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刻瓷·艺术·人家 中国陶瓷艺术大师张明文更愿女儿雏凤清于老凤声






[日期:2010-11-04] 来源:  作者: [字体: ]

 张明文,中国刻瓷界唯一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陶瓷艺术大师双料殊荣获得者。

  张锐,山东省陶瓷艺术大师,在刚刚结束的山东陶瓷艺术作品设计创新评比暨第四届全国刻瓷艺术大赛上,她凭借人物刻瓷作品《赏》,荣获金奖。

  “我是幸福的,一出生就有了最好的老师。”采访她时,记者偶然得知,这位巾帼不让须眉的秀雅女子,却原来家学渊源,是张明文大师的次女。

  在父亲影响下,张家三姊妹张健、张锐、张谦均与彩绘、刻瓷结缘,女婿纪宏,山东省陶瓷艺术大师,也在此次刻瓷艺术大赛中获得铜奖,张家称得上是地道的刻瓷人家。

那股子樟脑油味儿

  “小时候,我们家里总飘着一股子樟脑油味儿,那是父母身上的味道。至今,我还认为这个味儿很好闻,清新、醒脑。”张锐的这句话,得到了姊妹的赞同。

  在陶瓷界,樟脑油专用于调和陶瓷颜料。“父亲刻瓷、母亲彩绘都离不开它,身上总带着这股子味儿。”

  “那时我们家里有着一种特别的谈话之风。”张锐回忆说,小时候,每到晚饭时,一家人围小方桌而坐,聚谈于一堂,所谈的内容,不外乎刻瓷、彩绘、说古论今,谈兴正浓时,连饭后的碗碟都顾不上收拾。“那时我们还小,可父母从不漠视我们,彼此之间就像朋友一样探讨各种话题。我想,我对刻瓷的痴迷,就是在父母所营造出来的这种氛围中形成的。”

  17岁时,张锐师从母亲常素芳学习陶瓷彩绘。“彩绘是刻瓷的基础,学刻瓷,先得画得好。”四年之后,张锐的彩绘小有所成,转而师从父亲专攻刻瓷。

  从那时在瓷盘上刻下第一刀起,对刻瓷,张锐痴迷至今。

慈父·严师

  张明文是一位慈父,女儿们从小到大感受着父亲的疼爱与呵护。

  张明文又是一位严师,为了刻瓷时女儿张锐一条线画得不好,他曾摔了杯子。

  20世纪80年代末,山东省出台高级工艺美术师带子女学艺的政策,淄博瓷厂共有五位高工带子女学艺。借助这个政策,父女俩同在一间工作室,探索着刻瓷艺术。

  在父亲的严格要求下,张锐的刻瓷艺术很快就得窥门径。

  1990年,由父亲构思设计、女儿操刀刻制的刻瓷作品——《无题》组刻(三个和尚、龙和马、猫和鱼、狐狸乌鸦),在景德镇杯国际陶瓷精品大奖赛上获奖。

  张锐,由此在中国刻瓷界崭露头角,其业绩收入轻工业出版的陶瓷名人录。

更愿雏凤清于老凤声

  在这次刻瓷艺术大赛上,张锐参赛的人物刻瓷盘频频引来关注的目光。作品的题目只是一个《赏》字——画面中的仕女似在欣赏着什么;与此同时,观众也目不转睛地欣赏着画中人物,但见——淡淡的装,天然模样,飘逸的秀发,含情的双眸,微启的朱唇……作品的寓意与卞之琳《断章》相似——“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桥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这些都是用一把钻石刻刀来完成的,突显作者的功力与功底。

 赞美之余,人们发出“看着容易做着难”的感叹。

  对这件作品,张明文说:“用刻瓷的独特语言去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用中国画线描的手法表现人物的面部情感,大有‘四两拨千斤’之效。”

  “更愿雏凤清于老凤声。”

  这是一位父亲对女儿的期许;

  更是一位大师对淄博刻瓷的期许。

张明文

 

  1941年8月生,淄博市淄川人,淄博刻瓷艺术始创者。2006年被评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2003年被评中国陶瓷艺术大师。1993年被国务院授予“为中国文化艺术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专家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其作品质朴简约而不浮艳,诗书画印,哲理人文,意味隽永,多被国际、国内名士收藏、入典。从艺50余年来,获国际、国内88次奖项,撰写“全国陶瓷行业刻瓷工等级标准”,发表论文《刻瓷艺术与情理法趣》,使原本宫廷造办之技艺升华为有理论依据的民族刻瓷文化。1989年中外文化出版社发行《张明文刻瓷艺术》。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绿宝石 |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