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钧窑正名的由来






[日期:2011-02-28] 来源:网络  作者: [字体: ]
   禹州市地处中原腹地,历史悠久,古味甘醇,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是中国古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和文化摇篮,据 《钧州志》载:“钧,古豫州三河之境,黄帝故墟也”,至今黄帝问道处的逍遥观遗址尚存。自古以来为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相传四千多年前,黄河泛滥成灾,大地一片汪洋,民不聊生。舜任用鲧来治水,他采用堵塞的办法,洪水一来就冲垮了堤坝,治了九年没有成功,舜就把鲧流放,又用鲧的儿子禹继续治水,禹治水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开凿龙门山导洪水人黄河流归大海,终于治理了水患,被推举为部族的首领,成为夏代第一个帝王,号称夏禹之国的禹州是夏部族活动的中心地城。如今尚留有 “禹王锁蚊井”和瓦店、下毋、西王庄、少康城等夏代文化遗址多处。
  据《史记·夏本纪》载:“禹在此受封为夏伯”,《郡国志》顿川郡条下载:“阳翟禹所都,盖因禹始封于此。”禹的儿子夏启又于此创建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并大享诸侯于钧台 (钧台亦称夏台,是夏启宴请诸侯的地方)。之后汉代重建,唐代复修,清光绪甲午年南海黄景重修后的遗址至今犹存。台高丈二,中有旋门,上有隶书 “古钧台”石刻一方,两旁石刻对联为:“得名始于夏,怀古几登台”。现已重新整修一新,并被定为 "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钧窑在这里发生发展,它经过汉代低温色釉的探索,到唐代高温色釉的急速发展,进人宋代达到了最高阶段,取得了空前的成就,体现了最优秀的民族风格和时代精神,成为当代颜色釉的鼻祖,开明清彩瓷之先河。北宋初年禹州以盛产钧瓷闻名于世,徽宗皇帝赵估曾在这里设官窑为宫廷烧造贡瓷,故窑以古迹取名,窑名 “钧窑”,瓷名 “钧瓷”,这就是 “钧窑和钧瓷”得名的真正起因。故有人赞日:“禹州夏时古钧台,钧瓷名声袭此来,宋时扬名中内外,推陈继往出新材。”至于有人说:禹州是金大定二十四年 (1184)改名钧州的,以地得名因名 “钧窑”,是金代瓷器的代表,这是不对的,因 “传世宋钧”中有刻奉华铭文的,与汝窑贡瓷相同,“奉华”乃宋高宗赵构妃子刘妃所居宫殿名,金无奉华殿名。至于钧字的写法,明万历三年 (1575)四月,因犯了皇帝朱翊钧的忌讳,把钧州改为禹州,钧窑就变成 “均窑”了。尽管历代禹县改制更名,历代史志皆以有古钧台和夏禹治水这个美丽动人的史迹有着密切关系,所以“钧窑”之名来源于此更为确切些。已为陶瓷史家所公认,元可非议。
  至于窑名的来历,试以字义和地名考之,钧台、钧州之得名,当来于钧器,据古籍载:“钧器者,制造陶器之转轮也。”迄今制造圆器之胎仍沿用之,清唐秉钧 《文房肆考图说》卷三载:稽康虞三代以迄秦汉,魏晋南北朝,著于经史子集者,如日缶、日土增、日泰尊、日太瓦棺、日甑盆、日瓦族之名,凡名数十而窑无所及,至唐始著窑名,如越窑、邢窑等。上古以器名地,后则以地名窑。由是观之,钧瓷的名称来源于钧器亦末不可,唐以前或为白瓷或为青瓷,从陶瓷发展的观点言之,禹县自古以来烧造陶瓷与赋予名称的早晚,并不影响客观事实的存在,所轰传世界的钧瓷则受隋唐、五代名窑的影响,其精美制品则出自北宋初年是为钧窑的极盛时代。至于 “钧”和 “均”字在古代本来是通用的,但因明万历年间避讳改钧州为禹州,故明清瓷书文献皆易 “钧窑”为“均窑”,音同字不同。一字之差为免文字之祸讹传至今。为正名故,以 “钧窑”“钧瓷”较为妥帖,特立小议以还其庐山本来面目,窃以别于其他瓷品之特色。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绿宝石 |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