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受困于产业规模化石湾公仔遭遇成长烦恼






[日期:2011-04-09] 来源: 佛山日报   作者:代进、纪可、李文波 [字体: ]

  看似红火的市场背后,不但长期徘徊于国内中高端艺术收藏品市场和大众家居陶艺消费市场大门外,而且受困于产业规模化,“石湾公仔”遭遇成长的烦恼

  “今年公仔的订单要排到年底才能做完了,春节至今到处物色,但仍然很难找到制作石湾公仔的技术工人。”去年11月刚刚入选第二届中国陶瓷艺术大师黄志伟,一开春就有了新烦恼:名气飞升后上门的收藏家络绎不绝,很多原作早就被买走,而春节前工作室内的限量版作品存量直线下降,越来越多买家干脆提钱来订货,但工作室的生产已难以应付,现在已不敢再接订单了。

  数千年来,石湾公仔不但是个艺术活,还是一个手工活,每年靠手工生产的有限产量,在近年红火的石湾公仔艺术品投资市场上显得捉襟见肘。

  长期从事建陶营销的大明古韵执行董事、中国建陶协会副理事长谭浩深也感受到了这种红火。但是,他也很明确地指出,这种红火的背后其实存在隐忧。“石湾公仔仍然只是小圈子‘把玩’的藏品,虽有很高艺术价值,但长期以来藏在闺中人未识。目前离开了石湾,出了佛山,石湾公仔难登大雅之堂,在国内其他城市单独销售石湾公仔的门店寥若晨星,无论是收藏家还是市民大众,接触到石湾公仔的机会非常少。”

  “小公仔”的“大烦恼”

  始于唐宋,盛于明清的石湾陶塑艺术,千百年来历久不衰。但与官窑出身的景德镇瓷器相比,显然不够其响亮,在高端艺术品拍卖场上更是鲜见身影。

  记者通过网络随机访问各个年龄层的人群发现,除了佛山本地人,绝大部分外地人表示对石湾公仔闻所未闻。记者将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黄松坚的陶塑作品《龙之尊者》图片给网友看,虽然有人表示有见过类似的图片,但没有留心其产地,或认为只是一件普通陶塑作品,不少年轻人则表示不感兴趣。记者上周六下午在石湾南风古灶公仔街,虽是周末,但见到的市民游客并不多,一些游客虽对惟妙惟肖的公仔啧啧称奇,却只看不买。一位80后对记者说:“公仔很漂亮啊!可没有到爱不释手的程度。”多家公仔铺的老板称生意一般,有老板告诉记者,“旺季一般是年前,佛山、广州、港澳以及东南亚的华侨买主多一些。平时就非常清淡。”在一家公仔铺前,摆放着大量出口退订的外销陶罐在促销,每个15元~60元不等。

  身为中华收藏家联合会副主席、年近八十的广东收藏家协会陶瓷专业委员会主任的梁戊年,家中收藏了很多景德镇瓷器珍品,却没有一件石湾公仔。他对记者说,“我欣赏石湾公仔,并承认石湾公仔有非常高的艺术价值,但收藏价值无法和官窑景德镇相比。”

  由于传统的石湾陶艺题材陈旧,与现代人的室内设计偏现代的时尚家居风格不吻合,难以引起大众消费者广泛的共鸣。据统计,石湾陶艺收藏家协会仅有200多个会员,而景德镇瓷器的收藏家协会是国际性的,有几十万人。与陶瓷年产值早已破百亿的景德镇相比,石湾公仔产业的成长非常缓慢。

  景德镇美协副主席范敏祺说, “‘景德镇’三个字属于全中国,景德镇的瓷器都顶着这个光环,即使是地摊上的低档次摆件也受到消费者的认可;相比之下,虽然人们也喜爱陶塑艺术,但却无法追溯出‘石湾’的身份。”

  除了没有“官窑”的身份和名气外,产业化也是制约石湾公仔产业发展的一大瓶颈。据不完全统计,时至今日,“石湾瓦、甲天下”的盛名,仅仅在佛山的建筑卫生陶瓷身上可以看到延续,有千年历史的石湾公仔产业,虽然培育出了石湾美陶厂等龙头艺术陶瓷企业,但是各自为战的个人小作坊仍然占多数,年销值超过500万元的大师作坊寥若晨星。截至2010年整个艺术陶瓷产业年产值仍然在亿元级徘徊。而在2010年,景陶镇、宜兴、德化、河南禹州等地的艺术陶瓷产业规模已经进入10亿至50亿元的新阶段,而且近两年来产业规模出现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

  谭浩深分析,从艺术价值而言,石湾公仔与国内其他几个产地差不多,国内级大师的数量也日渐庞大,但市场价值远远不如景德镇、宜兴、德化的同级别的大师作品的价格,只有景德镇的三分一;宜兴的二分一;与德化白瓷差不多。“非官窑的历史身份局限、蜗居于岭南广府文化的地理局限、拘泥于历史人物的题材局限、家族式传承带来的从业人员缺乏、与百姓生活脱节带来的推广受阻,都成为石湾公仔长大的现实阻力。”他认为,景德镇花瓶符合大众审美范式,宜兴紫砂壶和老百姓饮茶习惯结合紧密,而且生产工艺简单,往往更容易满足大众市场的需求。而偏重历史人物题材的石湾陶艺,不仅审美诉求狭窄,而且由于造型复杂,严重依赖手工制作,难以形成批量生产,也制约了产业化的路子。

