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淄博窑综述






[日期:2019-11-22] 来源:猛虎文化  作者:万斌 严卫 [字体: ]

      前言

      本文所述的淄博窑,是指山东淄博地区一系列共生古窑场群落的集合概念。因古文献记述的缺乏,以及该窑群产品与北方其他地区产品多易混肴等历史原因,历来工艺史轮廓不清,长期被忽视。如硅酸盐学会1982版《中国陶瓷史》和文博系统培训教材的2001版《中国陶瓷》这两本权威著作,提及淄博窑也仅限于磁村窑的一些零碎信息。近年在公共考古和收藏热潮催动下,经体制和民间人士共同探索,它才逐渐在文物界显露其整体面貌和个性。

      淄博窑场是一个成熟发达、技术高超、产量巨大的综合性民窑群落。它有几个特点:1、工艺装饰异常丰富,品类齐全,堪称大部分宋金时期北方特色工艺的集汇和浓缩,在陶瓷史中非常罕见。2、窑址相对集中,各个窑口之间产品有一定的类同和重叠,但衔接存续有序,以淄川、博山两大中心的瓷业扩散发展模式清晰,体系性强。3、各窑口产品结构的重心各有偏重,呈现一定的区域内体系分工的特点。4、与北方其他地区的工艺存在密不可分的高度关联性,多数产品分别与河北、河南、山西甚至四川等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的风格类同。5、窑场发展充分饱和,繁衍时期长,生产史的演变轨迹异常完整。

      很显然,淄博窑场属于整个北方陶瓷业体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的高度开放性、容纳性、概括性和自成体系等特点,对于探索整个北方陶瓷生产史、工艺史的宏观结构和演进模式,学术意义重大。目前的研究也方兴未艾,在它的产品覆盖市场、产销渠道、工艺传播的来龙去脉和路线轨迹等诸多基础问题未清的情况下,也衍生了多种论见,譬如一些产品的创烧地、官民属性、淄博窑场的历史定位等。一些使命感很强的本土人士长期为某些观点奔走申张,令人感动,尤以张光明、高岩、贾斌等为代表的本土学者专家和民间收藏家们贡献尤多。

      但要对淄博窑作准确历史定位,须抛弃一些先入为主的主观希冀或自我中心情绪,尽可能客观理性,先解决一些基础问题,如它到底是某些工艺的原生起点,还是衍生的技术传播受体?它是处于工艺传播链的两端,还是过渡的中间一环?思路逻辑清晰了,证据充分了,真相自然就水落石出。

      我们可以通过对北方不同窑场的类同产品分别作扎实的地层和类型考察及比较研究,厘清各自工艺发生的先后,整理出一个大体序列出来,才有可能梳理出相对清晰的逻辑链,形成有力证据支持下的科学结论。

      本文不卷入具体问题的争论,只是尽可能在公共考古的大视野下,拓宽基础信息和素材的收集渠道,并作初步系统整理。因一些窑址和生活区遗址的官方考古出土器物的断源断代也比较笼统,大抵只分为淄川、博山的标识(黑釉粉杠、天目釉、白地黑花、绞胎、三彩等宋金元品种两大片区多个窑口毗邻交接、均有重叠的类同生产,极易混肴),类型整理也缺乏系统性和完整度,信息采集有一定瑕疵。所以我们在取样时以考古素材为主、其他可信度较高的馆藏品和本土民间素材也参用,以弥补考古挖掘的不足,并与业界共同努力作进一步厘清梳理。

      特别感谢严卫女士在外联调研过程中,淄博各界前辈、朋友们所给予她的真诚帮助和对我们研究工作的支持。

万斌 拟于秋水堂

2019年11月14日

      山东淄博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新石器时代,境内已先后出现了多个灿烂的古文明。西周后出现“泱泱大风”的齐国文化,诞生过无数卓越历史人物,政治经济和文化长期繁荣,工艺技术高度发达,多种物质文化久享声誉。

