉,造型优美规整,仿海棠花形。口沿设五处内折,呈现五瓣花状,腰部有一凸棱,俗称“折腰”。底部内收,设浅圈足。器身满布深褐色“铁线”纹,其间穿插少量的“金丝”,洗内是密度较大的冰裂纹,外部分三层装饰,由上至下裂纹,由疏到密,是文房用具中的笔洗。

       “哥窑葵口碗”,是传世瓷器。敞口四唇,口沿分六瓣葵花状,腹较深,腹部弧线缓缓向内斜收,内底近似尖状。圈足较小且直,通体施粉青色釉,釉色青雅莹净,滋润似玉。釉层厚,而口沿薄弱。造型端庄规整,釉色粉青淡雅,光泽温润。

      还有“哥窑灰青八方杯”、“哥窑粉青三登方壶”、 粉青双耳碗等。

      “哥窑”的纹饰图案特点:

      哥窑器物没有精美的雕饰和繁缛的装饰图案,唯以造型敦厚的体态和釉色纹片拙朴自然,体现处高雅清淳的艺术风格。

      开片是哥窑的纹饰特点。原是胎、釉膨胀系数不一致所造成的开裂纹,实际上是一种缺陷,被聪明工匠巧加利用,使之成为审美元素,所谓“缺陷美”;同时“碎”与“岁”谐音,有“岁岁平安”、“岁岁有余”等吉祥寓意,象征美好。

      自然纹片是哥窑重要的也是全部的纹饰图案,也是其装饰的特殊手段,体现了哥窑的艺术典雅美和古朴的风格。这些不规则的开裂线条,随着器型的块面大小、起伏高低,呈现大小不一、疏密无序的状态,从而行成被分裂的不同空间,产生抑扬顿挫的美的韵律和节奏,显示处原生态的美感和质感。

      龙泉哥窑开片,有大小之分,主要取决于胎釉膨胀系数差别的大小和釉层厚度。一般胎釉的膨胀系数相差较大和釉层较薄时,裂纹多形成小片,反之,即成大片。小开片亦称“文片”,大开片称“武片”;大开片中有均匀小开片的称为“百圾碎”根据片纹的形状和颜色,又有冰裂纹、蟹爪纹、牛毛纹、叶脉纹等之分。这些纹片的优劣,明代 《格古要论》中有这样的描述:“哥窑纹取冰裂、鳝血为上,梅花片墨纹次之。细碎纹,纹之下也。”

      “哥窑”的釉色:

      宋代哥窑的釉色十分丰富,釉质凝厚如同堆脂,色泽有天青、粉青、灰青、淡青、油灰、月白、淡黄、灰黄、深浅米黄、青黑、青黄等多种。凝腻的釉面则光泽莹润,油滑如酥。

      它最令人称道、又最容易被人忽视的特征,即所谓“攒珠聚球”,陶瓷界先辈孙瀛洲就写过,“如官、哥釉泡之密似攒珠”。“攒珠”指的是哥窑器中之釉内气泡细密像颗颗小水珠一样,满布在器物的内壁和外壁或内身和外身上,这是由于釉层肥厚,釉中蕴含的层层泡密集所致,显微镜下如同聚沫串珠,其垂釉多在口边稍下处形成略为高突的环形带,是哥窑器之一绝。釉面有冰裂状纹片,色浅黄者如金丝,色黑者宛若铁线,两者相互交错如织,故名“金丝铁线”;器口沿多尖锐窄小,故厚釉难以留存而显现胎骨黑色,传统上称为“紫口”。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绿宝石 |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