  上不能达,下不能至,成为石湾公仔成长面临的“大烦恼”。

  公仔推广缺乏底部的“砖”

  最近十年间特别是近几年来,石湾公仔的市场价格有比较大的涨幅。高级工艺美术师杨庆焜1998年作品价格一般为几百元,10年间平均升值十多倍,最高可至10万元以上。

  与所有艺术品的生存模式一样,石湾陶塑开始亮相在拍卖会场。2005年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梅文鼎的《永恒的欢乐》在佛山拍出当时的最高价5.4万元,2008年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潘柏林在北京同中国嘉德国际拍卖签约委托拍卖作品《禅》拍出31万元,这是石湾陶艺首次进入国际高档艺术品拍卖领域。

  随着石湾公仔投资市场的红火,越来越多的资金进入这一产业的同时,越来越多的大师也纷纷下海,自创工作室或是自办企业向市场化的探索。2010年刚刚评上中国陶瓷艺术大师的黄志伟,十年前还是石湾一家国有美术陶瓷厂的正式工,但是随着公仔市场的红火,后辞职下海并自产自销推出“公仔黄”自有品牌,十年前其原作的市场价值也从千元级狂涨至十万元级。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黄松坚的陶塑作品《龙之尊者》在2010年深圳艺拍会更是拍出336万元的高价。

  石湾陶塑艺术价值的上升通道俨然已经打开。“一个陶艺家的作品价格上去了,整个石湾公仔的知名度和艺术价值都会提高,这是有雁阵效应的。”国家级中国陶瓷艺术大师封伟民说。

  每一次拍卖创出历史新高,均让业界兴奋不已。可是回过头看看,在石湾公仔的大师群体中,获得国内艺术品拍卖市场的高价“埋单”的艺术品幸运儿仍然不多。与动辄上百万的景德镇瓷器名品相比,能拍出高价的石湾陶塑作品仍然稀少,常态价格也就是几千到几万。大部分的陶艺家没有主动和投资收藏公司对接,等藏家上门,缺乏系统的营销手段是重要原因。

  梁戊年给记者讲了石湾公仔走不出岭南文化圈的大实话,“艺术品的价值在于舆论的引导,但是我们藏家手中没有一件石湾公仔,我们为什么要去制造这个舆论呢?”在国内国际一些比较著名的拍卖会上,鲜有看到石湾公仔的影子,“其实我跟他们都很熟,他们都相信我的推荐。可是我手里没有作品,我为什么要去推荐呢?”

  “石湾公仔都是靠企业、陶艺家个人单打独斗,多如牛毛的艺术工作室别说是有整体规划,甚至针对哪个市场层面、通过什么形式、怎么把作品推出去都没有明确的计划。”封伟民毫不讳言,与其他创作作坊一样,自己在1996年成立的工作室,也仍停留在最简单的销售方式——让作品说话的层面,90%的作品都是等待收藏家上门求购,很少主动进入市场运作。

  封伟民以紫砂壶为例说,“身价数万的茶壶大多是通过专业的投资收藏公司运作,不仅多年来坚持普及喝茶、茶养壶、茶壶收藏等知识,还四处搜寻有潜力的作者,为其提供一定年限的创作资金和环境,待条件成熟后分批、有计划地在拍卖会等场合推出作品,完成其对茶壶艺术品收藏市场的普及、培育和炒作。”

  在南风古灶公仔街,与十年前开业时人气冷落相比,今天的店铺已超过500间,铺租涨幅过十倍,人气已盖过石湾美陶厂的展厅,然而在街上鲜见能代表石湾公仔的陶艺作品。直至去年8月东方印象馆亮相,佛山民间才真正有一家集石湾陶艺展示、贸易、拍卖、藏家交流等一站式的高端平台,将石湾名家的经典作品集中在一起进行常态、整体的展示和推广,为珠三角和国内收藏界打开一扇了解石湾陶艺的全新窗口。然而与景德镇、宜兴等地陶艺产业在国内已经风生水起的市场营销相比,起步显然已经很晚。

  “我认为石湾的大师们没有意识把收藏家的圈子扩大,他们‘太小气’了。”

  梁戊年所讲的小气,是指石湾的陶艺大师不愿意以比较低的价格把作品推广给全国各地的收藏家,这样的做法导致公仔无法形成一个价格相对低、范围相对广的初级市场,因而无法形成炒作的基础。由于石湾民窑先天不足于景德镇,因此虽然价格同比景德镇瓷器已经足够低,但在外地收藏家眼里,由于收藏圈子狭窄,升值预期不敢保证,所以认为应该有更低的起步价,甚至是白送。

  梁戊年的说法得到广州收藏市场几位资源瓷器收藏家的认同。“收藏是一个圈子的事,不是一个人的事,只有把底部铺砌好,大家才会共同来往上砌砖。圈子铺得越大,砖才能砌得越高。”陶瓷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刘平说,“石湾公仔不仅要靠政府的宣传,更要靠收藏家的宣传,市场归根结底是收藏家的利益驱动的。全国的收藏家很多都是非常有权威的专家,只有他们参与其中,市场才容易形成。”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绿宝石 | 阅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