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瓯窑褐彩青瓷略述






[日期:2019-01-26] 来源:猛虎文化  作者:胡一皓 [字体: ]

      瓷器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发明之一,是时代同步的映象,也是社会生活习俗的缩影。一部东瓯史半部在瓯窑。伟大的瓯地先民,以瓷器为载体,淋漓尽致的展现出生活的品质和对美的理解与追求。不朽的瓯器,浓缩时空的距离,积淀历史的深厚,彰显时代的精神。

      温州陶瓷业的历史由来已久,早在商周时期,便开始烧制陶器和原始瓷,至东汉中晚期,窑工们在此基础上成功烧制出成熟的青瓷。历史文献中并无直接称出产于东瓯窑口的瓷器为瓯窑,但瓯窑作为一座烧制与流转时间久远的地方名窑,这是不争的事实。因温州地处古东瓯王国,古称“瓯”,亦称“东瓯”,大部分窑址又分布在瓯江沿岸,因此温州地区的瓷窑被后人称之为“瓯窑”。瓯窑的窑址众多,目前已发现的窑址多达200余处,是我国古代规模很大的一个瓷窑体系。

      虽然,古代文献并无直接指出温州当地的瓷窑即为瓯窑,但是,“瓯”字早在东晋时期就已经出现瓷器上面。1986年考古发掘的永嘉夏甓山窑址中就发现了一只外壁刻有“瓯域”两字的匣钵,这是最早发现“瓯”字。

    东晋“瓯域”铭文匣钵

      瓯地所产的瓷器在古文献中早有记载。西晋杜毓《荈赋》中写到“器择陶拣,出自东瓯”,是最早关于瓯窑的文献记载,这也使瓯窑成为最早有文献可考的历史名窑;潘岳在《笙赋》“披黄苞以授甘,倾缥瓷以酌醽”中道出了瓯窑生产的淡青色的瓷器即为缥瓷;清蓝浦《景德镇陶录》中也说道“瓯,越也,昔属闽地,今为浙江温州府,自晋已陶,当时著尚”。清人朱琰在《陶说》中就记载“潘《赋》曰缥瓷,当时即以淡青相,后来翠峰、天青于此开其先矣。是先越窑而知名者也。”从各个时期文献中的记载来看,瓯窑在我国的陶瓷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近代,温州的士绅对瓯窑也多有研究。民国时期,瑞安沈凤锵(字桐轩)《天籁阁诗集》详细记录瑞安集云山发现东晋义熙四年(408年)陶瓷(鸡首壶),并自题《桐轩品陶图》,有“平生爱甓复爱陶”句,一时传为佳话。民国十一年(1922年),其赠永嘉名士吕渭英(字文起)《寿永嘉吕文起观察七十寿》诗云“座列秦陶万古春”。后,吕渭英赠沈凤锵“古陶五种,完好无缺,皆汉时物。”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文物收藏家单宾写《永嘉晋瓷出土记》,详细记录了瑞安桐岭等地出土瓯窑的实况。

      1937年夏和1954年11月,被誉为“中国陶瓷考古之父”的陈万里先生两次来温实地调查温州西山窑址,并撰写报告发表在《建国以来对于古代窑址的调查》和《瓷器与浙江》上,从而使瓯窑引起国内外陶瓷界的广泛关注。

    《桐轩品陶图》温州博物馆藏

    《天籁阁诗集》温州市图书馆藏

    《永嘉晋瓷出土记》单宾手稿

      瓯窑是浙江主要窑口之一,与同时期的越窑有很多共通之处,但温州当地的瓷土氧化铁和氧化钛含量略低,故与越窑相比较,瓷胎呈色较白,白中略带灰,釉色淡青,色泽匀净滋润,玻璃质感强。

    越窑青瓷和瓯窑青瓷的胎质对比  (上瓯窑下越窑)

      褐彩最初是作为一种“缺陷”出现的,即釉或胎的某个部位,因铁成分过高,又未还原彻底,以至出现褐色或黑色斑点。这种不正常的现象很快受到了窑工们的重视,于是就有意识的在器物的局部施加含铁量较高的褐色釉彩,并逐渐掌握了这一规律,褐彩这种技艺就孕育而生了。

      瓯窑与越窑的褐彩成熟期皆在两晋时期,相似却又有所不同。从化学分析上看,瓯窑的胎氧化硅含量较高(71.6%-77.2%),氧化铝含量较低(16.6%-20%),这与越窑的胎相近;瓯窑的釉中氧化钙含量较高(21.3%-23.3%),属高钙质釉,这也与越窑相近。瓯窑所采用的褐彩料为富铁釉料,熔剂含量较高,在烧制的过程中,容易与青釉产生化学作用,能好好的与釉水相融。同时,瓯窑的胎土较白,不能很好的生产越窑中的碧绿色釉色,窑工便扬长避短,充分利用优势技术,将褐彩的工艺发挥到了极致,形成不同于越窑的另一种美学。正因为发展的方向的不同,瓯窑与越窑的褐彩装饰是有所不同的。瓯窑褐彩略淡,近于红褐色,越窑褐彩略浓,近于暗褐色;瓯窑褐彩的有很明显的晕散效果,表现出褐彩深浅层次的不同变化;装饰手法上瓯窑也更为丰富多样化。

