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壶中之王”大亨壶






[日期:2011-05-29] 来源:新民晚报    作者:王琪森 [字体: ]

 

 
  在上海嘉定江桥地区,有一座树木葱郁、茶香清逸、佛意弥漫的百佛园,新近建成的四海壶具博物馆即坐落在巍峨高耸的“百壶塔”内。

  新馆内陈列了从仰韶彩陶、春秋秦汉至晋唐宋元、明清民国及当代的陶瓷紫砂壶具达四百多件,而造型雍容古穆,气度端庄朴茂、神采敦雅高逸的大亨壶,即为该馆的镇馆之宝,有“紫砂之王”之尊。被称为中国紫砂陶艺收藏第一人的馆主许四海先生,当年为收藏此壶,可谓是一波三折,颇有传奇色彩。

  “大亨壶”即是清一代制壶大师邵大亨所制掇只壶。邵为人正直而不流时俗,他的壶格高韵清、大气磅礴。由于生性孤傲而不轻易制壶,当时就有“千金容易得,大亨壶难求”之说。而痴迷紫砂壶艺的许四海,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即大胆辞去了上海公用事业学校膳食科科长的公职,只身来到宜兴陶都丁蜀镇初创的紫砂二厂做制壶工,被当地人嘲笑为“摔掉铁饭碗,来捧泥饭碗。”但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几年的努力钻研打拼,至一九八六年初,许四海在壶艺上不仅令人刮目相看,而且以严于律己的精神赢得大家的好评,被推举为厂长助理。有一次在与友人的交谈中,他听说丁蜀镇有一个姓潘的名门之后,家藏有邵大亨的掇只壶,而且有意出让。这一消息,使好于收藏的许四海极为兴奋,他知道这是一把流传有绪的壶之珍品,宜兴县志等古籍中均有记载。于是,他专门来到了潘家拜访。

    那是一座已破败颓废的江南大宅门,但那蒙灰的灵秀花窗,残损的石雕柱础、斑驳的红木匾额,依然在诉说着那旧时“钟鸣鼎食”的风光。一个三十多岁的青年人坐在空荡荡的客堂中,他就是潘家的后代,时在紫砂一厂当烧窑工。在他身边那只简陋的竹茶几上,正放着这把劫后幸存的大亨壶。深谙壶艺的许四海看得是眼睛发亮、怦然心动、感叹不已:真是只可有一,不可有二的绝代佳品。“请问此壶出让价是多少?”许四海谨慎地问道。青年人朝许四海上下打量了一番,踟蹰了一会,“三万”。那个时期,人民币最高面值是10元,普通工资也仅五六十元。这个天价着实使许四海心“咯噔”了一下。其实,在这之前,也有港商来谈过,港商出的最高价也不过2万。但正是许四海志在必得的心情被对方看破,于是3万成了一口价。“好!我立马借钱来买!”

    许四海托人急传口信到上海,让他的太太金萍珍火速借3万元钱来宜兴。太太四处举债,第二天便装了一小旅行袋的钱租车赶到了丁蜀镇。当老许兴冲冲地提钱到潘家去买壶时,那个青年人又变卦了,说不卖了。而他太太却急得双脚跳:“我以为你在宜兴病了,或出了什么事,急需3万元。原来你是买壶,真是疯了!”但许四海已心系大亨壶,此后不时到潘家去聊天,并送了不少生活必需品及名人字画给潘家后人。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潘家后人终为许四海的精神所感动,让他圆了大亨壶梦。

    抱得大亨壶归的许四海,从此事业如日中天,接下来就产生了创办中国第一家私人博物馆——四海壶具博物馆的构想,并专门建立了四海窑。中央电视台《国宝档案》还拍了专辑《寻找紫砂壶王》(上、下集)。

    此后亦有海内外收藏家、古董商出价从几十万、几百万人民币乃至上千万美元欲从许四海手中收购大亨壶,均被他一口回绝。许四海掷地有声地说:“大亨壶为国之瑰宝、民之公器,应让其在博物馆中为世人共赏。”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绿宝石 | 阅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