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拍市难觅好藏品 买家竞争近乎惨烈






[日期:2010-11-11] 来源:中国网   作者: [字体: ]

   2010年10月初,西泠拍卖董事胡西林一位私交很好的藏家朋友,带着一亿资金,做足了“收藏功课”,南下香港参加本年度的香港苏富比秋季拍卖,对于选中的拍品,他是势在必得。然而,直到10月8日秋拍结束,该藏家竟然颗粒无收,“心仪的拍品都被别人以更高的价格竞买走了”。

    胡西林在向笔者讲述这个故事时,香港苏富比史无前例的近31亿港元的总成交额早已令天下哗然,而内地各大拍卖公司也都希望这个天价数字能够为即将到来的秋拍市场带来火爆的前景。

    然而,在胡西林眼中,令人咋舌的成交数据只是中国在世界经济的总体格局中所占份额越来越大的一个缩影。在欣喜的同时,对于拍卖市场,预示着将会迎来更加残酷的竞争,因为,“市场中的好东西越来越少了”,买家竞买的激烈程度已经近乎“惨烈”。

    那么,如果连上述那位资金雄厚的藏家都不一定能够买到看中的拍品,拍场中大多数没有上亿资金支持的买家,在今年竞买激烈的市场中,又能够买到些什么呢?笔者通过走访多家知名拍卖公司的负责人,希冀通过他们对秋拍的备战情况,为买家提供一些购买建议。

    油画:还有买到博物馆级作品的机会,油画板块在金融危机中受到重创的当代艺术部分,在之后连续几季的春秋大拍中,被拍卖公司“雪藏”,并通过增加经典以及写实绘画,将油画板块带入一个相对安全的区域。而自今年春拍开始,当代艺术开始复苏,北京翰海油画负责人柴宁说:“当代艺术将延续春拍以来的复苏态势,并逐渐走向一条理性的通道。”柴宁所说的理性,就是不会再像2007年前后那样,一度受到热捧,致使当时有的作品,涨得没有缘由。

  柴宁说,从今年苏富比秋拍中可以看出,经过金融危机的洗礼,藏家变得越来越理性,开始注重作品本身的价值而不是艺术家的名头是否够大。“同一艺术家的作品,有历史、学术价值的就会受到买家的争夺,反之,则价格并不是很高。”因此,今年香港苏富比秋拍中那幅张晓刚《创世篇:一个共和国的诞生二号》就会以约合人民币4555.314万元成交,而同场的另外一幅张晓刚《1997年血缘系列》,成交价不过约合人民币148.4万元。

    柴宁认为,目前各个拍卖公司油画板块中的份额分配也趋向合理,当代艺术并不像前两年那样“独大”,经典油画也就是俗称的老油画以及当代写实绘画在比例上占有较大的份额。

    柴宁说,以前参与拍卖市场中的行家居多,很多拍品今年卖出后,第二年甚至当年的下一季拍卖就可能再次出现,而现在真正的藏家参与进来,很多作品卖出后就沉淀下来。就像此次北京翰海推出的刘小东名作《白胖子》,自上世纪90年代卖出后就一直没有在市场出现过。“这些好作品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再次出现”。柴宁认为“现在虽然能流通的好作品越来越少,但毕竟还能买到,而且价格远远没有达到应有的价值,也就是说,现在买家还能买到博物馆级的藏品,而这样的机会,在一两年之后很可能就消失殆尽”。因此柴宁建议,秋拍进入市场的买家,最好集所有的财力购买为数不多的优秀作品,“比如你有1000万,就买一件1000万的作品,而不是买10件100万的作品,因为这件1000万的作品,今后即便想买,也不一定会有了”。

    不过,柴宁也提醒买家,油画板块中的经典部分,相对于当代部分,较多地受限于“赝品”的困扰,因此购买时需要更多的知识以及谨慎的态度。但是,另一方面,经典油画的价值远远被低估,如果买家具有鉴别真假的能力,该部分不失为一种安全而极具升值潜力的板块。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绿宝石 | 阅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