      淄博境内河川纵横,植被丰盛,矿产资源丰富,粘土、燃料、运输等条件得天独厚。淄博沂源的扁扁洞新石器早期人类居住遗址,挖掘了目前我国北方唯一文化层完整的陶瓷制作遗址。这说明约在10000年前,扁扁洞的古人类便已能熟练烧造原始陶器。

      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早期阶段,淄博地区的古陶烧造史先后大概经历了后李文化、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岳石文化等东夷文明各历史阶段。大汶口文化的彩绘红陶、龙山文化“蛋壳黑陶”、细薄白陶等品种,工艺高超,均为脍炙人口的历史名品。

    大汶口文化陶器

    大汶口文化彩绘陶、红陶兽形壶 山东博物馆藏

    龙山文化时期 蛋壳黑陶 山东博物馆藏

    大汶口文化白陶鬶 龙山文化白陶鬶

      西周-战国时期,山东地区发现有青瓷、缸胎器的遗物,尤以齐国的灰陶为盛,瓦当等建筑构件大量生产。

    西周 青瓷高足器 战国 齐国灰胎加彩鼎 战国 齐国瓦当

      秦汉时期淄博制陶业空前发展,大量生产褐色、黄色的铅釉陶,具有谱系性、历时性的淄博窑场渐显雏形,开启了窑火延续近两千年的淄博陶瓷业,成为陶瓷史的重要北方生产基地之一。北大侯仁之曾称,淄博古代陶瓷生产的总趋势,是从北到南,也就是从淄川境内向博山境内逐步扩展的,时代愈晚,扩展也就愈普遍。

    西汉 漆衣陶器 1973年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

      魏晋至北朝,淄博陶瓷的生产重心从色釉陶转型进入高温的石灰釉原始青瓷烧制阶段。淄博窑场的瓷器烧造年代约自北朝晚期或东魏始,以淄川区寨里窑遗址为代表,发展为中国北方最早的青瓷生产基地之一(当然一些人认为它就是中国“最早的青瓷生产基地”,没有“之一”)。

      北齐至隋唐时期,以淄川为中心而扩展的淄博窑场群落逐渐成型,主要生产青黄釉青瓷、白釉、白釉挂黄绿彩、黑釉等品种,与河北河南的相州、邢州、巩县、鲁山等古区域的同期产品,呈现出高度的相似性。表明这一时期北方陶瓷制造工艺技术发展的普遍关联性、流动传播性和时代同步性等历史特点。交唐后,淄川磁窑务(今磁村)窑场作为窑群新中心开始崛起。

      北宋开始,淄博窑群进入了高速发展期,除了淄川地区的磁村窑场继续发展,煤代替柴木成为烧窑新燃料,巩家坞、郝家村等新窑场也出现;颜神店(今博山)、八陡、坡地、万山等片区也相继兴起。到了金代,这些窑群达到了烧造生产高峰期。大量生产黑釉、褐釉、白釉、天目釉、青釉、白地黑花、黄地黑褐彩、三彩、红绿彩等品种,彩绘、印花、刻划花、绞胎、捏塑、跳刀啄刻、筋纹等装饰手法丰富多样,制瓷技艺成熟,糅合了工艺和美术的多种成果。特别是黑釉粉杠瓷(业界也有“线条沥粉”、“起线纹”等称谓)、绞胎瓷、宋金三彩等成为区域代表性的大宗品种,风格鲜明,艺术高超。

      以磁村和颜神店为两大中心为代表的这些窑口,与中原、西北等其他名窑显然存在千丝万缕的交融互渗关系,产品丰富,装饰多样,兼具了河北的磁州窑、定窑、贾壁等窑场,以及河南的安阳、巩县、鲁山、郏县黄道、鹤壁、新安城关镇、宝丰清凉寺、禹县扒村、修武当阳峪、焦作西王封等窑甚至京郊辽属龙泉务窑等工艺和产品风格特点。