    越窑和瓯窑的褐彩对比 (左瓯窑右越窑)

      青釉加饰褐彩工艺最早出现在三国时期的越窑,但真正将高温褐彩青瓷持续性发扬光大的却是瓯窑,并成为瓯窑青瓷代表性的装饰风格特点之一。西晋时期瓯窑的窑工已熟练掌握褐彩的运用技艺,东晋时期将褐彩的装饰手法广泛的运用到器物上。瓯窑的褐彩纹样丰富,而且自成体系,延续时间之长、艺术生命之强,在各瓷窑中所罕见。

      一、两晋南北朝——瓯窑褐彩青瓷的初兴期

      今从夏甓山东晋窑址出土的瓷片和温州市郊、永嘉、瑞安、苍南、平阳、乐清、瓯海等地两晋南朝的墓葬出土的瓯窑青瓷器物来看,此时瓯窑褐彩的使用十分普遍,在瓷器中所占的比例也较高。它突破了单纯刻划线纹和模印的模式,使单色青釉的色调发生了变化,丰富了青瓷的装饰效果,这时期的褐彩装饰有点彩、线描和书写等几种手法。

      (一)点彩。在早期褐彩装饰最为普遍的手法,主要用途是强化青釉瓷塑和图案的局部艺术表现效果的一种辅助描绘手段。运用点彩的多寡、大小、浓淡、参差以及线条的横、竖、曲、环,都能变出多姿多彩的图案。使用起来简便灵活,适应性强。

      1.在瓷塑动物的眼、嘴、足、尾、翼等局部位置点饰褐彩,画龙点睛的功能。典型器物如:

    东晋 瓯窑点彩牛形灯 瑞安桐溪东晋墓出土 浙江省博藏

    东晋 瓯窑点彩鸡首壶/东晋 瓯窑点彩蛙形盘口壶

      2.在器物的口沿、掇、盖、肩腹部位,对称性、规律性的点饰褐彩,点缀描绘成菱形、环形、十字形等辅助纹饰。如:

    东晋 瓯窑点彩盖钵 南京下关区象山M7王氏家族墓出土 南京市博物总馆藏

    东晋瓯窑褐彩刻划器盖 夏甓山东晋窑址出土 温州博物馆藏

    东晋 瓯窑点彩连珠纹双系-1

    东晋 瓯窑点彩连珠纹双系-2

      3.在器物周身作不规则、随意但错落有致的洒彩装饰。典型器如:

    东晋瓯窑点彩鸡首壶 温州博物馆藏 温州市郊双屿镇牛岭村雨伞寺东晋永和七年墓出土

      (二)线描。用褐彩在青瓷器表直接描画或涂抹规则性、对称性的条状纹饰,强化装饰效果和艺术感染力。如下图此件考古出土的南朝青瓷盖罐,使用褐彩瓜型的器盖和身腹上涂描出瓜果的天然纹理,使其像生造型的艺术创作更加完美。


    南朝 瓯窑褐彩瓜形盖罐 温州市翠微山南朝墓出土 温州博物馆藏

      又如下图这两件鸡首盘口壶,先在青瓷器身上划刻出抽象的羽毛纹饰,再沿着纹饰的脉络装饰条形褐彩。

    东晋 刻划褐彩鸡首-1

    东晋 刻划褐彩鸡首-2

     (三)书写。用褐彩在器身、底部上书写文字,瓯窑东晋时期的青瓷褐彩题字,开唐-五代时期各窑场青瓷褐彩题诗、题款装饰之先河。如下图二器:

    东晋瓯窑褐彩“文苑山者”款三足砚残件 永嘉夏甓山窑址出 温州博物馆藏

    东晋 瓯窑褐彩“泰和二年作”铭文双唇罐

      二、唐—五代——瓯窑褐彩青瓷的繁衍期

      瓯窑在唐宋时期的文献亦有记载,陆羽的《茶经》就引用了杜毓《荈赋》中的“器择陶拣,出自东瓯”一句;诗人季南金也写诗:“听得松风并涧水,急呼缥色绿瓷杯”来赞叹瓯窑的缥瓷。从制瓷成就而言,在我国的陶瓷史上占有一定的历史地位。这时期的瓯窑褐彩青瓷,在继承两晋南朝褐彩的基础上,其工艺辐射影响了周边窑场。也与同时期的婺州窑、宣州窑和长沙窑等窑场相互影响,兼容并蓄,较前期有所创新。

      从永嘉的启灶、坦头、箬隆、下坦、黄田、南湖、七星庙后山等唐、五代窑址和同时期墓葬出土的青瓷器物来看,这时期的褐彩装饰有以下几种:

      (一)涂斑。此时除了保留传统的点彩手法外,还在此基础上发展出大块涂斑的装饰品类。用褐色斑块装饰器身,斑块的边缘多有晕散。如:

