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图片]日本美秀博物馆藏陶瓷珍品






[日期:2019-08-02] 来源:老窑  作者:佚名 [字体: ]

 

      唐三彩中用蓝色釉较少,因此认为挂蓝器比较珍贵。

      蓝色是红绿蓝三原色之一,在中国瓷器中最成熟的蓝色釉直到元末明初才成功烧制,就是平常所说的灯草边祭蓝。但是从唐代,或者更早一些就有窑匠在探索蓝釉发色,当时表现最明显的就是唐三彩。还有一个点,就是目前还没有很多证据的唐青花。

      蓝釉的基本成分是天然钴土矿物,其中还共生含有氧化铁、氧化锰。使用同样的蓝釉矿料,烧造的温度不一样,产生的结果也不一样。唐三彩是低温烧造的,因此唐三彩总体上还是陶器,个别唐三彩器有半陶半瓷现象,即表面瓷化,内部还是陶。元代盛行的青花蓝是高温烧造形成的。

    中国瓷器发展的道路始终受制于三个条件:瓷土、釉料、温度。其中温度曾经是一个最重要的制约。有些专家研究认为真正的瓷器烧造温度应该控制在1260度。在实践中瓷器的烧造温度在1200度到1500度之间。由于窑器的烧造要求批量生产,因此窑不能太小,这样的情形下用松木作燃料,温度就很难上去,常常会出现差一口气。所以温度的提高主要是窑形的革新,像景德镇的龙窑就是大窑,有相当的长度,燃料装得多,保温性好,持续时间长,这样的烧造温度就高,而且稳定。

      釉料是色彩的决定性因素。钴土矿是比较少的,按当时的理化水平应该是在开采铁矿时发现的副产品。用钴土能出现蓝色也是在使用含铁量大的粘土作釉料时的附带发现。之所以青花会在元代成熟、大量生产,其最可能的原因是蒙古军队对外扩张的过程中所裹挟的中原窑工在西亚偶然发现了比较纯的钴土矿,并通过军队和贸易运输的途径送回中国。这就是为什么苏麻利青釉料随着元代的灭亡而结束进口。也正因为对苏麻利青矿的认识,使得中国窑工能够发现回青、平等青等中国青料,使得中国瓷器的青花烧造至今不绝。

      同时青花蓝之所以能够盛行,从色彩欣赏的角度来讲有两个主要原因。一个是蓝色是天空的颜色,地球上的人类从一开始出现就生活在这片蓝天白云下,天人感应导致了人类对蓝色天生就有亲和力。第二个重要的原因是蓝色是伊斯兰宗教中认定的纯洁的颜色,因此在西亚国家蓝色和白色是两种非常重要的国色。这种颜色欣赏观影响了中国窑工,也唤起了中国人本来就具有的物我一体观。这就是青花蓝之所以会成为元以后瓷器中最常用、最基本的色调的原因。

      中国文化是一片深邃和广大的海洋,她是是世界文化的发源地之一,也融合了世界文化的各种元素。

      在唐三彩中我们还看到了后世素三彩的源头。



宋代夫人立像

      自宋代开始,清淡成为一个文化欣赏的主流,它继承了魏晋文化,同时有了新的发展。从这两尊妇女造型来看这一点很明显。两位妇人的形象端庄、清秀。

宋代坛状茶叶罐

    这个注释很难译,其中的Chaire来自法语,Rikyu Shirifukura 来自于日语。搞不清的还有一点这三个坛罐上都有包袱,不知是不是原配的。如果是原配的,那这三个罐的意义更大,要知道宋代的棉织品能如此完好的保存下来非常罕见。

      这是上面三个坛罐中的一个打开包袱后的黑釉坛罐,非常珍贵。

      黑釉瓷器最早产生于魏晋时期的德清窑,宋代定窑黑釉最著名。黑釉料的成分是氧化铁及少量的锰、钴、铜、铬。釉层的厚薄对颜色影响很大。

      以前都说建窑窑变天目盏在日本共有三个,都是当做国宝保存的,现在看来恐怕不止三个。美秀博物馆所展出的这几个天目盏不可能是借来展出的,因为这种国宝级的文物管理非常严格,要知道这种瓷器中国国内官方博物馆一个也没有,可见其稀少。而日本收藏的这些器物也不是来自市场,大都来自皇室或大名的传承,从下面一件就可以看出。同时这一件也解决了上面几个罐的一个疑问,即罐外的包袱皮是日本早年收藏者包上的,当然是因为其贵重。请看:




    这是个极美的建窑窑变釉天目盏,上面出现的蓝色釉点如满天幻彩,在灯光下还发出微微的红光.看看它的底足,所有的教科书都不要去看了,看看这个实物的沙足和淌釉,即使你找不到这样的窑变天目,建窑兔毫还是有的,鉴别其真伪,底足是一样的,淌釉也是一样的,如浓墨般的黑色也应该是一样的。这样的天目盏,十余年来我连残片都没有看到过,即使是残片也好啊!

再看第二个:







宋代建窑天目盏

吉州窑兔毫盏

南宋木叶盏

      南宋至元之间,战乱之际,质量下降。

南宋油滴盏


金代钧窑

      宋钧和金钧的差别可能是底足,宋钧底足内一般都是姜黄釉,而金钧则不分上下,釉面一样。请注意,同样有支丁痕。

元代侍从

元代龙形瓷雕塑

元代马

      元代蒙古马不同于唐代西域马

元代妇女 形象更世俗化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绿宝石 |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