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薪火相传的汪派山水瓷画——记珠山八友之一汪野亭陶瓷世家






[日期:2010-08-10] 来源:  作者: [字体: ]


中国画分两大支脉,一为宫廷院体画,是由皇宫特聘画师按照皇帝旨意制作出来的画。这种画重视客观,对描形绘象的造型能力要求非常严格,要求画师具备深厚的绘画功底,它为中国画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写实基础。另一支为文人画,它以传神达意为主要目的,带有较强的主观性,苏轼的画论就具有代表性。他说“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因为儿童囿于生活经验和知识范围,只能看到“形”的似与不似,而看不到象以外更深一层的意思,――画家所表现的“神”。例如“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画家创作这幅画的目的不在表现蔷薇和芍药这两种花本身的美,而是借此表达自身的某种情趣,所以文人画和诗是相通的。有些诗是用语言文字描绘的画,有些画是用线条与色彩写的诗。但诗和画的表现手段都各有自己的所长与所短,而诗配画便可相得益彰。
无疑,文人画提高了画的文化品味,提高了画的格调,但也带来了一些缺点,有些人曲解了不求形似的含义,忽视了描形绘象造型能力的训练,缺乏绘画的基本功。有人甚至提出“得意忘形”的口号。给一些欺世盗名者提供了理论依据。他们为自己绘画技巧的拙劣找到了借口,曰“不求形似”。有人甚至画一些莫名其妙谁也看不懂的东西,这就类似“皇帝的新装”里的缝纫师了。
汪派山水瓷画属文人画,但也吸取了院体画中的一些技法,主张形、神统一,以形写神,尽可能地达到形神兼备。汪氏常常以诗入画,或先作画再题诗,或先诗后画,故有诗情画意。汪野亭的一幅瓷板画题为:谨将朱墨作秋山,点缀烟霞尺幅间。欲仿高人何处觅,寒林烟渺水潺潺。汪平孙一幅画题为:败叶枯枝一地黄,寒烟衰草映残阳,颓坦古刹孤僧去,徒有诗情也断肠。均见诗与画相得益彰。
汪派山水瓷画作为景德镇乃至全中国,唯一的以画家姓氏命名的瓷画艺术流派。得到广大瓷艺家的推崇和收藏爱好者的垂青,这是与汪派山水特有的瓷画艺术风格和汪氏数代人薪火相传,不断传承与创新密不可分的。自汪野亭创立汪派山水瓷画风格至今,以逾百年,汪家已延续四代,各代均有优秀的陶瓷艺术家,经过他们的不懈努力,汪派山水不断在继承与发展的艺途上前行。
汪野亭(1884-1942年)珠山八友之一,名平,号传芳居士,斋名平山草堂,江西乐平传芳村人。家乡山清水秀的自然风光,使汪野亭自幼热爱山川之美,神奇的大自然成了他日后绘画艺术的启蒙老师,在饱读诗书之余,勤于绘事,童年即显现出其绘画的天赋。1906年出于对绘画的热爱,汪野亭放弃安逸的私塾教书生活,告别家乡,已优异成绩考入江西省立窑业学堂,系统的学习绘画理论及技艺。在张筱耕、潘淘宇等名师的指点下,加上自己勤奋刻苦,绘画技艺得到了长足的进步,艺术修养得到了全面的提升。毕业后汪野亭至景德镇专事绘瓷。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绿宝石 | 阅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