      元代开始,随着南方景德镇窑系高温青花瓷的全面兴起,整个北方制瓷业受到冲击,淄博地区传统工艺产业逐渐转向玻璃制造业的新兴重心、元后期受战乱影响等历史原因,淄博制瓷业全面衰落。这个时期以淄川坡地窑、博山南万山窑、颜神店、八陡等为代表性窑场,黑釉、白釉和白地黑花产品多见,品类比较单调。

    元-明初 淄博窑场瓷器例举

    明 淄博窑场瓷器例举

      明初后淄博瓷业逐步有所恢复,以颜神店为中心重新发展起李家窑、北岭、山头、窑广、西河、福山、八陡等新窑场,转产青花、红绿彩、孔雀蓝彩、粉彩、琉璃瓦等新品类,而如黑釉瓷等一些传统品种到明清时期也还延续生产。这些窑场虽然在工艺和质量上已丧失技术领先地位,但大量日常生活用瓷制品对于本土及周边区域的社会生活需求却意义重要,是以到了明晚期至清早期重新恢复生产规模盛况,文献载“乾隆时期,北岭、张店、山头、窑场、大街南、八陡、福山为当地七大窑厂,产品各有特色,争奇斗艳。”《山东通志》称“其利民不下于江右之景德镇矣”,淄博窑场在明清时期对于地区民生仍然保持相当大的影响力,窑火一直延续到清末民国。

    清-民国初 淄博窑场产品例举

    清代 淄博馒头窑遗迹

      古淄博瓷器烧造遗址的群落,主要分布在今淄博市南部的淄川、博山一带。主要有寨里、 磁村、岭子、巩家坞、万山、西坡地、福山、博山大街、山头、窑厂、八陡等十余 处。本文以淄博窑场生产史的发展轨迹为主线,选取寨里窑、磁村窑、博山大街窑、坡地窑这几个最能代表该窑区的发生期和巅峰期时代特征的窑口及其产品作重点介绍。

      一、寨里窑及周边窑址

      寨里窑青瓷及其窑址于1957年文物普查时被发现,70、90年代又先后开展了几次较大型的考古挖掘和调研。窑址面积约22万平方米。经历年清理发掘,出土大量青釉瓷片,少量黑釉,釉色均不纯正。器类多为碗、盆、罐、高足盘等生活用具。同时发现有淡黄、深黄、草黄釉色的铅釉陶片和少量素烧器。为早期烧造成熟青瓷的北方窑址之一。但是否如旧本《中国陶瓷史》和一些学者所言,其为“北方最早的青瓷窑址”呢?则此说尚值商榷。目前已知寨里窑古窑址群落的情况,大致可分为三期:

      1.早期为陶器烧造古址。包括约春秋战国时期的村东古窑址和纪恩桥周边窑址,以及两汉时期烧造素陶和青黄色釉陶等一些古址地层。有迹象表明,同期或已始烧原始青瓷。

      2.中期以烧造青瓷为主。早期青瓷萌芽于汉色釉陶,约始烧于魏晋(一说始于东魏),北朝-隋唐为成熟鼎盛期,以寨里村南、大张村南、松龄制药厂等窑址为代表。这一时期,窑烧技术完成了由陶向瓷的飞跃。寨里窑青瓷产品以碗、盘、罐、缸等生活用品居多。胎体一般较薄,早期釉中的氧化铅含量高达55.42%,釉面斑驳不匀、多有铁锈斑点。晚期或采用素烧、二次上釉的工序,缸胎的质地灰白坚密,釉色青或青黄、光泽坚致不剥釉,有半釉或全釉产品。

      坯体成型部分还保留盘条法等古法,但快轮拉坯已渐成主流。施釉工艺主要有刷釉、浸釉和荡釉。窑具主要有三角形、柱状三叉、齿状、圈足状、三花瓣状等垫柱、垫环、垫饼类各式支具,部分出土窑具还发现有人名和姓氏的刻铭。装烧不使用匣钵,均采用支具叠摞,裸烧的方式制作。

