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陶瓷故事:汝瓷寻亲






[日期:2019-11-08] 来源:网络  作者:佚名 [字体: ]

 

      绍兴15年春(公元1145年),南宋临安城内盛传这样一则故事,说是一名乞丐拿着一个天青色的大碗乞讨,此碗精美之致,可与修内司官窑媲美。消息传到高宗皇帝赵构那里,他急召主管修内司的吏部郎官李椿询问。

      主管修内司的李椿闻知此事后大惊失色,官窑瓷器,原是秘不示人,一个乞丐拿着与官窑瓷器类似的大碗在都城沿街乞讨,岂不是贻笑大方?于是,临安城连夜搜查,终于在城门的桥下找到了这个乞丐。

      经过审讯,这名乞丐是北地洛阳人氏,金人入侵时,家道破落,行乞度日。这个大碗,是他在汝州乞讨时,一名烧窑的女子所赠。乞丐陈述自己真不知道此碗的贵重,从汝州到临安,一路颠簸,他就靠这个碗吃饭喝水,并没有觉得它有多么金贵,他用了将近10年,也没人盘问此碗的来历。

      女人烧窑,从前朝至今没有先例,李椿看乞丐忠厚,说的也不像假话,便赏赐了乞丐少许银两后,将其释放。

      拿到了汝瓷大碗,李椿不敢懈怠,他将大碗呈送给了高宗皇帝,赵构看到大碗内烧有“朱家纪之”四字。碗的釉色像千峰叠翠,青中泛蓝,温润纯净,与修内司的官窑瓷器相比,宛如天地之别。只可惜是乞丐用过的秽物,高宗皇帝觉得膈应,就对李椿说:“前朝制瓷,似乎没有留字,你将此碗拿到修内司,着工匠们看看,是否能将此等釉色烧在宫中瓷器上。”

      修内司官窑在临安。李椿来到窑场后,叫来了官窑场的总师傅张伯远,宣读高宗皇帝的口谕,并让他看了看汝瓷大碗。张伯远盯着大碗看了半天,他瞅着碗底的“朱家纪之”四字,连说了几个“不可能”,放声大哭。

      李椿觉得奇怪,问道:“张伯远,你为何痛哭呢?”

      张伯远跪在地上说:“启禀大人,小人就是汝州府人,这件瓷器像我岳父家烧制的。小人和岳父、内弟随大军南迁到临安,走时家中只有贱内和幼子,我岳父家还有个岳母和小内弟,金狗入侵,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小人以为,家人已被金贼所杀,可这碗上的‘朱家纪之’四字,又分明是贱内所书,小人在想,莫非我的家人还在?”

      李椿问道:“张伯远,你是不是思乡心切,胡言乱语呢?”

      张伯远跪在地上连连磕头说:“小人不敢,我不是胡说,大人如果不信,小人的泰山还在临安城内,大人不妨唤来询问。”

      衙役们来到了临安城,找到了已从修内司辞工的老工匠朱崇山,朱崇山一见大碗上“朱家纪之”四字,老泪纵横,抱着大碗哽咽着说:“李大人,这碗确实是小老儿的女儿豆娘所烧,当年小老儿烧窑的时候,我家豆娘常常送饭,小老儿教过她烧窑和配釉。”

汝瓷古瓷片(带朱家字样)

      朱崇山是汝州著名的工匠。他在汝州大峪东沟烧窑,当年徽宗皇帝指令汝州烧制汝窑器,朱崇山被请到汝州城里专门为皇帝烧瓷。靖康国难,朱崇山和女婿张伯远随大军南迁,走时匆忙,女儿豆娘一家留在了汝州。

      北宋的时候,实行的是募兵制,汝州的工匠按照法定年龄都服兵役,朱崇山和张伯远随大军参战,九死一生来到了临安。高宗皇帝在临安建都后,朱崇山和张伯远奉旨在老虎洞烧制青瓷,因为窑土的不同,朱崇山直到离开窑场,也没烧出前朝青瓷的神韵。

      按照过去的烧瓷,是不能在瓷器上烧上窑场的印记,这个“朱家纪之”四字,唯有在朱崇山离开汝州后,才会烧制。

      看来是豆娘她们还在,朱崇山和张伯远在嚎啕大哭的同时,也觉得上天有眼,让他们的家人没遭涂炭。

      其实,在朱崇山和张伯远离开汝州后,豆娘一家一直在寻找家人的下落,她们辗转来到了汝州的严和店,靠与人浆洗度日。父亲和丈夫生死不知,母亲又因思念家人撒手西去。为了糊口,豆娘带着幼子和弟弟又重新捡起了家传的手艺,烧制汝瓷。她无时不刻思念家人,尤其是丈夫张伯远,结婚三载,夫妻恩爱,举案齐眉。然而,山盟虽在,锦书难托,战火连绵,音信皆无。她唯有以泪洗面。

      为了寻找家人,豆娘想了个办法,就是在自家烧制的瓷器上写上字,她知道她烧的瓷器都是使用品,不定什么时候,老天开眼,让尚在世间的亲人看到瓷器。朱崇山读过几年学堂,烧窑后他教过女儿写过字,这带着“朱家纪之”四字的瓷器走州过县,还真的阴差阳错地到了临安。

      李椿看着朱崇山翁婿泪流不止,动了恻隐之心,他将询问的过程上奏给了高宗皇帝。

      赵构在金銮殿召见朱崇山和张伯远。听完了他们陈述后,问道:“朱崇山,你随朕来临安多少年了?”

      朱崇山颤颤巍巍地说:“启禀皇上,小人与犬婿自靖康二年追随圣驾,至今已一十八冬。”

      赵构闻知嘘嘘,长叹一声说:“故国飘零,你等随朕颠簸流离,尝尽了苦难,这样吧,朕赐些银两,你和张伯远返乡去吧。”

      朱崇山和张伯远听到高宗皇帝的话,大哭谢恩。

      绍兴18年冬,朱崇山和张伯远辗转返回了汝州。在严和店,一家人终于团聚到一块。此时,张伯远的儿子张继宗已娶妻生子。

      同时在严和店,朱家窑名声远扬,以瓷寻亲的故事被说的神乎其神。

      后人为记载这段经历,写了一出《汝窑传书》的地方戏,传唱多年……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绿宝石 |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