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为汝瓷而生”的中国陶瓷艺术大师朱文立






[日期:2011-04-16] 来源:瓷网  作者:朱东明 [字体: ]

     “宋人眠无醒,汝瓷今重生。谁获神异彩,雨过现天晴。破秘八百载,民间出璨星。闻名清凉寺,寻迹汝州行。望嵩楼下访,望人如望嵩。穿云足未息,兢攀更高峰。”

    贺敬之的这首诗,是二〇〇一年四月题赠给中国陶瓷艺术大师、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汝瓷烧制技艺传承人朱文立先生的。

     十年后的二〇一一年四月,我们“瓷网”(http://www.zhongguociwang.com)一行四人,怀着对“汝官窑瓷器”的崇敬,以及对汝瓷技艺恢复的好奇,踏上了有着丰富的陶瓷历史文化遗产的城市——汝州。

      想了解汝瓷技艺的恢复与发展,就不能不见在国内古陶瓷以及古窑遗址研究方面颇有争议,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朱文立先生。

      我们的见面是在他的汝瓷作坊。朱大师不善言谈,但是,当聊到汝瓷的恢复,以及汝官窑遗址和北宋官窑遗址的问题,他便滔滔不绝起来。正谈的兴起,朱大师不顾我们的存在,往后院跑去。不知内情的我们,尴尬地坐在那里。幸好,他女儿朱宇峰过来陪我们聊天,我们才知道,那天正好在装窑,这时朱大师无论什么情况,都要亲自动手的。

       交谈中,他像一个学者,通博历史,对汝官窑遗址、北宋官窑遗址、汝官瓷,有其独特的解读和见解。正是他,历经十余年的艰辛,发现了文庙汝瓷遗址和张公巷北宋官窑遗址,这是他对人类古陶瓷遗址研究的重大贡献。中国古陶瓷学会会长、故宫博物院研究员耿宝昌先生对他有着高度评价:“汝瓷艺术大师朱文立,多年来,对汝瓷产业进行探索,废寝忘食,执著寻觅,可谓费尽心血。尤其是他对文庙汝官窑遗址、张公巷北宋官窑遗址的发现,作出了杰出贡献,功不可没。”

       然而,窑炉前他又像一个工作严谨的“窑头”,认真地记录着窑火的温度和升温曲线,反复、仔细地观察着釉色的细微变化,一刻都不愿离开窑炉。午饭时,他一个人留在了作坊看窑。

        对于我们来说,烧窑场景并不鲜见。不过汝瓷的烧制过程,这还是第一次参观,机会难得。知道明天早8点开窑,大家都很兴奋,很想一睹“朱氏汝瓷”的风采。

       当我们如约前往,看到的是一地的碎瓷片和仅存的一件余温尚存的汝瓷精品。见过无数精美瓷器的我,还是被眼前朱文立大师烧造的汝瓷震撼了,它就是几天来,我在汝州城苦苦寻找,而没有找到的那种“天青”,它就是我心中的那片雨后晴朗的天空,在早晨的阳光下,它像一位雍容华贵的少妇,散发出迷人的光芒。

       虽然一窑的瓷器,只出了一件精品,其它釉色稍差一点的,都被他摔成了碎瓷片,但在朱大师脸上,我并没有看到失望。可能是二十多年来,他经历了太多的失望;也可能是眼前的这一件汝瓷精品,让他看到了更多的希望。但在经济第一的今天,他对陶瓷的这种严谨,让我们一行肃然起敬!

       看到父亲的心情很好,女儿朱宇峰邀请我们,下午去他们家看古瓷片。

       听说我们要去看古瓷片,朱大师早早就在家等我们了。大家刚落座,大师就把他二十多年来,精心收藏的、十分珍贵的、不同时期的古瓷片标本拿出来给我们看,并把汝瓷的不同分期用瓷片实物呈现在我们面前。讲起这些古瓷片,大师侃侃而谈,如数家珍。看得出,朱大师对“汝瓷”、“汝官窑遗址”、“北宋官窑遗址”的研究,倾注了他全部的精力,已经达到了“如痴”的地步。我感觉,他像是“为汝瓷而生的”。这是我来时,没有想到的。

       这时,我想到了贺敬之题赠的那首诗中的最后两句:“穿云足未息,兢攀更高峰。” ——这就是他在陶瓷研究方面的真实写照。(朱东明/文)


 

 朱文立简介:

     朱文立,男,1946年生于河南汝州,中国陶瓷艺术大师、汝瓷博物馆高级工程师、中国民间文化(汝瓷)杰出传承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中国古陶瓷专业委员会理事,汝州市政协常委。

    自1976年以来,朱文立一直从事汝瓷研制工作,先后研制成功了临汝窑豆绿釉、天蓝釉、月白釉和葱绿釉。1987年4月,朱文立研制成功了汝官窑天青釉;1988年7月,通过了轻工部和河南省科委的鉴定,填补了现代汝瓷制作的这项空白。

 

作者简介:

      朱东明 男,1964年生于山东济南。系瓷网(http://www.zhongguociwang.com)、绿宝石玉瓷网http://www.lbsycw.com)总经理,济南绿宝石艺术陶瓷馆馆长、景德镇海外联谊会理事、中国陶瓷馆研究馆员。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绿宝石 |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