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夏侯文大师口述史(五):我的“纸上谈兵”






[日期:2011-10-29] 来源: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全集   作者:王文章 山谷 [字体: ]

    龙泉瓷厂是国家振兴青瓷项目,于1959年成立的国营企业,有五六百人,主要生产青瓷日用瓷,1962年的《人民画报》第八期还刊载了龙泉青瓷恢复生产的消息,告之了全世界。龙泉青瓷产品通过广交会,由香港大华、庆华等公司试销国外,并通过广东省陶瓷进出口公司计划订单生产。但后来生产销售情况却不如意,当年出口印尼2030万件的罗汉茶盅,因两国关系中断,合同中止,不得不转产内销普通白瓷和茶杯,产品单一,没有订单,形成不了批量。工厂因此长期亏损,累计达三十多万元,这在20世纪60年代可是天文数字的亏损,成了浙江丽水地区的亏损大户,县委工作组来了一茬又一茬,也没能扭亏为赢,结论是这个厂的工人不行,没救了。最后停产整顿,但整顿了一年多,生产依然没有明显起色。

1966年的一天,我与供销科长吴辉聊天,他说他坐火车听到列车长说火车餐厅里的餐具,因为行车途中咣当咣当地碰撞,很多是残缺的,一趟列车跑下来,餐具就要损失近三分之一……他与我探讨能否为铁路生产餐厅用瓷。因为龙泉青瓷的特点之一就是厚重釉肥,与其他瓷质的餐具相比,更能经得起火车的颠簸和碰撞,不易破损。我们把这个主意向厂领导汇报,立刻引起了高度重视,决定叫我主持并拿出设计方案与全套图纸。我向吴辉详尽了解了各铁路段对餐车用瓷的要求,做到心中有数,加班加点,设计好一件,就交付制作一件,历时两个多月,拿出了全套铁路用的青瓷餐具、茶具和花罐,一共17个品种。吴辉把生产出来的样品直送北京铁道部,受到铁道部领导和下属铁路局的好评与推广,全国各大铁路局纷纷前来订货、使用,国际列车也用上了我们的青瓷餐具,产品供不应求,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工厂一举扭亏增赢,摘去了连年亏损的帽子。



铁路用瓷设计图纸



1965年设计制作的铁路水杯



1967年设计制作的青釉竹节茶杯



八头竹节文具,1967年对外文化联络委员会赴挪威参加国际博览会展品之一

   

    1967年,我设计了竹节茶杯。竹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是具有文人气息的东西,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是气节和人格的象征,龙泉上垟青山连绵,山上毛竹茂密,我外出写生了若干草稿,以上下两个节的一段竹节为杯身,装饰三片竹叶,把手和杯盖的摘手由细竹弯曲而成,釉色明澈温润,凸起的棱线有龙泉瓷出筋的艺术效果,打破了釉色的单调感,饱满圆润,因而美观、实用、经济,投产后深受全国人民、海外华人和香港同胞的欢迎,成为工厂的拳头产品。这个品种在龙泉瓷厂生产了三十多年,是看家品种,畅销不衰,为工厂创造了一笔可观的财富。至今还有六个厂生产,据不精确统计,产量五千余万件,遍布全国,外销日本、新加坡、北美,北欧等国家和地区,还成为出国展品。新西兰著名作家路易·艾黎是最早到我们瓷厂的外国友人,他陆续得到竹节杯和后来投产的竹节笔筒,喜不自胜,在《瓷国游历记》一书中这样写道:

    夏侯文大师有两件最喜爱的青瓷,一件是竹节笔简,带有釉下雅致的雕刻竹子图案;另一件是气魄刚健、带盖的竹节茶杯。每当看到这个笔筒和用上这个茶杯喝茶时,就感到赏心悦目,十分可爱。

    1967年,中国准备在挪威举办中国现代陶瓷展,4月国家对文委和轻工部联合下达文件,向龙泉瓷厂征集展品,指定选送工艺品花瓶、文具、烟具、案具、罐类等五大类17件套,并有具体数量。其中,中花瓶弟窑300件、哥窑200件,小花瓶弟窑150件、哥窑100件,要求7月20日前将展品寄至北京,月底预展审查。

    瓷厂无现成产品,要全新设计制作,而此时正处文革期间,无政府主义盛行,国家有令不干不行,可干也很困难,人员组织不起来。没有权威的厂长、书记找我看文件,试探我的态度。赴挪威的展品与铁路用瓷不一样,铁路用瓷是餐具,是面向国内的日用瓷,赴挪威的是陈设瓷、艺术品,从国际意义上说,是龙泉青瓷重新走出国门面向世界的第一次亮相,更是恢复海外贸易的一次实力展示,意义非常重大。我是国家培养的大学生,不能不以国家利益为重,因此二话没说,就把担子接下来了。任务是接下来了,但困难很大,没有资料,没有生产经验,好在对外文委非常支持,给我寄来了我需要的故宫、延安、遵义等方面的许多参考资料,我边吸收借鉴边设计,耗时近两个月,将全套图纸及方案报送对外文委审批,获得通过。然后我又亲自参与制作模子,摸索生产用料用釉的配方,与实验组的同志日夜奋斗,终于将展品如期完成,受到了对外文委的表彰。这批展品共有13件套,包括大众瓶两件、四瓣扁瓶、八头竹节文具一套、万年青瓶一件、万岁罐一件等共34件。