    唐 瓯窑褐色点彩器盖 永嘉坦头窑址发掘 永嘉考古所藏

    唐 瓯窑褐彩水盂 温州博物馆藏/唐 瓯窑褐彩水盂

    唐 瓯窑褐彩水盂

      (二)挂彩。在器物的腹壁饰以条纹的褐彩。条纹参差,自然流畅;或以泼墨的手法,形成各种抽象写意的画面效果,粗犷率性,颇具韵味。如:

    唐 瓯窑褐彩执壶 温州博物馆藏/唐 瓯窑褐彩执壶残件

    唐 瓯窑褐彩急须

    五代 瓯窑褐彩双系罐

    五代 瓯窑褐彩执壶

      (三)描画。在碗、盘、洗等器物的底部,用褐彩装饰符号类的纹饰,如:

    唐 瓯窑褐彩碗 永嘉坦头窑址发掘 永嘉考古所藏

      (四)题写。在碗、壶、罐、瓶等器物的内底、肩腹等部位用褐彩书写文字。如:

    唐 瓯窑褐彩“八”字款水盂 永嘉县文物馆藏

      唐五代褐彩的装饰特点:从形制上看,前期大多采用大圆斑,与近似圆形的器物相结合,显示了雍容博大的时代特色;后期开始,褐彩的装饰手法呈现了蓬勃发展,条饰、泼墨的写意、点饰、文字、符文等百花齐放,展现出了唐代青瓷文化多元化的发展。从色彩上看,运用晕散方法,表现出褐彩深浅层次的不同变化,与青釉形成对比,产生丰富多样的艺术效果。

      三、宋代——瓯窑褐彩青瓷的巅峰期

      宋代的褐彩窑址主要分布在乐清大荆、龟山,永嘉岩头、下坟山,瑞安丰和、外三甲,以及苍南碗窑坑等。从这些窑址遗留物、同期的墓葬出土器和其他存世品的情况看来,这一时期瓯窑窑工对于褐彩彩料习性、烧造的经验把握和装饰运用,已达一个新高度,已能够熟练运用褐彩在青瓷上进行各种复杂的彩绘创作,美轮美奂。这时期的瓯窑青瓷彩绘的成就主要表现在:

      (一)已能够用褐彩在青瓷上描绘复杂精准的装饰图案和美术绘画题材。或在壶、瓶、罐的肩腹部绘以对称性、规则性的组纹饰,或利用碗、盆、洗等横阔的空间,描绘艺术水平高超的画面。如温州博物馆这件著名的瓯窑褐彩蕨草纹执壶:


    北宋 瓯窑褐彩蕨草纹执壶 温州市西郊北宋早期墓葬出土 温州博物馆藏

    宋 瓯窑青釉褐彩几何花草纹洗

      或在碗、洗等圆器的内面,用褐彩形象的绘出动物、神兽等图案,工匠展示了高超的绘画技巧,同时也能够把握好铁褐彩料恰到好处的还原,极富艺术感染力。

    宋 瓯窑青釉褐彩龙纹折沿盘(洗)

    宋 瓯窑青釉褐彩鱼纹洗

      (二)以褐彩结合刻划花、捏塑的混用手法也更加成熟、精准。在壶、瓶、罐的肩腹部,先刻划写意的花卉纹,再在纹饰的阴刻线处施以褐彩为地,增加视觉效果等形式。

    宋 瓯窑褐彩刻花执壶

      在动物、人物或其他像生瓷塑的器物身上施以褐彩,结合刻划对象和重点,突出立体感和视觉效果,典型器物如:

    北宋 瓯窑褐彩虎形残枕、标本

      (三)瓯窑褐彩技法,在原有的简单潦草的文字题记的基础上,已发展到更复杂的书写,不仅褐彩显字更清晰稳定,也开始追求书法的艺术层面。存世器有“万事皆道”、“作玉泉”、“太平”、“东岩”、“北岩”、“蕊”、“李”等褐彩铭识。典型器物如乐清大荆屿后宋代窑址出土的“作玉泉”款瓶,温州博物馆藏宋代瓯窑褐彩“万事皆道”款青瓷洗等。

    宋 瓯窑褐彩“万事皆道”款洗 温州博物馆藏

    北宋 青釉褐彩“作玉泉”款瓶 温州博物馆藏

    宋 瓯窑褐彩“太平”铭文洗

    宋 瓯窑青瓷褐彩文字标本  

      宋代的褐彩装饰,既有前期的秀丽的北宋时代风格,符合当时文人士大夫阶层的审美喜好;也有后期的在淳朴敦实的器物上抽象的描绘,富有浓厚的乡土气息。是宋代艺术从上流士大夫阶层走向平民社会,服务对象转向平民大众群体 的真是反映。

      结语:

      瓯窑的褐彩在瓯窑的千年烧造史上,一直传承有序。尽管,从今天看似很简单的褐色点缀,却开启了瓷器从单色釉向釉下着彩的过度,对后世彩瓷多样化的意义不言而喻。不仅开唐宋瓯瓷装饰先声,也波及唐代长沙窑、越窑和婺州窑的釉下彩绘的成熟发展。与宋代的龙泉的飞青亦有异曲同工之妙。可以说,褐彩从诞生之时起就贯穿了瓯窑装饰艺术的始终。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绿宝石 |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