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海帆留踪 荷兰尼汉克先生捐赠明清贸易瓷






[日期:2011-04-09] 来源:《收藏》杂志   作者:陆明华 [字体: ]

 

明万历~天启青花水禽纹盘

  清康熙洒蓝釉青花开光人物瓶 

 清康熙青花花果树纹双管瓶
  

    昔年渡海西去,今日航空东归,90余件中国瓷器在欧洲大陆流转二三百年后重新回到中国,这是荷兰收藏家(Henk B. Nieuwenhuys)尼汉克先生的一个壮举,他将自己珍藏多年的一批明清景德镇瓷器捐赠给了上海博物馆。此举令人钦佩和赞叹。这批瓷器均是贸易瓷,绝大多数是青花器,其中有一部分是中国国内收藏中不多见的物品。

  尼汉克先生捐赠的瓷器共97件,其中96件是江西景德镇的产品,均为青花瓷,只有1件是彩瓷,为日本伊万里烧产品。这批青花瓷中,烧造时代最早的为明万历时期,少量是明末崇祯和清初的产品,而以康熙时期产品占绝大多数。这些瓷器在形制上可分成琢器和圆器两种,瓶、罐等琢器稍少于盘碗类制品,而瓷盘又远远多于碗。一般而言,收藏者通常是以自己的喜好和购买时的感觉为标准,因此,瓷器的收藏风格也可能带有一定的随意性。当然,由于17世纪运往欧洲的景德镇瓷器一般多为定向销售,产品通常均符合欧洲人的口味,因此具有常规性,这一点,在这批捐赠瓷器中也有明显体现。

  在这批捐赠瓷器中,烧造年代最早的一件是明万历青花龙凤纹环耳瓶,这是明代景德镇瓷器中的传统形制,早在明初洪武官窑瓷中就有类似风格,仿自元代的青铜器。明代晚期,销往欧洲的贸易瓷中出现这样的作品很受欢迎,尤其是龙凤题材的贸易瓷。龙凤在中国象征着帝王和皇后,这种题材具有神秘的东方宫廷文化特色。这种瓷器也许是通过荷兰商船较早登陆欧洲的中国瓷器,也是中欧经济贸易的早期见证物之一。

  明末清初,大量中国瓷器通过海运途径进入荷兰和欧洲大陆的不少国家。这一件青花水禽图大盘是明末产物。此类盘通常多为花口,在盘内中心画有莲池水禽图,内壁一周有开光,内绘各种花卉纹,外壁则常画有变形的莲瓣纹。这种盘产量很大,主要销往国外,以欧洲和日本为最多,在日本,人们把这种纹饰特点的产品谓之“芙蓉手”。此类瓷盘应是明末的典型品种之一。20世纪80年代,国内有人曾因为江西南部广昌县明万历及以后的墓葬中出土具有此类风格的大、小青花盘(其中有的已残破或窑裂),认为这些瓷器是当地烧造的,理由是当时的人不可能把窑场的烧废品从景德镇带到广昌。1988年,笔者曾为此前往广昌窑场考察,但未发现这样的器物。后来,考古专家在景德镇发现了这样的瓷器标本,证明这种瓷器还是景德镇的产品。这种瓷器在明末贸易瓷大规模外销的浪潮中输出海外后,仿制品很多,如日本江户时代的有田烧和伊万里烧,17、18世纪德国的哈瑙,荷兰的代尔夫特以及英国、伊朗等均有仿制。

  捐赠品中的两件青花直筒形瓶,也是代表这一个时期青花瓷器的重要品种。这种造型的作品过去曾被认为是清代康熙或雍正时期烧造,理由是产品具有这时期青花瓷的特征,而且,国内外有许多相同的器物,有不少器身写有干支纪年,包括戊寅、己卯、庚辰、辛巳、壬午、癸未等年款作品,基本上都被看成是康熙中期烧造。但现在可以明确,戊寅(1638年)、己卯(1639年)、庚辰(1640年)、辛巳(1641年)、壬午(1642年)、癸未(1643年)这些年款均为崇祯纪年。因为国外沉船中发现的许多瓷器证明,这些写有干支纪年的器物,多为明末崇祯时期烧造。也有部分产品是稍晚的清初顺治年间(1644~1661年)烧造的。 

  直筒形瓶有青花、五彩、白釉等品种,但最多的是青花瓷。以崇祯产品居多,顺治产品稍少,两者风格相似,较难区别。瓶外口下和下部有一周暗刻纹者通常为崇祯时烧造,无暗刻纹者多被看成顺治时烧造,当然,这不是唯一标准。这种器物在国内外均有流传,欧洲最多,国内也有相当数量。上海博物馆就收藏有这类瓷器。

  捐赠品中有92件青花器烧造于康熙时代。长达61年的康熙盛世,经济贸易发达,从景德镇的瓷业方面也体现出了这一朝的繁荣景象。可以认为,这批瓷器见证了景德镇在康熙时期同欧洲进行贸易的情况。这些瓷器似乎不是同一批产品,可能是不同时间烧造、于不同时间远涉重洋被运到欧洲的。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绿宝石 | 阅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