      寨里古窑为半倒焰窑,窑址残存的窑炉内,发现大量柴灰的现象,或表明以柴木为烧窑燃料。

      装饰手法有划花、模印、贴塑、浮雕、圆雕等多种,受泊来的佛教文化和波斯萨珊、粟特等外来工艺元素的影响,多见有莲花、宝相花、宝塔等造型、堆塑和刻划的纹饰运用。代表器物如1982年淄川区龙泉镇和庄村古墓出土的北齐青瓷莲花尊,其早期青瓷特征明显,釉质青黄,挂釉不均,釉泪明显,还带有铅釉陶的残留影子,不如河北景县封氏墓出土的四件北齐青瓷莲花尊的青釉技术更成熟。整器装饰繁缛华美,贴塑精巧,为淄博北朝青瓷的代表之作。

    淄川龙泉镇和庄村古墓出土的北朝青瓷莲花尊 淄博陶瓷博物馆藏

    隋 寨里窑青瓷瓶、盖罐

    隋-唐 寨里窑青釉标本和窑具

    唐 寨里窑青瓷洗口瓶、褐黑釉、青釉刺花执壶

      3.后期为烧造青褐釉、白釉、不纯正黑釉等杂色釉瓷、白地黑花瓷为主。以唐至宋金时期的宋家墓地、山头村西等窑址为代表。

      二、磁村窑

      淄博窑场进入唐代后,磁村窑、博山大街窑开始兴起。磁村窑位于淄博市淄川区西南磁村镇,包括南北窑洼区、村内区、苹果园区和华严寺区。周围山区蕴藏丰富的瓷土、耐火料和煤等矿物资源;范阳河支流在村的东西方位各有流过,水路交通便利。1976年、2006年,山东考古部门和故宫先后进行3次试掘和调研,窑址遗留瓷片约7成为碗具类,不同时期地层主要有青釉、白釉、白釉绿斑、黑釉天目釉、黑釉铁锈花、兔毫、黑釉剔花、茶叶末釉、酱釉、棕黄釉印花、三彩、绞胎、孔雀蓝釉、白釉篦纹划花、剔花、白地黑花等丰富品类,一些品种颇具工艺创新意义。特别是其中一类裹足满釉细支钉支烧的精细黄釉、白釉产品,引发了淄博窑是否曾经烧造贡瓷甚至具有官窑性质等一些学理猜测和讨论。

      另,该区的试掘成果表明,淄博窑场用煤烧瓷的年代主要在金代,或可上推至北宋末期,在此之前的瓷窑则以柴烧为主。

      (一)窑烧历史分期

      磁村窑址试掘范围分为四个片区,以地层分期则可大致分为五个历史烧造期。

      第一期:黑釉产品较多,其次为青釉、酱色釉和茶叶沫釉(较少),釉面较为浑浊而驳杂,一般为木光。胎色有缸红胎、白胎、灰胎等。胎体厚重,器形简单,平足。多是碗、盘、罐类生活用具。三叉形支具、泥条、窑棒为窑具。支钉痕均有三枚,痕迹较大。碗一般为曲腹,腹较深,口微侈,平足。其中碗的造型与西安何家村窖藏金银器中碗的造型相似;折棱碗与永泰公主墓三彩碗的造型相似。因此第一期的年代应属唐代中期。

    唐 黑釉三足炉 唐 席纹青釉执壶

      第二期:以黑釉为主,尚有茶叶末、酱色釉、青釉等。釉色较为纯正。施釉薄而均匀,玻化度较高。胎色以白胎为主,有少量灰胎和红胎。一般素面不饰。唯青釉常见编织类刻印纹。这时期产品类型大量增多,除了碗盘罐类,还有杯托、注子、瓶、铃、玩具等。碗斜腹较深,侈口,平足为主,开始出现少量玉璧形足。窑具以泥钉支具为主,三叉形支具极少,有少量圆形垫饼。支点均三枚,只痕较大。这一期中出土的注子,是唐代晚期常见器物。

