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昌南先贤——黎文表与黎文聪






[日期:2011-11-27] 来源:昌南先贤   作者:涂翼报 陈海澄 [字体: ]

 

                               


黎文表



黎文聪

黎文表,生活于五代末年至宋代初年。黎文聪,生活于宋代中期仁宗年间。两位都是江西浮梁人,又都是虔诚的佛教居士。他俩的功绩,是建造和完善了浮梁的千年古塔。

    浮梁自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建县以后,几度撤并,又几次恢复,县治也多次迁徙。唐宪宗元和年间(811815年),为避水患,县治从昌江口东岸迁到西岸高阜上。到唐文宗太和年间(827-835),县治不仅粗具规模,而且人文兴盛。太和六年(832年),有个叫度的和尚,见此地没有佛寺,便到处化缘,在县治西隅建寺,名西寺。

    在唐代,一般具有规模的寺院都建佛塔,用于供奉佛的舍利或藏放经卷,或藏放对佛教有贡献的高僧的遗骨。西寺在建成后的几十年里,各种设施逐渐完备,但未曾建塔。到唐僖宗乾符年间(874879年),黄巢义军三次进入浮梁。频于战事,西寺和附近的道观都受到很大的影响。直到一百余年之后的宋代,宗教才再度兴盛。

    宋代建立政权后,对佛教、道教实施僧祗户道观户政策,即寺院道观的产业不纳税,和尚、尼姑、道士、道姑不服役。于是,西寺建塔列入了日程,时间为宋太祖建隆二年(961年)。

    黎文表很想在西寺建塔,却苦于无资金。传说,他梦见佛祖,说浮梁县城是个龙舟,因而常有洪灾,若不解破,便有覆没的危险。办法是要在舟尾立一高塔,象征桅杆,使龙舟平安,以消除灾害。僧人们将这个神谕四处游说,果然募化了不少钱财。黎文表等又请来一批能工巧匠,择吉日兴了工。经过大家的努力,不到一年的时间塔便建成,定名为大圣宝塔。新塔高十三丈,巍峨雄伟,成为浮梁一大景观。寺也因塔而名为西塔寺。

    可是新塔建成后,每遇大风或雷雨,便摇摆不定,僧侣们深为忧虑,却又无可奈何。直到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年),又有一个叫黎文聪的佛门居士,主动请缨要解决这个难题。他先请专门建塔的师傅们找出原因,然后卜问了神明,决定在塔顶加重压力,以使塔身不再摇晃。于是,僧侣们再一次化缘。施工开始后,先加固基础,再修缮塔身。黎文聪则捐钱一百,用生铁铸成一个大盆,覆盖在塔顶之上。从此以后,高塔果然不再晃动了。

    古人在建筑此塔时,采用红壤灰浆,长年累月,红壤外溢,竟把全塔染成了红色,故又被人们称为红塔。每当夕阳斜照,西塔的身影现出殷红的光辉,像一支巨大的红烛,照耀着浮梁县城的天际,成为浮梁八景之一的西塔夕阳。明宣德元年(1426年),浮梁知县曾鼎有诗云:

    巍峨雁塔倚虚空,铃铎声传十里风。

    绝顶曾藏金舍利,闲阶倒栽玉芙蓉。

    光连霄汉行云外,影浸池塘夕照中。

    步履登临遥望处,江山如画胜无穷。

   从诗中可见,古红塔飘角挂有铃铛,而且可以步上塔的高层四处眺望。明万历三年(1575年)还重修了一次。可是到了1949年,塔身内部全部坍塌,只剩下一个空筒体。1959年,景德镇市人民政府报请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列为省级文物重点保护单位。1979年对红塔实地勘察时,才发现塔顶覆盆上铸有铭文,曰:浮梁县太平坊弟子黎文聪,自舍钱一百文足,铸造大圣宝塔上覆盆一所,永彰不朽者。康定元年,岁次庚辰四月二十八日。1984年重新修复,1986年竣工并对外开放。

现在,红塔不仅是旅游胜地的景点,更是浮梁乃至全省的一份宝贵文化遗产,至此,我们以及我们子孙,应永世感谢黎文表和黎文聪两位先贤。



浮梁红塔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绿宝石 | 阅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