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象形制器”:清代陶瓷造型设计思想初探






[日期:2011-07-27] 来源:网络  作者:张甘霖 [字体: ]

    “《易经》有圣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辞。以动者尚其变,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见乃谓之象,形乃谓之器,制而用之谓之法。”器与道之间相对的承载意义,古已有之。在《周礼》中也有:“器辨其名物与其用事。”器之于用事表现为多种象征,以器象征天地四方,以器象征社会等级,以器象征吉凶等。当礼制处于具体操作阶段,器就不简单是象征意味,还要落实为某种器具。器具成为施礼时表达某种愿望或价值判断的媒介物。清代雍正皇帝《养心殿造办处活计清档》与乾隆皇帝钦命绘制的《皇朝礼器图式》图谱中,陶瓷器物成为了解清代器物设计思想重要的形象资料。陶瓷器与礼制相伴而生,互为表里。陶瓷器的造型形制、装饰效果势必成为古代设计思想研究中的重要对象。在清代陶瓷造型设计思想中,“象形制器”是独具民族思维特质的重要范畴。其中在清陶瓷设计中的造型方式、材质使用、审美取向都折射出象形制器的思维方式及设计的基本方法。
一、清代陶瓷造型设计之“观物取象”

    据《国朝御器厂恭记》记载清代御器厂始于顺治朝时期,沿袭明代旧制设立了专门管理和组织烧造御用瓷器的官府行政机构。一直延续至宣统时期,清代御窑厂前后历时共达260年。由于清代对手工业艺人部分废除了“匠籍制”,还发展了民窑生产,并有“官搭民烧”的境况,使当时的制瓷技术在前朝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尤其是在康雍乾盛世的景德镇瓷器生产,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准。清代陶瓷造型设计的内容接近世俗生活,采用日常题材,器形丰富多样,秀润纤细。创作者一方面较多的与社会阶层相联系,一方面能更自由地塑造自己的主观世界、追求气韵神采的视觉效果,成就了他们的艺术理想。

    清代陶瓷造型按其用途,大致可以分为:饮食器、陈设器、文具和祭祀器具等类型。饮食器类有盘、碗、杯、碟、盅、盏、壶、洗、缸、盒等;陈设品有瓶、觚、壁瓶、桥瓶、插屏、花盆、花托、瓜果、动物象生瓷以及各种仿工艺品瓷器等;文具和观赏品类有砚、水盂、印泥盒、笔筒、笔杆、笔架、棋具和蟋蟀罐等。清代陶瓷造型设计在器物品种上,从“古礼器尊罍彝鼎卣爵之款制,到瓜瓠花果象生之作”应有尽有。清代陶瓷造型设计创作的源泉是基于生活内容的欣赏和世俗的真实描绘,来表达一个广阔的对象世界,其作品表达一种生命活力的新生意识。陶瓷设计者们对于自然现象和生活现象的观察,创造出适应的器形,它们是平淡奇然而却比较真实和丰富的世俗的或幻想的形象再现。这种观察再现更着重于表现事物内在的特性,承载生命的本质。“观”是对清代外界物象的直接观察与感知,“取”即是在“观”之基础上提炼、概括。同时这种观物也有着仰观俯察的视角,并形成清代陶瓷一种独特的审美观照方式,对生活场景的亮相、象征性、示意性的布局安排,简洁明了的造型构思,高度选择的色彩冲突,使得内容和形式交融无间,而特别突出了积淀生活要求的形式美。由此可得,从陶瓷造型设计出发的艺术形象,正体现出“观物取象”的结果,是清代陶匠们观察物而取得的镜像。所以,观物取象既说明清陶瓷造型设计形象的来源,又指明了此“象”产生的方法与途径。清代陶匠们通过体悟感受观察自然而抽取出最具典型和代表性的形象,并将它用陶瓷成型的手法呈现出来,“观物取象”蕴含着清代造型设计和创造的过程。

二、清代陶瓷造型设计的“立象见意”

    《周易》中“立象以尽意”。也反映在清代陶瓷造型设计过程中,经历着从观察到体察,再到体悟,最后取象、拟象。对客观情景的观察与模拟,并从中体味某种艺术化的人生哲理。清陶瓷造型作为具体的形象,个别事物的表象方式,来探究意的本质,表达人们的意念。陶瓷造型是具体的、显露的、变化多端的,而意境是深远的。象生瓷是清代陶瓷造型设计出新的品种之一,指仿植物或动物形象的瓷器品种,后专指供陈设观赏的仿制花果,乾隆时期,象生瓷高度发展,可仿制多种物品、形态、质感惟妙惟肖,技术已臻化境。同时还有棒槌瓶、石榴尊、葫芦瓶、马蹄尊、蒜头瓶、纸锥瓶、灯笼瓶、鱼篓罐等陶瓷造型样式,都是以自然形态,或是以其它器物造型为基础加以概括、变形而形成的。

