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昌南先贤——熊知四






[日期:2011-12-06] 来源:昌南先贤   作者:涂翼报 陈海澄 [字体: ]

                                


熊知四

    熊知四,江西南昌人,生活于清代嘉庆至光绪初年(约18001876年),景德镇圆器业打杂工,打知四肉派头的领头人。《中国工人运动史年表》载:清光绪二年(1876年)江西景德镇瓷业工人罢工,领头人叫熊志士。虽读音稍有差异,但讲的都是同一个人义感天地的真实故事。

   


圆器之利坯工

    也不知从什么时起,瓷业工人皆由窑户(业主)供给饭菜。烧窑业与圆器业多为资本雄厚者经营,作坊离业主家都比较远,形成了送饭、送菜制度。早晨,火夫将饭装入饭桶,另装一小桶热水,名义上为瓷工洗脸用。同时送来熟菜若干,叫窑菜,据传是先在窑里实行的,故名。那饭是糙米不说,且说那菜,几乎每天都是咸萝卜或辣椒,不仅质量差,而且数量少。菜送到坯房后,由打杂工按人头分成若干小碗,工人自然不够下饭。有歌谣云:一粒豆豉咬两边,端起饭碗望窑烟——无菜下饭。圆器业工人为了改善生活,由熊知四领头,向官府呈上改窑菜为发菜钱与猪肉的报告。内容为:每人每天菜金三文,每月菜油半斤,食盐两斤,每十天猪肉四两(合今秤二两半)。官府认为工人的要求并不高,便转给资方讨论。

    资方接到报告后,一条也不答应。大家求教于熊知四。熊知四说:要想改善生活,要想吃到肉,必须坚持到底,即使没有工

做,也不能答应。大家说:对!了不起回乡种田。

    劳资双方对峙了一段时间,有些工人迫于生计,纷纷找账辞工。资方开始不以为然,谁知辞工成风,造成窑业危机。资方代表急忙找到官府,要求解决复工问题。官府还是要他们答应工人的要求。资方经过研究后认为,如果全部答应,将来就会得寸进尺,肇事不断。于是采取杀今儆后的策略,即答应将窑菜改为发菜钱以及油和盐;要猪肉可以,必须派人头一颗,否则,一两也不给。消息传下来,工人们唉声叹气,谁也想不出好办法。熊知四却哈哈大笑,说:猪肉你们吃成了!

    第二天,工商双方代表来到官府。

    工方代表同意定案么?县官问。

    同意定案。熊知四回答。

    要人头一颗,你有吗?

    人头带来了!

    带来的不行,要活人,叫他上堂答话。

    就是小民我!熊知四大声说。

    县官抽了一口冷气,说:熊师傅,你偌大年纪,就是有了肉,你也吃不成了。

    熊知四回答说:我吃不成,可我有徒子徒孙,他们可以永远吃得成!

    县官很感动,办了一桌丰盛的断头酒。熊知四在泗王庙河下英勇就义了。

    从此,圆器业工人的窑菜改为了菜金,并每逢初一、初十、二十这三天吃到一次肉。具体操作是,业主在油盐店买好油盐牌发给工人。牌为竹制品,长约4厘米,宽约1厘米,青面烙油盐店招牌火印,黄面书多少斤两,工人凭竹牌到油盐店领取。肉牌亦如此。届时,由打杂工到屠店斫来猪肉,整体放在锅中煮至用筷子可以凿洞时捞起,切成大小差不多的小块,用豆豉酱、大蒜爆,汤汁煮豆腐。吃之前,肉放在桌面上,再用泥做成长方砖状,放在晒架上,点燃三支香、一对蜡烛,烧三张黄表纸,放一封小爆竹,接着大家对空作揖下拜,齐声说:请祖师爷前来受用。吃时,每人一块,分几巡轮完,最后每人一碗豆腐汤。

    工人们为了纪念这位义感天地的先人,将他的灵位安放在师主庙,逢年过节,工人们都前去祭祀。他们还把这种肉称之为知四肉。以后,凡罢工都改叫打派头。吃知四肉的礼仪到抗日战争以后逐渐淡化,但这种习俗一直延续到20世纪50年代公私合营后并入伙食费为止。

   


风火仙庙

   


老瓷工重品“知四肉”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绿宝石 | 阅读:
相关新闻