这批展品中,最奇妙的是其中的一只大众瓶,开片哥窑,因为窑变的关系,出窑时变成了红色,我从未见过这样的事情,瓷厂的人都说,这是青瓷史上从没见过的奇迹。可惜的是,这只瓶在展后被挪威收藏了,同时收藏的还有另外一件万岁罐。大众瓶,是我设计并命名的,还是那个突出政治时代的产物名称,口较梅瓶为大,有点观音瓶的意思,鼓腹,瓶身往下逐渐收敛,线条柔和,哥窑开片,端庄自然。



1967年在挪威展万岁罐


 1971年接待尼克松的云鹤瓷碗

 

    自此以后,我的设计能力得到了工厂和上级领导的赞扬,我一心一意扑在工作上,劲头十足。1971年,我的工作有两件大事,一是为国家赴北美展览,设计了花瓶、文具、竹节杯等。第二件事就是承担了为浙江宾馆设计制作、招待美国总统尼克松首次访华使用的大型成套青瓷高档餐具的任务。基辛格秘密访华后发表了尼克松访华的公报,中方为接待尼克松总统做了各项准备工作,包括用餐的餐具。这个任务的下达时间是11月8日,为保密关系,称为118工程,把餐具生产当做一个工程来做,可见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政治任务。

在接受这个任务之前,我和我的同事们从未见过接待外国元首使用的餐具,为此去杭州饭店实地去见识见识。杭州接待外国元首成套的中餐具,数量很大,有椭圆长达38公分的大鱼盘、直径34公分的大热菜盘、28公分的大汤盘,还有40多公分的总盘……对于118工程这个前所未见的政治任务,省里县里全力支持,工厂组成了以我为主的三十余人的技术攻关队伍,三套人马,四个车间,边设计边制作。我针对秋天下达的任务,设计构思了仿古鹤翔天宇的图案,秋天晴空高远澄碧,与青瓷的釉色协调,仙鹤翱翔,富有诗情,也吉祥如意,宋徽宗的《瑞鹤图》就是群鹤飞翔,古代诗人也有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的句子,既有积极的中国传统文化寓意,又没有政治色彩,方案很快得到通过。但是落实到生产上,却不是一帆风顺。当时工厂设备相当落后,特大鱼盘和总盘上釉后一进炉就变形的厉害,完全不能用,我提出借用景德镇和湖南醴陵瓷厂的技术人员协助,他们在成型烧制大型瓷件上有丰富的经验,我与工人们吃住一起,边生产边修改方案和模具,连续工作了三个月,终于按时保质地完成了这项政治任务,受到了中央领导的赞扬,并为龙泉瓷厂今后成套餐具的生产积累了经验。

进入改革开放后,龙泉青瓷的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全国性的甚至世界性的展览一个接一个,龙泉瓷厂受邀参展的机会越来越多、越来越高。我初步统计了一下,我参与的设计大约有如下次数:

1978年参加在法国举办的“中国工业品展览”,有艺术品、日用瓷五件套,同年为日本商人举办“龙泉青瓷展览”,设计制作了七个品种二十余件套;

1979年参加约旦等八国举办的经贸展览和摩洛哥等十国的国际博览会;

1982年参加意大利、巴拿马、哥斯达黎加三国国际博览会,作品有11件;

1983年参加日本石卷市中国浙江工艺品展览;

1984年参加巴基斯坦展览;

1985年参加日本筑波国际博览会;

1985年参加第四届亚太地区博览会及香港陶瓷博览会;

1987年参加巴西博览会;

1991年参加中国杭州国际茶文化节,等等。

印象比较深的是,1985年在日本东京北部的新兴科技城筑波举办世界博览会,主题是:人类、居住、环境与科学技术。这是日本第三次举办世界博览会,我国参加了这届世博会,国家要求龙泉瓷厂必须有两件套展品参展,并要求作品体现科学性、思想性、趣味性和艺术性,同时也符合日本人的观念嗜好以及审美观,并从北京派了专人来龙泉督造。这个任务落到了我的头上。我设计制作了三套图纸,精选一套上报北京获得批准。这是一套哥窑日用瓷——九头六角茶具,器型新颖别致,紫口铁脚,釉色滋润肥厚,历史上哥窑没有茶具品种,在龙泉自属新颖器皿,这让日本人大为惊喜,对此给予了高度评价,好评如潮。这套作品后来被日本国收藏了,广交会上有三家日商要求定货。这套茶具还获得了1988年全国轻工业优秀出口产品银奖和1989年首届北京国际博览会银奖。