    清代陶瓷造型设计的形式特征表现为:顺治、康熙时期古朴、丰满、浑厚,雍正时期秀巧隽永,乾隆时期则显规整,嘉庆、道光以后稚拙笨重;各自特点突出而又典型。

清代陶瓷造型设计也有着模件化体系运作的批量生产过程,清早期陶瓷造型制作工序主要沿袭明代御器厂:大碗作、碟作、盘作、印作、钟作、酒钟作、锥龙作等。后在清盛期陶瓷造型制作工序分十八作:官古器作、上古器作、中古器作、秞古器作、小古器作、常古器作、粗器作、冒器作、子法器作、脱胎器作、大琢器作、洋器作、雕镶作、定单器作、仿古作、填白器作、碎器作、紫金器作。清晚期取而代之划分是:琢器、圆器、雕镶器三种。镇瓷花式上百种之多。

三、清代陶瓷造型设计的“象外之象”

    论及清代陶瓷造型设计“象外之象”思想,体现出“天时、地气、材美、工巧”设计本质观。“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最早出现于经典文献 《考工记》中,尔后代表了中国古代设计观念中最本质的最具主流意义的成分。

  “天时,地气”指的是自然世界的客观因素,这就是讲,陶瓷器形的制作必须依据一定的“天时”和“地气”才能进行。水土宜陶,陶用泥土皆需采石制炼,陶工们设厂采取藉溪流为水碓,春之澄细淘净,制如砖式曰白木。“材美、工巧”指的是人适应自然和改造自然,根据自己的需要“审曲度势”,使人与自然统一起来。在清代陶瓷设计中对制坯原料和制釉原料的采取和加工极为重视,以徽州祁门为上,采取陶土,色纯质细可制细器。造瓷首需炼泥必以精纯为上。古代制瓷,各窑场大都就地取材,胎、釉材料的配制“非有书传,亦无定制,法多配试,自有独得之妙,五金八石,皆可配入。”古人制器,以心存神,以手应心。在这里,对工艺原料的选取,特别是陶瓷器形的用材的本质尤其重视,以选取那些合乎工艺要求的原料,为制作瓷器打下基础,利用和改造材质的性能,使之合乎制瓷的需要。

    清代陶瓷造型设计中的制作方法涵盖做坯、印坯、镟坯、镂雕等方面。据《陶冶图编次》言及乾隆时制瓷造型设计的分工极细,有拉、印、雕、镟、镶、锥、拱、削、镂诸工种,形成专业性的造型工匠队伍,对于成型工艺来说更易精益求精,为造型品种的不断扩大创造了技术条件。品类有盘、碗、杯、盏托、壶、罐、花盆等;陈列品有各式花瓶达数十种,各式尊多种;还有陈设兼实用的冠架、香薰、香筒、各式壁瓶、镂雕瓶、转心瓶、转颈瓶、大套瓶、交泰瓶以及瓷塑人物瓶,还有鼻烟壶、带钩、扳指、翎管、火琏盒、如意、斋戒牌等。还有佛前法器香炉、簋、豆、花觚、爵盘、藏草壶、宗法器中的五供、瓷塑中的七珍八宝,以及文具等。

    比较有代表性的清代镂空转心瓶一是根据器物结构设计的需要,分部烧制,然后组装成型;再是利用旋转及转动的力学原理,在瓶内增设附加装置。例如乾隆粉彩天蓝地镂空转心大套瓶,瓶内有一转动的装置。外瓶腹部四面“开光”镂空呈栏窗式样,施以彩绘,内瓶瓶身绘图型,当瓶内心装置转动时,通过镂窗不仅看到内瓶的通景纹饰,还能见到围绕内瓶的转动着的饰物。再如乾隆八年督陶官唐英为皇帝制作的新式瓷器,乾隆时期粉彩空交泰转心瓶,不仅供统治者欣赏,也有赞颂乾隆盛世之意。外瓶腹部的镂空为“交泰”纹饰。镂雕的“交泰”纹样互相交错连成一周镂空的纹饰,镂花间有一定的间隙,上下可作细小的移动。这种上下交错形成的镂花纹饰,俗称“交泰”。

    中国清代陶瓷造型设计对设计法则的崇尚有其丰厚悠久的文化渊源,占据封建意识形态重要地位的封建礼教对设计者的思想具有很强的约束力。设计者设计得美还是不美,必须首先按封建礼教的要求来评价礼乐精神主导着中国人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古代陶瓷造型设计自然也不能例外。所以清代陶瓷造型设计要严格遵守封建等级制度,而不容许设计者随心所欲加以发挥。虽然这些制度在产品设计过程中表现得不是十分强烈,但还是留下了深深的烙印,这一点在清代陶瓷造型设计中体现得尤其明显。

参考文献:

1、清蓝浦 郑廷桂著 连冕编注:《景德镇陶录图说》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年5月

2、王光尧:《清代御窑厂的建立与终结》载《故宫博物院院刊》2004年第2期

3、李砚祖:《“开物成务”:《周易》的设计思想初探》载《美术与设计》2008年5月

4、刘潞:《一部规范清代社会成员行为的图谱——有关《皇朝礼器图式的几个问题》载《故宫博物院院刊》2004年第4期

5、耿宝昌:《明清瓷器鉴定》紫禁城出版社 ,1993年版,第186页

6、杨永善:《中国传统陶瓷的造型意识》载《文艺研究》1995年第3期

7、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绿宝石 |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