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宁夏中卫下河沿西夏古窑址






[日期:2023-02-11] 来源:百家文艺网  作者:佚名 [字体: ]

西夏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少数民族政权(公元1038年至1227年),历时近190年,建都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西夏王朝由党项族建立。党项族是汉朝西羌之别种,魏晋之后才逐渐发展强大起来。早期的党项族主要分布在今青海省东南部、四川省西北部广袤的草原和山地间。八世纪中叶,唐朝爆发安史之乱,这些地区的党项部落再一次东迁到今陕北一带。党项族在首领李继迁、李德明、李元昊祖孙三代的领导下,于1038年正式建立了大夏国。

酱釉剔刻花大甕

西夏王朝由于被蒙古大军毁灭,西夏作为中国历史上没有正史资料记载的王朝,很长时间以来,都给人以神秘陌生的印象。西夏文化遗迹、遗物、艺术等留存甚微,西夏瓷更是因为物证太少,成为我国瓷器历史上的难解之谜。

黑釉剔刻花四系罐

目前在西夏王朝原属地发现的西夏古窑遗址有:

1.宁夏灵武磁窑堡西夏窑址;2.宁夏灵武回民巷西夏窑址;3.宁夏中卫下河沿老窑沟西夏窑址;4.宁夏贺兰山插旗沟西夏窑址;5.甘肃武威古城西夏瓷窑址等处。

白釉剔刻花经瓶

宁夏中卫下河沿老窑沟西夏窑遗址,是在西夏灵武窑被发掘三十年后,于2014年2月,由四川籍海归职业画家、西夏瓷研究与收藏学者黄若愚先生正式发现。

宁夏中卫下河沿老窑沟西夏窑遗址,位于中卫黄河南岸,香山北麓的窑山,地处宁、蒙、甘三省交界处的丝绸之路古道。

在宁夏中卫下河沿老窑沟的山沟里,散布有窑炉残迹几十座,古窑遗址近二十公顷,规模较大,窑址附近堆满了文化层残瓷片,窑炉附近堆积的残瓷片最厚处约有十多米。从窑址附近堆积的残瓷片厚度判断,该窑址烧制瓷器的历史悠久,从窑址地表外露的窑具和瓷片来看,主要有碗、盆、杯、灯盏、盘、瓶、碟、瓮、缸等民用生活器具。

在中卫下河沿老窑沟西夏窑址上发现的瓷片与西夏瓷一致,白釉铁锈花装饰工艺与北宋磁州窑相似。

西夏瓷器最具特色的扁壶、鱼盆、四系罐、经瓶、双耳罐、大瓮、高足碗、帐钩、纺轮、瓷人、小动物等,在中卫下河沿老窑沟西夏窑址地表上都有瓷片发现。

西夏剔刻花瓷是西夏瓷器品种之一,西夏瓷最典型的装饰特征就是在瓷器上剔刻花纹,这道工艺使其产品更为精美,分有白釉剔刻花和黑釉(褐釉)剔刻花。西夏这种剔刻花瓷器明显不同于同时的宋瓷和辽、金瓷器。

白釉剔刻花是将花纹以外的地子剔掉,使得花纹装饰更为醒目,极富立体效果。其手法是先在灰褐色胎上施一层洁白的化妆土,划出花叶、缠枝牡丹、水波纹、几何纹、卷草纹等纹样,再将花纹以外的地子上的白色化妆土剔掉,露出灰褐色胎,形成深色地子衬托白色花纹的装饰效果,最后罩透明釉入窑烧制而成。

西夏窑承袭北宋磁州窑系工艺时,把施化妆土和不施化妆土同时并用于一件器物上,有个别褐釉剔刻花经瓶胎体粗、肩部宽斜不挂化妆土,腹部瘦挂化妆土,并剔出大朵牡丹花、莲花,底露出化妆土,近足部饰划弦纹一周。此装饰设计新颖,刻划手法精湛,肩、腹颜色反差理想,花纹层次分明,具有意想不到的装饰效果。

白釉铁锈花罐

白釉铁锈花装饰工艺在中卫下河沿老窑沟西夏窑瓷器工艺装饰中普遍得到了采用。目前,在其他已发现的西夏窑址上还没有发现过白釉铁锈花瓷器、瓷片。白釉铁锈花即采用铁红颜料绘制花纹装饰瓷器的技法,在北宋磁州窑系的瓷器中最为常见。中卫下河沿西夏窑用白地黑花、铁锈花的方法装饰瓷器,使瓷器生产节省了加工成本,又加强了瓷器艺术装饰效果。

没有物证的文化是虚无缥缈的,中卫下河沿老窑沟西夏窑的这些西夏瓷器和瓷片标本,给国内外专家学者的研究提供了实物样本,丰富了国内外西夏瓷器文化艺术的内容。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绿宝石 |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