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陶瓷行业有“窑”字的名词






[日期:2011-05-23] 来源:博览陶瓷   作者:颜森 [字体: ]

    烈火熊熊的千年柴窑,随着时代的发展,陶瓷烧成技术的变革,景德镇的大批柴窑在消失。旧时,在陶瓷行业,有“窑”字的词很多,这名词自然有其含义,时过境迁,逝去的年代较之久远,现旧话重提,为了让年轻一代知道历史上柴窑的一鳞半爪。
    窑业:景德镇陶瓷是火的艺术中明亮的火光,窑火在制瓷中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所以,古代景德镇人把瓷业往往称窑业。
    窑帮:旧时,景德镇帮派林立,按地域之分有都帮、徽帮、杂帮三大帮。而窑帮指的是什么,至今,也没有任何文字资料给予确切定论。对此,可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老辈人大多认为,窑帮指的是全镇所有的烧窑户。而垄断烧窑户的组织称为“三窑九会”。
    窑户:旧时代瓷业生产分为“做窑户”和“烧窑户”两大类。一般是“做者不烧,烧者不做”。前者系中小资产,绝大部分是以家庭手工业作坊为生产单位,做成的瓷坯搭“烧窑户”的窑焙烧。所以,“做窑户”又称“做坯户”,而“烧窑户”均有雄厚的资本以及生产工具(柴窑或槎窑)。实际上,很多“烧窑户”并非只烧不做,多是烧、做两行。确切说,窑户指的是拥有窑厂的业主。
    窑神:旧时御窑厂东侧有“佑陶灵祠”。神龛中供奉广利窑神,亦名风火仙师。明万历二十七年,陶工童宾,为拯救广大瓷工,以身体为练瓷的窑柴,赴火献身,当时的统治者为缓和全镇瓷工人心,敕封童宾为广利窑神(童宾又名广利)。武举弄也有一座窑神庙,敬奉的是槎窑窑神,但窑神姓名事迹不详。
    窑规:柴窑的窑规,指的是行规,也就是今天所说的规范、纪律。柴窑的窑规,没有任何文字形成,只是一代一代的窑工沿袭下来。最为荒唐的窑规是,女人,即使女孩,都不准踏上进窑弄的跳板,更不要说窑弄、窑蓬。违规者,被视为亵渎窑神,要罚摆酒、演戏谢罪。
    窑菜:旧时窑厂工人每日吃的菜称为窑菜。其菜金少得可怜,每月每人按时价60块豆干计算。只在满窑和开窑之日各吃一次肉,即满窑日2市斤,17 人共餐。开窑日2市斤,15人共餐。另发8枚铜角用为作料钱。那肉用大蒜、豆豉爆烧,由小伙手(柴窑一工种)掌勺。豆豉爆肉,至今仍是当地一道独特的传统风味菜肴。老柴窑工回忆当年窑里吃的这道菜,那是赞不绝口。可能是当年窑工肚子油水太缺,难见荤腥,再加上柴灶、铁锅,那豆豉爆肉自然较今更胜一筹。就如现在人们时兴吃农家柴灶铁锅饭菜。      

    与“窑”字相连的名词很多很多,如窑屋、窑厂、窑巴佬、窑工……知者众多就不赘述。
    在民间,还有很多俏皮话与窑相连,有的延续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推窑弄”,这是柴窑里从事清理窑弄(炉)渣皮厘屑、破瓷片的工种。而老镇巴佬常常把食量大、口糙不挑食之人笑称“推窑弄”。“望窑烟”,这是一句口头禅。旧时,镇上有这么一句民谣:“一粒豆豉三口咽,端起饭碗望窑烟”,其意反映旧时窑工的生活凄苦。而老百姓当无钱购米买菜时,就常说,我恐怕这个月得望窑烟。还有节俭的百姓,看到家人烧饭菜时多烧了点柴火,就会责备道,这难道是烧柴窑。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有关柴窑的名词、民谣、俏皮话、口头禅,在行进的历史中,越来越让我们陌生。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绿宝石 |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