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夏侯文大师口述史(二):我的大学






[日期:2011-10-29] 来源: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全集   作者:王文章 山谷 [字体: ]

    1959年我高中毕业,报名参加了江西省高等学校暑期招生考试,掂量自己的成缋,觉得报考医农类的录取把握稍大些,于是填了医农类的志愿,领了准考证,准备应考。就在此时,景德镇陶瓷学院提前到宜春招生,其中美术系有彩绘专业。至今还清楚地记得负责招生的老师叫龚龙水,于是我毫不扰豫地便去报名应试,考素描、水彩,劲头十足。

高考统一考试是从7月20日开始,考前三天,景德镇陶院通知我被录取了,听到消息,简直是兴奋死了,我终于跨进了大学的门槛,这对于全家来说也是天大的喜讯。因为披提前录取,也就不用参加统一考试了,同学们去考试,我就给他们送包子,心里快乐无比。上景德镇陶院是我人生的新起点,8月28日报到,9月1日开学,我提前早早地到校报到。



高考准考证



景德镇陶瓷学院美术系五九班团支部合影,后排左三为夏侯文



1962年毕业实习在北京,后排左一为夏侯文

   

    大学一年级时,因我年长一点,被老师指定为班长。当时政治运动多,一学期就有一两次,同学们部厌烦了,周末就不想窝在学校,想到外面去听听越剧,放松放松,同学们找到我,我不去但同意他们去,不巧老师来检查,发现许多学生不在校,一问得知是我同意他们请假外出的,便对我大为不满,第二年就不让我干了。我也比较喜欢越剧,越剧是浙江的地方戏,这好像冥冥之中注定日后我到越剧的家乡去工作似的。

    大学四年,除学习外,我小心翼翼地、被动地参与各种政冶运动,不多言不多语,没有任何棱角,也不吹牛拍马,一来是因为听到和看到反右时的种种故事,二是农村土地改革后,祖母的成分被划成地主,我算是有辫子的人,稍有不慎就会有被打成右派反革命的危险,我不能不谨慎,心里不断告诫自己不能出任何问题。我在校的生活比较艰苦,父亲每月只能寄10块钱生活费给我,我就靠这点钱生活,努力学习,专业成绩相当好。

    大学我学的是彩绘专业。彩绘是陶瓷装饰的一个专业行当。特别是景德镇的釉上彩、釉下五彩珐琅彩,都是比较强调彩绘的,景德镇民国时期有名的彩绘工匠是珠山八友,现如今不少国家级的工艺美术大师也是以彩绘见长。后来我被分配到龙泉来,传统龙泉青瓷不以彩饰见长,但却为我日后在青瓷的装饰创新上奠定了文化和技术基础。

1962年后大学进入实习阶段,准备毕业没计,我们美术系的全体同学,25个学美术的、15个学雕塑的,在两位老师的带领下,从景德镇到南昌,经武汉北上,到北京参观后再一路南下,先后到天津、山东济南、浙江杭州,最后回到景獭镇,历时一个月左右。我们是在国庆节后的10月20日到的北京,天气转冷,沙尘暴刮个不歇,昏天黑地的,街上走着的女人都用纱布遮着脸,我们初看还以为是得了神经病,天气的恶劣让我对北京没生好感。印象深刻的是在北京故宫参观陶瓷馆,在这里我第一次全面地领略了我们老祖宗的许多陶瓷珍品,也是第一次见到了龙泉青瓷,肥厚的釉色和敦厚的形体,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浙江省会杭州,我们参观了浙江博物馆,浙江是青瓷的故乡,越窑青瓷历史悠久,从东晋的缥瓷到修内司官窑的瓷器,精品很多,满当当地有两大间房子,可谓琳琅满目,美不胜收。但当时印象最深刻的却是浙江的富庶,“钱塘自古繁华”,是个生活比较好的地方,尽管其时是三年困难时期,粮食和日用品十分匮乏,但杭州的情况比全国其他地方要好些,比我们江西自然更好,山川地理也不错,气候温和,虽然进入冬季,山寒水瘦,但柳色依然发青,风不大也不很冷,临别杭州,临别杭州,我在街上还买了几斤地瓜(山芋)带回家。当时就心存一念,毕业在即,希望能分配到杭州工作。回到陶院,在毕业分配填报志愿时,我毫不犹豫地填写了浙江。

20世纪50年代,苏联专家来中国访问提出来要“雪拉同”,外事人员不知道是什么东西,就到故宫陶瓷博物馆问陈万里先生,才知道“雪拉同”就是龙泉青瓷。这事被周总理知道了,原来龙泉瓷失传已经几百年。这一年,轻工业部在南京召开了全国轻工厅长会议,周总理出席并讲话,提出:“要恢复五大历史名窑,特别是要先恢复龙泉窑和河南汝窑”。国家轻工业部立即作出“关于恢复历史名窑的决定”。1959年,浙江省人民政府成立“龙泉青瓷恢复委员会”,组织人员对龙泉青瓷进行了系统的考古挖掘和调查研究,着手青瓷的恢复性生产,并在人才引进上做了许多工作。1963年,我们毕业分配之前,浙江省轻工业厅人事部门派人到景德镇陶院点名要两名学生,学校根据每人的志愿,于是把我分配到了浙江。我如愿以偿,听到这个消息,走出办公楼,二十多级台阶,三步两跃就跳下来了。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绿宝石 | 阅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