    唐 磁村窑酱釉水注 唐 茶叶末釉标本

      第三期:以白釉为主,有少量青釉。施护胎釉,但白度不高,一般带乳黄色或泛灰。胎以红胎为主,灰胎次之,白胎较少。白釉加绿点、挂彩的装饰方法较多见。窑具多为泥钉泥丸类,有少量圆形垫饼,三叉形支具绝迹。支点均三枚,支痕较大。碗斜腹较浅,一般为足。其中唇口、斜浅腹、玉璧底的碗类如白釉绿斑碗等,为五代前后常见的典型器制。三期约为五代-北宋早期。

    晚唐-五代 白釉葫芦瓶 五代-北宋 早白釉瓜菱罐

    五代 白釉绿斑碗 五代-北宋早 白釉绿斑水注

      第四期:以白釉为主,白度较高,兼产少量黑釉。多见白胎。装饰技法出现划花、剔花和白覆轮等新手法。主要器物有碗、罐、碟、瓶、杯托等,以碗的数量最多。碗斜腹较深,敛口,内底平坦,均为圈足。窑具仍以泥钉为主,其次为圆形垫饼、窑棒。垫砖和杯、钵、碟状器皿形支具是本期新出现的窑具。支点一般为四枚,少数为五枚、三枚,支钉较小。以同期地层出土的“崇宁重宝”、“政和通宝”、“宣和通宝” 等钱币看,第四期的年代应为北宋中期—晚期。

    宋 白釉和白釉划花、刻花器

      第五期:白釉仍然为大宗品类,有粗白瓷和细白瓷之分。其次为黑釉,酱釉、黄釉、青黄釉、绿釉数量较少。白釉白度高、釉面光洁,胎白坚质、薄匀,制作规整。装饰技法丰富,有划花、剔花、篦纹、白地黑花、加彩、黑釉粉杠、白釉粉杠、白覆轮黑瓷、绞胎等。主要器物有碗、罐、罐盖、杯托、钵、俑、球、玩具等,碗的数量最多。碗多斜浅腹、口稍敛、圈足,内底一圈无釉,以便叠烧和套烧,碟和罐也如是。窑具仍有器皿状垫具、窑棒,匣钵、碗笼这类窑具在本期中出现,并大量使用。此外还发现陶炉条。仍大量采用泥钉支烧法,支钉小,一般为四至五枚。五期应为金代,下限不会晚于元代。

    金 酱釉瓷



    北宋末-金-元 黑釉天目釉、铁锈花、兔毫纹器物举例

    金 白覆轮黑釉盏

    金后期-元 青黄釉正烧、刮釉叠烧印花碗类

    宋 茶叶末釉枕 元 茶叶末釉碗

    金 红绿彩娃娃佣玩具

    宋 三彩刻花牡丹纹盘

    宋/金 套色剔花、釉绘和金/元孔雀蓝、棕红釉样本

   宋-元 淄博白地黑花瓷样本

    宋/金 淄博地区出土白釉、黑釉剔花、珍珠地凿印花器物样本

    宋/金 淄博地区出土白釉、青黄釉、绿釉刻划花、刺花器物样本

      (二)重要特色品种例举

      1、油滴结晶黑釉瓷。磁村窑在唐代晚期大量烧制黑釉瓷器,先是部分黑釉出现了这种局部变异——富含铁(Fe2 O3)的黑釉中的氧化铁在冷却时形成泛银光泽的结晶斑点,即所谓的雨点釉,窑址发现了较早期的此类油滴黑瓷标本。后于北宋晚期正式创烧为油滴装饰新工艺,金代则成为重要品类。烧制窑点集中在磁村和博城一带,巩家坞、博山大街南头、南万山等窑口也有少量烧制。

