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大观北宋汝窑特展〈五〉






[日期:2011-10-07] 来源:大观北宋汝窑特展   作者:余佩瑾 [字体: ]

                    


图7、北宋汝窑 青瓷无纹水仙盆

十一世纪后半期——十二世纪早期

高6.7公分 口径16.4公分 口横23公分 底纵12.9公分底横19.3公分 故瓷017851



图7底、底款清高宗乾隆皇帝御制诗:「官窑莫辨宋还唐,火气都无有葆光,便是讹传猧食器,蹴秤却识豢恩偿,龙脑香薰蜀锦裾,华清无事饲康居,乱碁解释三郎急,谁识黄碁正不如。」

 国立故宫博物院典藏五件水仙盆,其中一件疑为清朝仿品,故不在此次展出之列。其余四件作品皆为北宋汝窑。今因展览所需,将之拆成两个展区陈列,其中三件置於第一单元中,一件置於第四单元以与出土的支烧垫圈相对照。

    三件水仙盆中,故瓷17851器表釉色均润,通体无纹,堪称传世仅有。对照文献记载,无纹水仙盆釉质足以呼应明代鉴赏家曹昭在《格古要论》中以为:汝窑「有蟹爪纹者真,无纹者尤好」的评鉴。然而1935年,当中国艺术国际展览会在伦敦举办时,策展人之一的大卫德爵士曾因此无纹水仙盆过於完好,而转引《江西通志》中唐英〈陶务序略纪事碑记〉的记载,提出该件作品或是清雍正时期仿品的看法。

    关于此,清宫《活计清档》的记载中,倒是出现一件「无冰裂纹圆笔洗」的汝窑,同样的,2000年的地下考古发掘报告中,也记载窑址出土一些釉表没有开片纹路的标本和残件,而且器型相当多样,涵盖盘、瓶、洗、盏托、器盖等各种样式。在此之下,不由得令人以为汝窑器表出现无纹,或不尽如想像中的特别,无纹或是产烧过程中不易出现的品类,却也不是不可能存在。

    其它两件水仙盆,故瓷13977,口沿因磨损而镶嵌有铜口,故瓷14019的四个底足则皆已磨平。题刻於三件水仙盆底部的清高宗乾隆皇帝御制诗,从故瓷14019诗末署「辛巳孟春」的年款来看,清高宗御题完成的时间为乾隆二十六年(1761)其它两件作品诗后虽未署明年代,但诗后亦题「乾隆御题」及刻画出「比德」、「朗润」两方印记。

   


图8、北宋汝窑 青瓷水仙盆

    十一世纪后半期——十二世纪早期

高5.6公分 口纵15.2公分 口横23公分 底纵13公分 底横19.6公分故瓷013977



图8底、底款清高宗乾隆皇帝御制诗:「官窑莫辨宋还唐,火气都无有葆光,便是讹传猧食器,蹴秤却识豢恩偿,龙脑香薰蜀锦裾,华清无事饲康居,乱碁解释三郎急,谁识黄碁正不如。」

又,三件水仙盆中,两件带木座,其中故瓷13977的木座底部,钤刻「静憩轩御赏」,和「清玩」、「比德」、「朗润」三方印记。故瓷17851的木座设计的非常讲究,木座中并且安置一格抽屉(插图1)内置《乾隆御笔书画合璧》册。该图册共计八开,每开一幅,内为乾隆皇帝临摹蔡襄、苏轼、黄庭坚和米芾等宋朝四大书家的尺牍和提跋,以及他自以为得自於苏轼、米芾和赵孟頫的启发所完成的画作。(插图2)写与画相互穿插,以展现皇帝的书画修为。图册中空白的页面,分别钤引「养心殿宝」、「八征耄念之宝」、「太上皇帝之宝」和「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宝」等四枚玺印(插图3)。从印文所透露的时间点以及皇帝临摹之宋四家法书皆为当时的收藏看来,此书画合璧册或创作於乾隆晚期。



插图1、北宋汝窑天青无纹水仙盆之木座



插图2-1、《乾隆御笔书画合璧》册中临黄庭坚尺牍



插图2-2、《乾隆御笔书画合璧》册中临蔡襄尺牍



插图2-3、《乾隆御笔书画合璧》册中仿赵孟頫笔意「幽兰图」



插图2-4、《乾隆御笔书画合璧》册中临苏轼尺牍



插图2-5、《乾隆御笔书画合璧》册中「偃松图」



插图2-6、《乾隆御笔书画合璧》册中仿苏轼笔意「枯木竹石」



插图2-7、《乾隆御笔书画合璧》册中临米芾提拔


插图2-8、《乾隆御笔书画合璧》册中仿苏轼笔意「折枝梅」



插图3-1、《乾隆御笔书画合璧》册中的清高宗玺印:「养心殿宝」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绿宝石 |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