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瓦罐滩元代瓷窑址考古发掘简报






[日期:2021-06-28] 来源:考古贵州  作者:佚名 [字体: ]

 

瓦罐滩元代瓷窑址考古发掘

瓷器做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发明之一,数千年来,青瓷、白瓷、影青、青花、五彩、粉彩等等瓷器争奇斗艳,在中华文明史上写下了极其明艳的一笔,而越窑、定窑、磁州窑、景德镇窑、龙泉窑、耀州窑、长沙窑、德化窑这一个个鼎鼎大名的窑址更是中华物质文明史绕不去的过往,但在贵州,2004年清水江调查之前,仅有晚清时期的兴义白碗窑还留在人们的记忆中。

瓦罐滩窑瓷器出土情况

在清水江支流汶溪的北侧白市镇盘塘村民组南侧,发现一处瓷窑遗址,根据采集到的残瓷器和窑具,大致推断其年代应该在元代以前,是我们清水江流域发现的第一个瓷器窑址。而在远口镇中团台地靠近尾部的地方,地形略向上弧,勾勒出一个平缓的山形,当地人称瓦窑滩,在山脚和靠近山脚的浅水处,我们采集到了不少的瓷片和支钉,发现了清水江流域的第二个瓷器窑址。

2009年9~12月,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四川大学考古学系联合对2004年调查发现的瓦罐滩瓷窑遗址进行发掘,该窑址的发掘,是贵州历史上第一次对瓷窑进行发掘,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瓦罐滩窑址出土瓷器

瓦罐滩窑址为早期龙窑。根据发掘情况可知,该窑以烧制青瓷为主,兼烧酱釉瓷器和黑瓷,可辨器形中较多的为碗、盘和茶盏,窑址内一共出土了完整或可复原瓷器、窑具近4000件,器物胎体较薄,矮圈足、足墙较宽,足脊平,以碗、盘、茶盏数量最多。装饰手法有彩绘、模印、划花、堆塑、堆粉等。部分碗底有圆形拇指或工具压印痕迹,为该窑址出土瓷器的显著特点。瓦罐滩窑址出土窑具种类不多,可分地柱(支座)、羊角形窑具、垫饼、垫圈、垫条、垫棒、楔形垫具、弧形垫具等。地柱、羊角形窑具、楔形垫具3种较规整,应为事先烧制以备使用。其余几类,则根据需要临时使用瓷泥捏制,故形制多不规整。垫圈,部分与地柱配合使用;垫饼,多直接置放在窑床底部,故无器底痕一侧往往比较粗糙,有窑渣、沙粒、泥土等粘附其上。楔形垫具,从残存的现象看,多与地柱、垫圈配合使用。从釉色、器形和装饰手法等方面看,该窑址发展可能受到了钧窑、建窑以及衡水窑、长沙窑的影响。



瓦罐滩窑址出土瓷器、窑具

四川大学博物馆的陈德富副研究员和王波讲师通过对瓦罐滩窑址出土的瓷器分析研究,以及对北盘江等地考古发掘工地出土的瓷器进行对比研究后认为,天柱中团瓦罐滩窑址的年代大致在宋元时期,主体年代为元代,生产的瓷器主要为制作较简陋的粗瓷,其主要销售范围为贵州东南部和西南部,在北盘江考古工地上出土的瓷器其中部分可能都是由天柱中团瓦罐滩窑址生产的产品。

该窑址的发现发掘,不仅仅对于解决黔东南或者周边相邻地区的出土瓷器的窑口问题有所帮助,而对于贵州这片相对于中原地区发展略微滞后区域的瓷业生产情况研究更具有重要意义。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绿宝石 |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