    宋/金 淄博油滴黑釉器及标本

    宋/金 淄博粉杠器的银油滴、银兔毫结晶现象

      2、绞胎、绞釉瓷。生产年份自唐-元代均有出品。此类为二次烧成,先以白、黑(褐)两色胎土相间糅合制坯,经高温初次烧结后,器物再罩以黄、绿或透明的面釉,以支钉仰烧,置匣钵内经800℃左右烧成。部分器物口沿不绞而辅以纯胎地,烧造出轮口的边饰效果,绞纹多变,有编织纹、羽翎纹、云气纹、团花纹和随形等,斑驳华丽,极富艺术观赏性。常见有碗、盘、钵、捶丸等使用器。


    金 淄博窑各式绞胎器例举

    淄博文昌古陶瓷博物馆藏 宋金白釉浇釉盘    元 绞釉碗、盆标本

        (注:本刊认为文昌馆藏该件浇釉盘的断代值得商榷,或可能为元代甚至明初产品)

      3、黑釉粉杠瓷。此类是窑址五期中(宋代地层)极富特色的产品,这种制作工艺亦称沥粉,即晾坯后,以白泥或浆状化妆土用漏粉条或揉搓成条状的方法做杠,搭成规则状纹线组、凸贴胎体上、罩透明釉,其余器表则涂施黑釉,从而形成黑白分明、凸显白条纹饰的装饰艺术效果。还有在白色粉杠上横划几道、作竹节状,寓意节节高升的装饰手法。

      以粉杠的颜色分,除了白杠,还有酱色、赭红、黄色的杠线;以地釉分,也尚有白釉粉杠瓷、褐釉粉杠瓷。



    宋/金 磁村窑粉杠瓷器集萃

      4、精细黄釉、绿釉、白釉瓷。近年来在淄川和博山地区陆续出土了相当数量高质量的宋金时期的精细黄釉瓷、绿釉瓷和白釉瓷,其中部分为满釉裹足支烧产品,极类河南清凉寺、张公巷类宋金汝窑青瓷的支钉特征,少数底部有“元”字等釉下刻款。考古挖掘和散失在民间器物中,也陆陆续续发现了带有“官”、“内府”等字样的完整器和残片,以及一些极类宋代曲阳定窑的精细素白瓷和刻花白瓷。

      盛秉祥、潘屴、解永杰等学者据此也提出了淄博磁村窑或曾烧造贡瓷等学术设想,或为揭开淄博窑在宋金时期,部分做工精细、质量上乘的瓷器曾被作为贡品或为官府征集、采用的隐藏历史提供线索。

    淄川-博山区出土的宋/金 支烧精细高温黄釉瓷

    淄川-博山区出土的宋/金 支烧精细绿釉瓷


    淄川-博山区出土的宋/金 仿定窑特征的精细高温白瓷

    疑为淄博黑釉的宋定窑黑釉碗 淄博市博物馆藏

      此外,淄博市博所藏两件品名标称为 定窑黑釉碗的两件黑釉盏,以其类型学特征分析来看,与宋代河北曲阳-燕川地区所产的定窑产品还是有较大差异的,不排除应为本土淄博窑场的金代黑釉产品。包括1986年淄河店村窖藏出土的那批59件定为“北宋定窑白瓷”的器物,断代上更应接近金代特征,而断源问题上,这里面会否掺杂有淄博本土产品呢?或也应予以再深入研究和审视。

      三、博山大街窑

      博山大街窑,东临峨眉山,西濒孝妇河。窑址沿河布局,长约1.5公里,宽约0.2公里。金代称颜神店,明代改为镇。境内峰峦叠翠,河流纵横,制瓷原料丰富。1982年6月起,淄博市博物馆进行了两次窑址考古挖掘工作,出土了白釉、青釉、黑釉、酱釉和三彩陶釉等品种。胎色以灰白为主,尚有白灰、黄褐、红褐色等。以轮制方法成型,兼用模制和手工捏制。装饰手法有印花、刻花、剔花和堆塑等工艺。多用器皿状的窑具支烧,碗盘类内底普遍有三至四枚支钉痕。器形有碗、盘、罐、盆、执壶、灯、盅、洗、枕等生活用品,也有不少玩具、瓷塑造像如骑马像、狮子、铃、龟、鹿等动物以及仕女、武士、文吏、佛教人物等。




