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国博风采“国色初光——甘肃彩陶艺术展”






[日期:2020-09-22] 来源:国家博物馆  作者:佚名 [字体: ]

 

      国家博物馆展出的“国色初光——甘肃彩陶艺术”展览展出有约200件/套史前彩陶,仅从穿(纹)着(饰)上看它们是各有各的风采。

笔画与色调的奏鸣藏在甘肃彩陶纹饰里的奥秘

【走近菱格纹 | 很具变化的纹饰】

      菱格纹是半山、马厂类型最具变化的纹饰,由相互连续排列的菱格组成,可能脱胎于网格纹,是它的一种变体。

      菱格纹从形态上看,大体可以分为纯色菱格纹和边框菱格两种;从排列上方式上看,有单层、多层排列等形式。其中多层上下交错排列的方式因其像棋盘一样齐整、有序、对比鲜明,具有极强的装饰效果。尤其是纯色黑彩菱格与橙黄色陶胎,对比十分强烈。

      半山类型早期菱格纹较大,多为主体纹饰;晚期菱格变小,内填网格纹或涂黑,逐渐变为辅助纹饰。

      马厂类型时,菱格纹转变为四大圆圈纹内的装饰图案。

【一半一半 | 纯色菱格+席纹】

编织菱格纹圈足罐

      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约公元前2700年——前2300年) 高17厘米,口径14厘米,腹径20厘米,底径12.5厘米,2009年甘肃省永登县水磨沟,征集,兰州市博物馆藏。

      彩陶罐一边是编织席纹,一边是菱格纹。这种将几种纹饰按区域并列展示的风格在马家窑类型的葫芦网格纹壶上就已出现,只是到了半山类型,不同纹饰间的界限变得更加鲜明了。

四大圆圈菱格纹瓮

      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约公元前2300年——前2000年) 高48厘米,口径15厘米,腹径42.5厘米,底径12.8 厘米,征集,甘肃省博物馆藏。

【文化的融合 | 边框菱格+锯齿】

锯齿菱格纹罐

      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约公元前2700年——前2300年) 高34厘米,口径20厘米,腹径44.5厘米,底径13厘米,1986年甘肃省榆中县湖滩村,征集,榆中县博物馆藏。

      菱格与锯齿的组合受到了中亚地区彩陶文化构图的一定影响,同时也具有甘肃彩陶本地的特征,是东西方文化结合的产物。

【6666 | 边框菱格+圆点+漩涡】

菱格圆点纹壶

      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约公元前2700年——前2300年) 高38厘米,口径12 厘米,腹径44厘米,底径12厘米,1988年甘肃省榆中县新营乡,征集,榆中县博物馆藏。

      漩涡纹中心扩展出来的圆圈中填充的菱格、圆点等纹饰,一部分还包含在漩流中,形成一个斑斓的6字形状,这是半山类型彩陶的一种典型构图。


      菱格圆点纹壶(局部),这样看,6字形状是不是更明显。

【变化 | 边框菱形+锯齿】

菱形网格纹罐

      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约公元前2700年——前2300年)高45.3厘米,口径12.8厘米,腹径46.5厘米,底径11.8厘米 1976年甘肃省会宁县牛门洞出土,定西市博物馆藏。

      这只彩陶罐,除了纹饰,值得一提的是,马家窑时代的很多陶器都是大鼓腹、小平底的罐或瓮,用以储存粮食或水。这种造型并不稳定,人们推测它们平时可能是放置在与陶器底部同样形状的浅坑中的,这种放置方式比放在平地上的直筒型平底陶器还要安稳。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绿宝石 |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