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瓷艺作品中的猛虎题材






[日期:2011-03-08] 来源:景德镇市陶瓷研究所   作者:吴志景 [字体: ]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猛虎具有神灵崇拜的造型特征。陶瓷艺术作品中有不少走兽纹饰,猛虎就是其中的一种。远古时期中的岩画、石刻中的虎、龙等凶猛动物,都是图腾崇拜的辟邪物。动物图腾崇拜是工艺美术品中走兽题材的起源。
    特征:猛虎为百兽之王,它血盆大口,威风凛凛。特别是它的额头正中的“王”字纹样,  更显示出它的勇猛本色。在哺乳类猫科动物中,猛虎的体型很大。头圆形,眉毛当中长,两端短,眼睛闪闪发亮。牙齿锐利,颈肌十分发达,能咬着重物拖行。四肢粗壮有力,脚有五趾,爪锋利,尾巴拖地。它的警觉性很高,瞪眼竖耳是出击的讯号。张牙舞爪,双耳后伏,是惊恐自卫的表情。虎平常独来独往,它善爬山跳洞,会游泳,喜居深山荒林,昼伏夜出。虎的品种很多,有华南虎、东北虎等。因生活环境的不同而驱体的比例、体型的大小、色彩的变化,也各有差异。华南虎体小而粗壮,毛色浓斑纹密。东北虎毛色淡,斑纹清晰,是世界上老虎体积最大的一种。老虎多生活于气候湿润的潮湿地带,活动能力很强。我国古代文学家司马迁有“猛虎在深山,百兽闻震恐”之句。虎的称谓很多,有“霸王之君”、“百兽长”等。
    意蕴:虎谐音“福”,是居家保护神,中国民众对老虎有特殊的感情。古代文献《风俗通义·祀典》指出:“虎者,阳物,百兽之长也,能执缚挫锐,捕食鬼魅。”先民在过年除夕时,在门上画虎镇宅驱邪除煞的习俗逐渐形成,门神画的起源中就有猛虎。在早期农、渔、牧猎的社会中,人们对大自然疑惑不解,无法预知生老病死,儿孙们自出生到长大成人,就与虎的造型密不可分,穿虎鞋,戴虎帽、着虎肚兜、睡虎忱、拜虎神。祈求子孙们如老虎般健壮。在古代社会中,虎被人们尊称为“山神”,也是勇士的象征,人们常把威武之将称为“虎将”。人们认为,虎能驱邪镇宅保平安。早在三千年前,人们就把虎作为吉祥图案,民间有“神虎专食恶鬼”的传说。在端午节,用雄黄在小孩的额头上写一个象征虎的“王”字,据说就能长得像老虎一样强壮,百病不侵。相传虎能食“五毒”,非常吉利,将龙与虎画在一起,称为“风云际会”,大厅里挂上一张虎画,有扬威生辉的效果。

    造型:在新石器时代,河南濮阳出土的龙虎蚌塑,是虎的工艺美术作品起源,商代的玉虎佩饰,虎身龙角,张牙舞爪,虎身装饰云纹。虎出现于建筑上,是在汉代瓦当和画像石里,代表四方神的白虎,与青龙、朱雀、玄武一起,成为道教“四灵”。石虎是屹立在陵墓之前作为守护墓灵的神兽。陶瓷中的“虎子”造型,发源于战国时期的彩绘漆木,为卧虎形。昂首张口,四肢弯曲为器足,尾巴向上翘起成提柄。西汉时期绿釉陶器“虎子”,张口露唇,须髯俱全、通体施黄绿色釉,用作酒器。东晋时期烧造的青瓷“虎子”,光亮莹润,器身椭圆,是奔走的老虎形状。清代至近代,景德镇青花瓷“虎子”由圆形改为方形,更加平衡。
    景德镇陶瓷装饰,从元代开始,各个历史时期都有不少猛虎题材。瓷雕、瓷画上的老虎形象,深入千家万户,与民间建筑上的走兽雕刻相映成趣,满足了人们迎祥辟邪,向往平安生活的心态。民间陶瓷艺人的创作,专注于感情表达,他们在装饰设计时,不是以物象的原型来模拟复制,而是根据物象的形态在心中的印象来加以概括、取舍,表现出形象的情趣。同样是老虎,用不同材料绘制的作品中,就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国画老虎凶猛威风,以写实为特点。民居雕刻中的老虎,则显得象猫一样温驯可爱,以意趣为特色。明代民间青花瓷画中的老虎,没有国画老虎的凶猛,显得善良憨厚。“山猫”造型的老虎,站在地上翘起尾巴,弯腰回首,似乎是在向人们微笑。以远山、花草作衬托,身后山花盛开,画面有浓厚的祥和色彩。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绿宝石 | 阅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