    宋/金 博山窑场三彩瓷例举

      较早期以烧造化妆土白瓷类的碗、盘等生活用具为主,素器无饰。烧制时无匣钵,时有熏烟痕迹,器外部多施半釉,与淄川区磁村窑址第四期(北宋晚期)遗物的特征相同。

      晚期则以青瓷为主,白釉瓷、黑釉瓷、酱釉瓷及低温三彩陶釉等次之。其中白釉、黑釉瓷等基本上承袭了北宋晚期的特征。青釉瓷则变化明显,器类增多,装饰技法更丰富。在烧造工艺上,多器物仍未使用匣钵,仅有部分形体较小的器物采用小匣钵装烧。数量比较大的青釉印花碗和盘,内底多刮釉一圈用以叠烧。

      总体来说,博山大街窑的烧造高峰期应为宋-元代。金元时期器物装饰艺术臻于成熟,品类丰富,玻化程度高,釉色绚丽多彩,尤以三彩釉、绞胎、红绿彩最为上乘。大街窑区南首窑的宋金三彩堪称古代三彩釉的巅峰,胎有白、灰、灰黄、红褐等色阶,以自然交融而浓淡变宜的多彩色块底饰之余,兼用范制、贴塑、刻、划剔、印花等多种手法,将牡丹、花叶等各种图案以及卷草、几何纹等辅助纹饰精致制作,装饰主题丰富并开始融入习俗、故事等情节画面,美仑美奂,艺术性极高。而八陡窑等窑点则以黑瓷、白瓷和白地黑花等品类为主。

      1982年冬,考古队还清理了大街窑的元末明初玻璃作坊遗址,其下层即为元代瓷片堆积层。元末大街窑址的陶瓷生产废弃,可能与玻璃制造业的兴起有关。

    宋/金 博山地区出土黑釉、天目釉器

    宋/金 博山窑场绞胎瓷例举

      四、西坡地窑

      西坡地窑位于淄川区西河镇西坡地村的高地上,面积约5万平方米。1956年起,淄博市文物部门曾三次进行调查和挖掘。

      该窑烧造时期约从金-元代,以煤炭做为主燃料。采用匣钵装烧法,方式有支烧、叠烧、覆烧等,窑具发现有匣钵、支钉、支圈及各种器皿状垫具。

      产品胎骨坚质,釉面光洁。出土物以化妆土白釉类为主,少许黑釉、酱釉器物。有刻花、印花、彩绘、黑釉粉杠等丰富装饰手法。尤以金代后期-元代的磁州窑系风格的白地黑花产品为大宗特色,纹饰崇尚自然,多见花卉、水波、浪花、水草、鱼藻等题材,画风粗放,写意潇洒;同时富有生活文化气息,时见有“清静道德”、“风花雪月”、“忍”等行草书题字,书写率性自然。

    西坡地窑 金代黑釉粉杠瓷、瓷塑元代黑釉、白地黑花瓷样本

      余话:

      淄博窑场如宋金三彩、绞胎、粉杠、黑釉、天目釉、精细高温黄釉、白釉、酱釉等高品质产品,完全不输一些久享声誉的其他名窑名品,甚至过之而无不及,这些工艺渊源、传播轨迹及其定性,以及部分淄博本土出土、馆藏的器物的断源断代问题,都必须要继续深化类型比较研究,将之从陶瓷史体系中厘清出来。它的辉煌成就并不需要用行政手段和语言、或另行搭建一个独立框架来强调,而应将之放置在整个北方瓷业生产史的宏观统一体系中考察研究,才更有利于还原其历史真容。(特别鸣谢张光明、高岩两位山东文博界前辈。感谢业内发表、参与的各位同好。)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绿宝石 |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