1983年广交会上,香港客商拿来一本日本出版的有关我国东海沉船上的瓷器图片,指着其中的青瓷莲瓣碗和一只瓢,问我能不能复烧。这是弟窑粉青,釉水丰腴适度,装饰美丽,我端详再三后回答:可以。回去后,我经过多次努力,成功复制了这只莲瓣碗。这只碗,撇口,粉青色,碗外浅刻两层莲花瓣,碗底部12朵丰满短瓣花,腹部24瓣修长莲瓣,排列整齐有序,碗内是鱼戏荷莲,雅致、高贵。这只碗获得了一系列的荣誉,先是被评为1984年浙江省日用轻工优秀“四新”产品,在全国陶瓷创新设计评比中获得了第二名,在建国50周年的中国工艺美术成果展上,被中国工艺美术馆收藏。



1984年设计制作的梅子青冰裂莲瓣大碗


 1989年设计制作的莲瓣碗

 

1984年,在“广交会”上,日本商人拿了一块影青樱花瓷片,要求按此仿制定货。龙泉青瓷的釉色主要是粉青和梅子青,影青釉为水绿色,白里透青,是景德镇青白瓷的特点,我即刻想到陶瓷专家梅健鹰教授在龙泉瓷厂搞过影青弦纹洗,龙泉青瓷也应该把这种釉色发扬光大,于是回到上垟立刻动手,很快就创作出了影青桃花菱口挂盘,中间是盛开的七瓣樱花,周边五组花叶相衬,每组三叶一花,浅浮雕,有深有浅,有凹有凸,釉水有厚有薄,光线在上面折射,有明暗反差,显得洁雅、美丽。适逢杭州“四新”产品评比,我送去参展,一个星期后获浙江轻工业厅“四新”产品一等奖。浙江省轻工厅的专家、领导劳法盛、叶宏明对此十分欣赏,当轻工部陶瓷专家李国桢、刘可栋在陈列室看到这件作品后,便问我:“这挂盘釉色淡雅、滋润,显得很高贵,能不能做成成套餐具?如果成功,国际国内市场绝对不会有问题。”这对我是个启发,我查找史料,进行调研,了解到景德镇虽在宋代有过影青瓷的大批量生产,但都是单一的碗、壶、盘、盏等,不成套具,进入元代,影青渐被青花取代,直到今天,很少生产。影青与彩瓷相比,是唯独不含铅的瓷器,有很大的市场优势,于是我二年我就申报了“97头影青成套餐具”的科研项目。

这种釉色的成套餐具,对龙泉瓷来说,是融科技与生产为一体的新玩意,领导非常重视,由我主创,下派十多个人协助制作。虽有前面的成功经验,但对于97头各式器型的图案,不是一件挂盘所能解决的,这对我又是一个考验,全身心投入到这个创作中去,设计多品种的图纸和器型,图纸画了无数张,制作的人也一遍遍、一次次、一丝不苟地制作。97头全套餐具共有97件,根据具体需要,可由中式餐具与西式餐具结合,共20个品种,可搭配成97头,92头、85头、73头、45头、20头、15头、13头、9头、3头等10种不同组合形式。

    浙江省外贸公司的人来考察时,发现了我们的试制计划,就想把这套产品拿到1986年的春季“广交会”上。此时距广交会开幕只有三个多月,时间非常紧,为了激励我们,就对我说,如果能赶上交易会就给大家发奖金,给我个人发一百元。不要小看这一百元,这在当时可是一笔不小的数目,相当于现在的一万多元吧。我们上下齐努力,提前完成任务。东西一拿到广交会上,订货的人就蜂拥而至,马来西亚、巴西等国提出要包销,香港客商还专程赶到上垟来参观,要求代理经销,国内更是供不应求,省外贸的同志大为兴奋,他们兑现了承诺,给我和大家发了奖金。这套餐具,色泽莹润,清白细腻,菊花装饰图案,配上活泼的旋纹,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白中显青、青中见白,高雅纯洁,有极强的视觉美感,在同年浙江省“四新”产品评奖中获得一等奖。

    1988年,我设计制作的“62头葵花餐具”,也是很受市场欢迎的大型餐具,到现在为止,仍有不少厂家在生产。

    据不完全统计,我在龙泉瓷厂创作设计了五千余件套作品,其中有三千多件套投入了批量生产,在我退休前夕,龙泉的地方国营瓷厂(一厂、二厂、三厂)以及艺术瓷厂,还有少数私营厂,还在生产我的作品,年产量在二百万件以上。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绿宝石 | 阅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